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School專訊】創校七十五周年的鐘聲慈善社胡陳金枝中學一直興學育才,近年銳意發展學生多元學習體驗。劉德銘校長表示:「我們以校訓『謙、恭、勤、慎』出發,希望學生成為謙遜有禮、恭敬長輩、勤奮向上、慎言重行,並成為心存感恩,對社會擁有使命感的人。」因此學校不但投放大量資源打好學生知識基礎,更會關顧他們生活上的種種需要,適時伸出援手,校長及老師們均身體力行,體現校訓精神。
為了啟發學生的多元潛力,學校十分講究教學的深度與廣度,在深度上以小班教學平衡學生能力,加強師生交流,提升學習效能;在廣度上則提供多元學習與應用課程,讓學生在傳統學科外接觸不同的實用課程。王金鏗副校長指出:「我們深信每個學生都有不同能力,有些可能學術成績較好,有些則體藝較出色,為了肯定每位學生的價值,我們在多個科目中推行分組教學,拉近學習差異,讓學生在理想的師生比例中得到適切指導。」黃汝輝副校長補充:「學生於不同學科各有強弱,若只分在同一精英班,教學進度上確是有提升,但學生未必得到全面發揮。我們將學生按科目分配到合適的組別,老師更能針對個別能力及表現提供適切教材和調節進度。」這些措施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學習支援,令剛升上中一的學生能快速適應,不少家長也深表贊同。
今時今日,高效能的教學離不開電子學習,王金鏗副校長表示,學校老師善用翻轉教室,將課堂教材開放予學生備課,加上所有課室均添置電子互動白板,能將課堂過程記錄,課後隨時重溫,做到全面的學習補足,也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大大提升學習效能。而且,電子教學能助老師輕易提供不同程度的課堂活動和課業,令學生更投入課堂,老師也可輕易察覺學生的吸收程度,無疑令學與教更得心應手。
校外合作展開應用課程
除了傳統學科,學校特意搜尋外界資源,為學生提供非傳統應用學習,擴闊學生對不同知識的接觸面,為不同能力與志趣的學生提供選擇,包括數碼藝術繪圖、舞台化妝等。今年學校與港鐵學院合作開辦鐵路學科,學生既可在校內學習相關知識,亦有機會出外參觀,了解職場所需,透過高實用性的學習,為未來職業發掘可能性。
戲劇教育融入正規課堂
學校積極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特色課程,讓學生無論在個人成長或未來發展也能全面探索。學校多年前已在初中開展戲劇教育正規課程,針對學生的成長需要制訂內容。黎金志老師指:「當我們設計課程時,首先想到的是戲劇有哪些元素對學生成長有幫助,又如何在生活中應用?經多番研究後,決定以『認識自己』為切入點,並以『表現自我』為目標,讓學生在戲劇教育中,透過不同層面的學習一步步探索自己,並勇於表達。」
不少人也以為戲劇只是娛樂,但只要細心留意課程和活動,便能明白舞台上的角色互動,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學生能透過認識人物、分析角色達到明白別人需要,了解自我個性,從而建立同理心,學習與人溝通。課程令同學打開交流的缺口,透過飾演角色抒發內心想說的話。有些事在現實生活中他們說不出口,但透過對白創作則可盡情抒發,這些都是成長的重要關鍵。
透過參與聯校演出、戲劇節等非正規活動,能集不同學科、不同能力的學生共同合作,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讓他們在不同崗位展示實力。黎老師表示:「戲劇包括台前幕後多個崗位,愛唱歌跳舞的可演出音樂劇;喜歡美術的,可透過化妝、服飾設計、舞台設計等崗位發揮;而愛音樂的學生又可為音樂劇作曲填詞或參與音效工程,可見戲劇教育能為學生提供全面展現的機會。」在過程中,學生除能發掘出日常所不自知的潛質,更學懂團隊合作和為目標而努力,是成長中難得與難忘的過程。
STEM學習 創體驗建自信
在創科課程方面,學校以正規課程與抽離式活動並行,在課堂中用上有趣的內容學習基礎知識。電腦科老師賴家偉老師指:「傳統的電腦課程十分沉悶,我們嘗試從學生的興趣入手,讓他們由玩遊戲的人變成做遊戲的人,大大提升了學習動力,不少學生只需簡單提點,便會自發研究尚未教到的課程內容呢!」
學校採用三層式資優教育架構,各科在課程內推動第一層全班式課程,着重DIY動手做和學習趣味,具發展潛質的學生會透過課後增潤活動,甚至配合校外資源重點培訓,參與公開比賽。
此外學校也重視學習與生活的關係,所以設計出連結生活的跨科STEM活動,如「奇妙的拇指琴」與「小結他工作坊」等活動,前者以社區中廢棄的卡板作拇指琴材料,後者連結親子活動,兩者在過程中均涉及木工、藝術設計、音樂與科學原理,讓所學能在生活中應用,令學生明白學習的意義。
此外,學校每年也會選出在STEM範疇有優異成績的學生,參與「STEM資優學童啟發潛能計劃」,透過抽離式培訓發掘潛質,並在對外比賽與交流中製造成就感,讓學生無論是知識、技能還是態度均有所提升,並建立自信肯定個人價值。賴老師提到學生近年在學界「RoboMaster機甲大師挑戰賽」中,不但屢獲獎項及創下紀錄,更在分組賽中以超越傳統名校的成績晉級,可見學生的實力不容忽視,學生自信心也因而明顯提升,帶動學業成績也大有進步。

以時尚演繹中華文化
學校對培育中華文化根基不遺餘力,可在獨特課程與跨科活動中體現。老師以新穎的方式提高學生對歷史文化的興趣,使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得以承傳。歷史教師徐偉宏老師指出:「有些東西如果不用心宣揚便會慢慢流失,如過去十分盛行的象棋,在電子遊戲流行後便開始式微,幸好我們為『象棋』換上新的推動模式,注入嶄新元素,做到再次吸引學生。」早前學校設立了歷史展覽活動,展出不同年代的特色文物,讓學生透過實體展覽,將歷史拉近到生活。
鐘聲慈善社胡陳金枝中學是本港少數開辦「科技與生活」文憑試科目的學校,該科涵蓋中華飲食文化及民族服飾,鄧佩珊老師藉這種優勢將中華文化概念以時裝演繹,融合知識與態度。除了正規課程,她亦透過跨學科活動推廣中華文化,例如民國風華時裝展、繪製油紙傘、編織竹籃等,令同學可親身體驗傳統手藝。
不得不提的當然是鼓勵同學參加比賽,例如中華色彩時裝設計比賽、漢唐華服設計比賽等。同學不單獲得優異成績,更在參賽過程中認識到中華服飾與生活文化的密切關係。


用心拉近學習與生活關係
創校七十多年的鐘聲慈善社胡陳金枝中學,無論是正規課程或是非正規活動均致力為學生而創新,不但沒有墨守成規,更不斷尋求嶄新的模式與方法,為學生提供既實用又貼地的教學環境,將學習融入生活,達到學以致用。
學校資料
鐘聲慈善社胡陳金枝中學
所屬區份:屯門區
辦學團體:鐘聲慈善社
學校類別:資助
地址:新界屯門兆麟街20號
電話:2452 4688
電郵:info@csbs.edu.hk
網頁:www.csbs.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