德貞女子中學
全方位培養「能動力」 建立正向思維 發掘學生亮點

德貞女子中學<br/>全方位培養「能動力」 建立正向思維 發掘學生亮點

【OpenSchool專訊】學生在學習與成長過程中,需面對瞬息萬變的挑戰,個人應變能力尤顯重要。德貞女子中學深信每位學生皆具獨特天賦和恩賜,唯有培養「能動力」,方能發掘自己的亮點、激發無限潛能。近年,學校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提出的「學習羅盤」理念為核心,積極培養學生的「能動力」,助其掌握廿一世紀所需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以成為具備「轉型素養」的行動者,為貢獻未來社會做好準備。

德貞女子中學創校於1923年,百年來秉持創新精神,與時並進,致力提供優質教育。校長莊嘉璐指出,當今社會急速變革,若學生僅遵循傳統或依賴指令,恐難應對未知挑戰。「學校的使命是培養學生『負責任地創造改變』的能力,使其相信自己能積極影響生活與世界,這正是『能動力』的核心價值。」為此,學校參考「學習羅盤」的理念,透過「預期、行動、反思」的循環模式,系統化建立學生的「轉型素養」。

德貞女子中學<br/>全方位培養「能動力」 建立正向思維 發掘學生亮點
莊嘉璐校長認為,「能動力」對學生非常重要,是學校近年重點培養的項目。
德貞女子中學<br/>全方位培養「能動力」 建立正向思維 發掘學生亮點
「學習羅盤」理念圖

無論是學業、課外活動或個人成長,學生皆需設定目標、付諸行動、反思經驗,逐步完善自我。「轉型素養」強調三大能力:承擔責任、調和壓力與困境、創造價值,旨在培養責任感、抗逆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貢獻社會的精神。以下為德貞女子中學培養學生「能動力」的實踐。

多元服務學習 創意結合關懷

校方積極透過服務學習,培養學生學會承擔責任,鼓勵學生參與多元服務崗位,從中培養責任感,例如設立學生大使,負責接待訪賓、推廣學校,猶如學校的「代言人」。同學們需具備端正的儀表和自信心,並懂得隨機應變。學校又建立領袖訓練計劃──「明日領袖」,計劃透過人才庫遴選品學兼優的初中生,接受一系列領袖訓練,培養學生「高效能七大習慣」與領導特質(如主動積極、雙贏思維),為未來擔任學生組織骨幹成員奠定基礎。而由高中生擔任的正向大使,則在校內推廣正向思維,其中五名成員更設計「成長型思維」教師工具盒(含鼓勵貼紙、情景提示卡及正向印章),協助教師以正面方式教導學生,陪伴學生成長,這套小工具不僅深受教師的歡迎,整個專案設計更入選2023年「SOS學界精神健康資助計劃」。

中五學生云慧嬋為正向大使之一,她坦言參與計劃的多元活動,不僅培養其成長型思維,更提升了她的心理韌性。「成長型思維計劃中的每項任務,無論成敗皆具學習價值。我學會將挑戰視為突破契機,在反饋中調整步伐而非畏懼失誤。師長、輔導員與同儕不斷鼓勵我跨越舒適圈,這份支持使我深信:能力可藉經驗累積與主動嘗試逐步提升。」云同學強調,計劃不僅帶來實質成果,更賦予面對未來的信心與適應力。「我深刻體悟,成功非一蹴而就,而是持續學習、適應與進步的過程——這正是正向大使賦予我最珍貴的啟發。」

此外,學校公益少年團成員去年參與成長希望基金會及騰訊基金會舉辦的「小紅花科創家」社區實踐獎勵計劃,運用STEAM知識,設計專門幫助長者解決生活難題的裝置,作品躋身八強並獲得「長者優選獎」。比賽成果印證學生的創意,亦展現她們關懷長者的服務精神。

德貞女子中學<br/>全方位培養「能動力」 建立正向思維 發掘學生亮點
「明日領袖」計劃,培養學生「高效能七大習慣」與領袖特質,為未來擔任學生組織骨幹成員奠定基礎。
德貞女子中學<br/>全方位培養「能動力」 建立正向思維 發掘學生亮點
學生參加「小紅花科創家」社區實踐獎勵計劃,獲得「長者優選獎」。

藝術融合德育 創作傳遞人文關懷

除「服務學習」外,學校亦透過「體驗學習」,讓學生「從做中學」,培養學生面對逆境和解難的能力。學校於三年前重塑視覺藝術課程,將視覺藝術與德育相結合,讓學生通過藝術創作表達對他人的關懷,發揮正能量,讓社會變得更加美好。視覺藝術科每年以弱勢群體(如殘障人士、流浪動物)為主題,引導學生透過創作表達關懷。為擴闊學生的藝術視野和提升技巧,校方更開辦「德傳藝承」藝術師徒計劃,邀請專業藝術家指導學生進階創作,傳承技藝的同時深化德育內涵,並舉辦年度藝術展以展示成果,讓學生的優秀作品和藝術才華得以展現。

德貞女子中學<br/>全方位培養「能動力」 建立正向思維 發掘學生亮點
學生透過「過程戲劇」,代入不同角色,培養同理心。

多元體驗 培養同理心與環保意識

高中「藝術發展」課程涵蓋戲劇、音樂與視覺藝術,讓學生通過多元化藝術體驗,學習將藝術與生活連繫,包容不同的文化,培養正向情緒及和而不同的情操。以戲劇課為例,老師採用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作為文本,讓學生透過「過程戲劇」,創作並代入不同角色,從而了解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藉此培養同理心,並學習關懷不同階層人士的需要。

除藝術課程外,學校的科技與生活科每年舉辦時裝設計比賽,鼓勵學生利用舊衣服和環保物料製作時裝,發揮創意之餘,亦同時融入公平貿易,循環時尚等方面的知識。去年,校方更推薦了兩名學生參加「Redress循環時尚學生大使計劃」,接受一系列校外培訓,當中包括探索可持續的職涯發展、櫥窗設計及商業營運等,讓他們成為永續時尚的倡導者,將這些理念帶回學校並推廣給更多人。

中五學生鄭雅慧表示,能參與學校百年校慶時裝表演深感榮幸。「從服裝製作過程中,我深刻體悟時裝產業對環境的影響,將舊衣改造為嶄新設計的實踐,更讓我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活動過程中,最深刻的是我能以模特兒之姿態踏上天橋,這經歷讓我突破自我,建立自信。」鄭同學的作品展現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與創造力,更使她獲薦成為「REDRESS循環時尚大使計劃」成員,肩負向同儕推廣環保時尚的使命。「感謝學校的支持與培育,老師們都能發現我們的閃光點,幫助學生尋找興趣,並提供不同的機會,激發我各方面的潛質。」

德貞女子中學<br/>全方位培養「能動力」 建立正向思維 發掘學生亮點
學生穿上自己設計的環保服飾,在台上走秀,充滿自信。

姊妹學校 成就文化體驗與交流

為加深學生對國家文化的體驗,學校通過教育局「姊妹學校計劃」,與寧波市庄橋中學及中山市雲衢中學結為「姊妹學校」,定期舉辦交流活動。疫情期間,即使未能會面,兩地學校亦特意安排遠程教學,互相學習。去年6月,教師、家長及20多名學生大使終可親赴庄橋中學交流,除贈送精緻手工製品,亦讓兩地師生真切交流,探討中港教育情況。學校更特別讓兩地學生共執狼毫、齊鋪宣紙,透過書法體驗活動,感受到書法「和而不同」的美學哲思。這種以傳統技藝為載體的沉浸式互動,不僅讓學生體悟漢字承載的文化厚度,更加強學生對國家的文化認同。兩地學校長年用心的安排和交流成果得到肯定,榮獲「浙江省中小學品牌交流專案案例」省級榮譽。

德貞女子中學<br/>全方位培養「能動力」 建立正向思維 發掘學生亮點
學校與寧波市庄橋中學「姊妹學校計劃」,榮獲「浙江省中小學品牌交流專案案例」省級榮譽。

校本課程設計 從思維到行動

除「服務學習」和「體驗學習」,學校亦創造不同機會,讓學生能發揮創意,學以致用,承擔公民責任,貢獻社會。校方在初中開設「正向思維課程」,各級設有特定的學習主題,幫助學生建立正向思維,成為培養「能動力」的堅實基礎。中一級的課程着重培養「成長型思維」,讓學生明白通過從失敗中學習,不斷嘗試,可提升個人能力;中二則以學習「同理心思維系統」為目標,教導學生如何實踐同理心,提升學生的社交和溝通技巧,學習聆聽和尊重對方的意見。中三級設有「重新思辨」課程,班主任帶領學生由重新認識個人特質及與人相處技巧,以至到認知未來就業大趨勢及所需具備的技能,建立學生正向思維,為升讀高中做好準備。

為讓學生能夠實踐所學,學校在初中設有特色的班級經營活動「Shining Time」。取名為「Shining Time」是希望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展現自己,發光發亮。此項班級經營活動,滲入開「正面管教」,強調溫柔而堅定,向學生表達愛與支持,着重關懷和積極聆聽。學生能從活動中實踐正向思維、表達與聆聽的技巧,亦有更多機會學習覺察自己與他人的情緒,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走出課室 以知識解決社區痛點

初中有「正向思維課程」,高中則設有「個人發展科」,內容涵蓋個人探索與成長、社交與群性發展、社區探索與服務,以及生涯規劃四大範疇。教學團隊突破傳統課堂框架,設計系統性社區考察活動,引導學生實地觀察社區內不同群體的需要。例如中五級專題研習中,學員運用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針對社區犬隻隨處便溺的問題,研發可降解環保材料製成的便攜式拾便裝置。該方案不僅考量使用者便利性,更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展現跨學科知識的整合應用。透過此類參與式學習,學生在深化公民意識的同時,亦完成從理論認知到社會創變的行動轉化,體現「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獎學金激勵 肯定努力與反思

學校秉持「知行並進」教育精神,特設「戚煒誠伉儷紀念獎學金」嘉許能展現「能動力」的學生。此獎學金以「實踐力」、「反思力」、「領導力」三維度為評核基準,獲獎者除須熱切投入聯課活動與社會服務外,亦需體現正向價值觀,更須通過反思淬煉成長經驗。中一至中五級別每年每級設有六個名額,合共30位學生有機會獲得此項殊榮。

德貞女子中學透過服務學習、體驗學習,實踐成長型思維,全方位培育學生的「能動力」,使其不僅具備知識技能,更擁有承擔責任、關懷社會的胸懷。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相信自己能成為改變的起點。在這所百年學府的孕育下,每位學生正以獨特光芒,照亮未來的無限可能。

學校資料

德貞女子中學
所屬區份:深水埗區
辦學團體:耶穌寶血女修會
學校類別:資助
地址:九龍深水埗興華街西9號
電話:2729 3211
電郵:tcgss@tackching.edu.hk
網頁:www.tackching.edu.hk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