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信會呂明才小學
跨學科研習STEAM 三層資優教育成效顯著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br/>跨學科研習STEAM 三層資優教育成效顯著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以跨學科形式教授STEAM。

【OpenSchool專訊】浸信會呂明才小學於6月舉辦了「浸信會呂明才小學23-24跨學科STEAM專題研習週」,以「『智』愛你哋」為主軸,小一至小六年級的學生以不同子題作為研究方向,並於成果展示日負責研習子題的攤位,展示不同產品及學習成果。該校STEAM課程屬於跨學科課程,為籌備是次專題研習,各級以不同學科的老師組成核心成員,定時進行共同備課,設計課程內容,並加入價值觀教育及資優教育元素,促進學生全人發展。該校在三層STEAM資優教育發展成效理想,在普及、拔尖及善用社會資源上都很全面,讓學生學習創新科技之餘,亦能學習與他人合作及表達技巧,自信心從而得到提升。

教學系統化 滲入價值觀教育

早於教育局提倡推行STEAM教育時,浸信會呂明才小學已跟隨局方指引在校內推行STEAM教育,他們以常識科作切入點,電腦科以創客編程元素配合常識課程,並應用數學概念,以小步子形式推行手腦並用的STEAM教育。黃輝微校長說發展多年至今,已漸漸發展至有系統的STEAM課程。她說現時的STEAM課程以滲入價值觀教育元素為其中一重點,希望學生設計不同的產品,以解決社會問題之餘,能培育學生以正確的態度去面對身邊的人和事。

黃校長說,現時該校的STEAM課程經過詳細規劃,較從前的有系統,而他們希望小一至小六的學生透過STEAM課程可以提升幾方面的能力,包括創新及解難的能力、溝通能力、運用科學與科技知識的能力及設計思維。黃校長表示,創新及解難的能力是21世紀必須具備的能力,學生不能只靠死記硬背來應付未來的需要,必須透過從課本上所學的知識,從而遷移所學進行創作,然後去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就如專題研習週中,小六學生以「樂齡家居.智慧安老」做主題,為長者研發了多款用品,解決不同問題。黃校長指,學懂有智慧地與別人溝通是時下學生需要具備的能力,因為時下多為核心家庭,子女數目少,導致小朋友性格較自我中心,不懂得與別人溝通相處,STEAM教育往往強調與他人合作,共同研發產品,促進溝通能力的發展。現時科技日新月異,學生必須掌握運用科學與科技知識的能力,例如透過培養創客編程及多媒體資訊的能力,以應付未來需要。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是另一項必須培養的能力,這是一套用創新思維,解決複雜問題的方法。今次的專題研習的重點是鼓勵學生運用設計思維,從使用者的需求出發,去設計產品、服務或體驗,當然也將藝術元素包含在內,培養學生該方面的能力。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br/>跨學科研習STEAM 三層資優教育成效顯著
黃輝微校長表示,透過STEAM可以培養學生解難及創新能力。

全方位學習 普及各級教育

有些學校的STEAM課程只為高年級或部分尖子而設,但該校的STEAM則由小一至小六的學生都可以接觸得到,並且是以跨學科學習方式授課,將STEAM與不同學科互相融合。課程發展主任兼STEAM研習週統籌梁倩明主任表示,為了令STEAM教育能夠普及化,各級學生都能夠接觸得到,除了設有STEAM課程外,在全方位學習中也能讓學生接觸到STEAM。梁主任說,在全方位學習中,學生可以自己訂定學習的題目,他們除了可以從課本中得到知識外,亦可以從網上或圖書館中搜尋資料,他們可以從中學習如何運用資訊科技,過程中會有常識專題研習及STEAM有關的活動,學生會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自我檢視,如果有問題便會立即作出修訂,從而提升學生的自學、自習及解難能力。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br/>跨學科研習STEAM 三層資優教育成效顯著
小三學生的主題是「呂小多面睇」,介紹學校不同的地方。

跨學科授課 老師互相協調

究竟如何將不同科目與STEAM融合?梁主任舉例說,例如博物館課程,主軸為常識科,他們會與中文科老師合作,安排學生到不同的博物館參觀及學習,低年級的學生結合匯報技巧的培養,高年級的學生則配合中文科的寫作課程。有時視藝科也會進行跨學科元素,如今次的專題研習,學生利用青花瓷花紋美化各組設計的產品。由於進行跨學科學習已經有多年經驗,各科老師已經熟能生巧,大家合作無間。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br/>跨學科研習STEAM 三層資優教育成效顯著
小二的學生製作迷你吸塵機,效果不錯。

跨學科學習綜合運用知識 發揮創意想像

該校早前進行了「浸信會呂明才小學23-24跨學科STEAM專題研習週」,於成果展示日,各級學生負責不同主題的攤位,於攤位上展示着他們因應主題而設計的產品,學生向參觀者作詳細介紹及示範,讓參觀者對產品有深入了解。

是次的專題研習週的主題為「『智』愛你哋」,當中除了有科技、科學元素,更融合價值觀教育在內。每級有不同主題,小一的主題為「Chill愛自己」,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學生除了體驗新興運動外,更透過AR互動遊戲,學習健康的生活習慣;小二的是「We Time」,由自己擴展至家庭。學生動手製作迷你吸塵機,又透過音樂表演向家人表達愛意。他們亦會製作天然去污液,從中學習公平測試的概念;小三是「呂小多面睇」,由家庭延伸至學校。學生變身成校園小記者,透過採訪教師,進行資料搜集,以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錄影,介紹校園特色地點,如種植園區。最後透過VR校園模型向觀眾展示成果。至於小四的是「智能寵愛」,透過同理心了解寵物的情緒表達,隨後以Mirco:bit編程設計出智能寵物。小五學生是「AI救海洋」,課堂設計結合Teachable Machine與Scratch動畫製作,學習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分辨及分類海洋垃圾。小六學生參與了香港大學的「以全方位自主學習推展校本STEAM課程計劃」,以「樂齡家居‧智慧安老」作主題,整年貫穿其他學科,作一個跨學科學習。學生就長者生活問題作探究,並透過編程設計一系列產品,幫助長者改善生活。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br/>跨學科研習STEAM 三層資優教育成效顯著
小四學生運用Micro:bit製作智能寵物。

擔任STEAM統籌主任的容天佑老師表示,這個「『智』愛你哋」專題研習週是一個跨學科學習的活動,將STEAM的元素與不同學科結合,學生在探究的過程有多元化體驗,當中活動都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手腦並用、發揮探究精神及創造力。

展示成果 展現才能

容老師表示進行STEAM教學時,不但只重視手腦並用及鼓勵學生發揮創意,更重要是提供一個平台讓學生展現及分享成果。學生的成果不一定完美,正如工程設計過程中,需不斷進行改良循環。然而,讓每位學生有機會展現他們的產品及透過匯報方式向他人介紹,正是強化他們二十一世紀能力的重要一環,亦能推動STEAM普及化。學生都十分期待在成果展示日向其他觀眾介紹自己的產品,尤其是已經為跨學科專題努力了一整年的六年級學生。教師們欣賞學生自信地展現成果,亦樂於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創新想法。

STEAM教育着重綜合應用跨領域知識去解決生活問題,當中包含不同科目的元素在內,簡單如剪一塊紙皮製作一個智能藥盒,當中已需運用數學知識,如何透過設計便利長者使用,亦包含藝術元素。STEAM學與教的過程中,教師亦着重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如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等。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br/>跨學科研習STEAM 三層資優教育成效顯著
校監、校長與深圳市南山區南油小學嘉賓一起參觀六年級成果展。

善用各方資源 資優教育成效理想

在發展STEAM for Elite方面,該校從兩方面培育學生STEAM的潛能。擔任常識科副科長、IT組副組長及STEAM校隊統籌的朱浩文老師闡述,透過課堂以外的增潤課程發展第三層架構的資優教育,他們會透過坊間資源,如nowTV STEM獎勵計劃,讓對STEAM有興趣的學生繼續學習,發掘這方面的潛能。另一方面,在校內發展拔尖性的第二層STEAM資優教育。朱老師指他們會舉辦拔尖項目,如「STEAM出創意」,讓學生進行探究,結合編程,製作創新的產品,以解決或改善生活為目標,並參加不同的STEAM比賽。此外,學校還發展機甲大師(RoboMaster)校隊,學生需要裝嵌一些工兵及步兵,並進行對戰。過程中應用運算思維進行編程,以及商討對戰策略,藉以發掘學生STEAM方面的潛能。

朱老師表示在培育過程中,他們也有善用坊間的一些資源,協調學生發展這方面的能力。除了上文提到的nowTV STEM獎勵計劃外,學校還會申請政府的資金購買物資及課程。同時,學生會藉着參加不同機構舉辦的比賽,擴闊眼界。朱老師指,該校STEAM教育在普及性、拔尖性及增潤性等方面均兼顧得到,能夠幫助學生全方位發展。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br/>跨學科研習STEAM 三層資優教育成效顯著
六年級專題與大學機構合作,以In-steam自主學習架構推動STEAM計劃。

成效顯著 匯報能力提升

朱老師續說,該校在第二及第三層STEAM資優教育上的成效不俗,學生除了掌握不少STEAM知識外,他們在創作上有不少自己的點子,並能好好地將想法匯報出來,表達能力有所提升。學生除了要有自己的想法,能夠創作自己的產品,亦要懂得解釋自己創作的概念及如何運用產品,這方面的能力非常重要。其次,他們參加過不同類型的STEAM比賽,當中也有不少比賽獲得佳績,大大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及成功感。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br/>跨學科研習STEAM 三層資優教育成效顯著
小息時學生於呂創坊(STEAMaker Zone)進行學習活動

重建生態園 四大主題區

該校的生態園於2009年建成,當中有不同動植物,但由於日久失修,很多設施已經老化,所以於今年7月中進行重建。黃校長表示重建後的生態園分設有四個主題區,第一個名為動物區,當中分別設有生態蝴蝶園區、陸棲動物閣、水棲動物閣、生態魚池及龜池。第二區名為植物區,當中分別設有滴灌中草藥園、香草滴灌牆系統、多肉沙漠植物區、熱帶雨林植物區。第三區是魚菜共生,當中會配合物聯網(IoT)讓學生進行監察及學習。至於第四區名為動能單車區,配合太陽能發電,讓學生透過踩單車這運動,幫助他們消耗卡路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之餘,亦可學習再生能源的可貴。

生態園輔助教學 與未來科學科相結合

擔任常識科科主任的陳安妮老師表示,重建後的生態園分有不同區域,可以配合未來科學科不同學習主題讓學生進行觀察學習,如生態蝴蝶園區,學生可以從中觀察蝴蝶生命的週期變化,至於陸棲及水棲動物閣,學生則可以觀察不同動物的繁殖及牠們如何適應環境。學生亦可在滴灌中草藥園認識植物生長的情況及其藥用價值。而魚菜共生區可以讓高年級學生認識食物鏈的關係。

陳老師表示學生利用生態園進行學習,能夠讓他們走出課室,老師可以隨時隨地帶學生走進大自然實地觀察學習。她說在教學上老師會因應學生的能力、班級及學習主題安排學習內容,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幫助學生掌握知識。

學校資料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
所屬區份:沙田區
校  網:91
辦學團體:香港浸信會聯會
學校類別:資助
地址:新界沙田第一城得榮街2號
電話:2648 3132
電郵:info@blmcps.edu.hk
網頁:www.blmcps.edu.hk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