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環立,壤接南嶺」,校歌第一句,已然道出我校位置。今年,聖公會白約翰會督中學踏入四十周年校慶。今年我校特意添設校史廊,鐫刻學校多年來的物換星移。追溯過去,歷經數十年瀄風淋雨,如何鑄造今日的桃李滿園?這次,有幸邀得伴隨學校共同走過高低起跌的簡玉冰副校長進行訪問,認識本校四十年來的源遠流長,以及箇中的悲喜交加。
日新春雨 潤物無聲
談到聖公會白約翰會督中學,一襲綠色的校服儼然成為標誌。但其實最初的白約翰校服,卻不是現在那套充滿活力的墨綠。簡副校長談到:「校服原是蔚藍的旗袍及純白的西褲,但因女生穿着旗袍會帶來不便,白色西褲亦容易玷污。於是老師們共同討論,繆力同心,設計出現下學生們交口稱讚的校服。」校服看似設計簡約,卻是簡副校長和老師們長達兩年的心血結晶。米黃色加上深淺密鋪的綠格子,皓白的上衣襯衫加上墨綠的西裝長褲,乾淨素雅,卻又不失特色,一見難忘。「當年選擇綠色,是因為希望學生能夠看上去自然、舒適,樸素。」作為現在的白約翰學生,我想同學一直保有這份自然樸素的形象,方能在元朗區立下口碑。而除了簡副校長口中的自然與舒適,筆者更認為現在的白約翰綠色,有著活力與精神,體現我輩學子的青春氣息,朝氣蓬勃。

高掛校徽的禮堂,亦是簡副校長認為本校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高大的立柱,寬敞的空間,莊重肅穆的建築,正中央高掛著校徽與校訓「明道日新」,四十年以來一直不變。「這宛如一座精神的豐碑,提點學生時刻秉持,並在各領域發展所長,奮勇前進。同時,這裡也蘊含無數師長刻骨銘心的教訓,及各種記憶猶新的回憶。他們以自身的經驗化作教誨傳至我們耳中,是助我們茁莊成長的養分,使一個個青年日益進步,終身受用。」誠然,如簡副校言,我們的綠色,更像一株株小樹苗,在白約翰當中,領受師長的教誨,長成一棵棵參天大樹。校訓說的「日新」,見證學校苟日新,日日新,育人如春雨,潤物無聲。發展至今,變得桃李盛放,學子如林,盛的不止學生,不止學校,更是盛了這苦心耕耘的四十年華。

相連青春 共建校園
問到對學生在校表現的看法,簡副校長表示白約翰學生大多品格純真、受教。她提到在自己任教的家政堂上,發現當今大多青少年甚少做家務,對上手實務亦是力不從心。即便如此,學生們仍竭盡全力,用一雙雙笨拙的小手完成每一份家課,顯露著學生們堅韌的毅力。
看著學生在課堂展現的各種創意,簡副校都會盡量讓他們自由發揮。但當然,在教學生涯,頑皮的學生同樣不少,但簡副校卻以另類的教學方式教育學生。面對不聽話的學生,簡副校並不會斥責或者記過,而是以一番循循善誘,向學生曉以利害,再讓學生擔當課室的清潔大使,放學留下來幫忙清潔課室,作為警惕。她表示,學校是學生另一個家,讓學生共同維護整理學校的一桌一椅,培養他們對學校的歸屬感以及責任感,才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教育的真正意義,在於培養學生的能力與品格。筆者想,簡副校的教學方式能夠在學生心中播下責任與歸屬感的種子,讓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都能更好地成長,日後成為一個有擔當的人。
開荒播種 發芽綻放
簡副校長對學校四十周年的感受很深,她形容她與教師初來報到時,感覺就像是「開荒牛」。從空空如也、荒蕪一片的空地,簌簌添置設施,幾番裝修改造,才發展成今時今日應有盡有的校園。簡副校長談及如今的白約翰,用了「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形容。
的確,本校現時設有各式各樣的特別室,例如STEAM Room、共享創意空間,都是學校近年增設的。以STEAM Room為例,同學除了在裡頭上課,校園組織「米Teen」更會在其中為各樣學生活動製作不同的設備,例如才藝表演中用到的射燈設備,便是他們用無數課餘時間在STEAM Room編寫編碼而成。
元朗在變,白約翰亦一直在變,變得更豐富,更先進,更完善。無論是安裝在每個課室的電子白板、各個學科在特別室的精心設計,又或者新落成的共享創意空間,都非一蹴而就,而是白約翰師生、家長,積累了四十年理想和對學校的關愛而成就的結果。

除此之外,不得不提我校的迷你「世外桃源」——小花園。白約翰中學周邊被連綿起伏的山巒包圍,群山環立;而小花園就像縮小版的白約翰中學般,被繁多植物環繞,中間則有幾張石桌和凳子,供同學在小息、午膳聊天休憩。每次遇到煩惱時,在小花園與同學盡訴心事後,頓覺心曠神怡,雲消霧散。這也是簡副校長最喜歡的老地方,因為校園裏所有的植物都是教職員們同心協力地栽培,因此他們都對植物有濃厚的感情。這些花草樹木就如學生般,被師長們一點一滴地施肥灌溉,才得以發芽、開花。
如同我校在四十周年的校慶歌提到,白約翰依然同路。四十年華,說長不長,說短,卻又滿有回憶。四十年前,上帝親手將育人的種子根植於此,讓聖公會白約翰會督中學能夠在元朗敷教明倫,澤被學子。四十年間,學校慢慢由一株樹苗,茁壯成為能讓學生依靠的大樹。若果說白約翰是一棵大樹,那麼四十年來,無數隨風飛揚的樹葉,就是白約翰發光發熱的學生。作為一棵讓學生依靠的樹,必須穩固而堅韌,支撐著整個樹冠,為所有的樹葉提供養分和支持。學校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還是學生心靈的滋養者,讓他們能夠在風雨中依然茁壯成長,最終離開樹枝,飛向更廣闊的天空。

文:莫凱迪、余嘉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