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工商總會劉百樂中學相信每位學生都有獨特潛能,因此今個學年以「自主學習,自信前行」為主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在未來的挑戰中自信前行。校長黃慧文以科技為例說明:「我們的『自主學習組』設計多元化教學策略,鼓勵學生利用AI技術自學,協助學生識別知識薄弱點,例如作文AI批改及生成個人化評語,讓學生可以針對性地改進。學校同時推行自攜電子裝置(BYOD)政策,學生可選擇適合的學習工具,靈活摘錄課堂重點,實現高效學習,掌握自我管理的能力,為未來做好準備。」
此外,學校積極推動交流活動,為學生提供與世界接軌的機會。「我們積極通過與內地姊妹學校的交流、境外學習團、以及國際化的課程設計,協助學生深入了解祖國的歷史與文化;帶領學生到廣州、四川、韓國、英國、挪威、澳洲、新加坡等地進行學習及文化交流,培養全球公民意識。」她指,辦學團體更提供額外資源,聘請四位外籍英語教師,為學生提供地道的英語學習環境。


克服學習難點 用「堅持」書寫未來
對中五學生葉昊賢(Sam)來說,中學是其人生的轉捩點。他坦言,他也曾感到迷茫,過去人際關係和學習上都遇到困難。「我不理解一些基本禮儀及『人情世故』。有一次我問班主任數學問題時,老師順便分享一些道理,例如尊重別人、懂得界限及同理心等。」Sam說,看似簡單的道理卻是全新的啟發,他開始反思行為,主動改進,同學關係大有改善。
在學業上,Sam的努力也得到成果。他連續兩年擔任學長,並獲得「品學兼優」獎項。在中五第一學期考試,他更取得全級前三名的成績。「每次溫書都非常困難,坐在書桌前超過五分鐘就全身不舒服,但我知道堅持才能改變現狀,希望將來成為教師。」他認為,獲得「品學兼優」獎項是對他個人成長的肯定。「其實我們學習時較難專注的學生可以表現良好,最重要是同學要有想進步的心和毅力去堅持。」
至於Sam對物理的熱愛,源於物理老的啟發。Sam坦言,最初他喜歡數學和物理,是因為能讓他獲得高分,但他逐漸發現物理的魅力,也激起他想推動世界的熱情。「物理的挑戰性很大,但很有趣,讓我想不斷突破自己。」Sam在2024粵港澳大灣區數學精英盃大賽(香港賽區)榮獲銅獎,同時他也在「中電智能都會創新能源比賽」中利用科學知識設計智能龜屋。「學校安排了不同的課外學習機會,讓我們在實際場景應用課堂上獲取的知識。最近同學前往華大基因總部進行生物科學考察團,有些同學也參加了科學探索營,在本港郊外進行實驗和研學活動。」
Sam還積極參與多元交流機會,其中最令他難忘的是「青年.出.挪威——探尋歷史文化印記」交流團。「後來知道,全港只有14個中學生入選此活動,而我能夠成為其中之一,令我對表達能力更有信心!」這次旅程不止讓Sam擴闊視野,也讓他結識不同背景的朋友,建立寶貴的友誼。「我和其他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定期一起學習。他們的英文能力很強,並會分享很多心得,令我的英語能力大有進步。」



讓學生自己定義自己 突破自我界限
「記得小時候已認為自己用視像去表達感受較文字的表達更得心應手。最喜歡就是拿着彩色筆在紙上塗鴉。真正開始認真學習藝術是在初中,老師發現我對色彩和構圖的敏感度很高。」對中四學生林紀芬(Katie)來說,學習藝術與學習其他學科的最大分別是:「無人會特別拿着試卷上的分數來細看,但當我完成一幅畫、一件雕塑,卻可以留存下來,被人欣賞。我相信藝術能傳遞創作者的心聲,也讓觀看的人找到自己的體會。」這份信念推動她更確切體會將藝術融入社區,她難忘在大圍港鐵站參與學校每年與街坊同樂的「福全百樂」社區攤位新春活動的經歷,為街坊即場揮毫寫揮春,分享新年的喜悅。
「學校提供不同的團隊活動讓我定位與發現自己。」Katie與校友、高年級的師兄師姐及同學合作完成學校40周年校慶大型壁畫《夢想的起點》。「在籌備及參與這活動時,視藝室對我而然是特別的存在,它承載了跨越年級與身份,攜手的創作。」畫筆下,青春與回憶交織,展現了傳承與創新的美好融合。
Katie在學校亦有加入手球隊等團體活動,「在我的中學生涯的成長中,當我們想達成目標,往往需要別人輔助。」她分享一次手球比賽的經歷,令她體會到團隊支持的價值。「我擔任守門員,一次學界比賽中,我們陷於苦戰,隊友很難才取得分數,而我卻未能守住一球。當時很內疚,但隊友沒有責怪我。其實成長總會有些沙石,失敗並不可怕,自此我們學會觀察和預判對手的動作,在下次比賽求進步。」
Katie的英語學習之路同樣精彩。她指學校提供豐富的英語學習資源,例如AI及電子教學助她自學,提升寫作與會話能力。此外,學校實施英語小班教學模式,將四班分成六組,因材施教。「分組學習能讓基礎較弱的同學有針對性的提升,而進階組則能挑戰高難度的文法及metaphor(隱喻)。」
Katie還積極參與校外英語比賽,包括「動物攝影『詩』創意大挑戰」,學習在相機鏡頭下捕足動物的姿態,同時透過英詩創作去提升藝術相輔結合的各種可能。「在學校參加了各種藝術體驗活動後,我發覺透過視像去表達感受,原來是有多種方法的!」此外,在「獅子會國際青年交流獎學金短片競賽」中,她憑短片成功進入半決賽,參與四人小組的英語討論。「當時很緊張,因為其他參賽者都比我大,表達能力很強。」她坦言,學校提供各樣校外比賽,讓她感受到自己的不足,但更加激發她對學習的渴望。

協助學生適應新環境 享受多采校園生活
而作為跨境生的中一學生李忻雨(Grace)從深圳來港求學,需面對語言適應、文化差異及學術挑戰。「起初廣東話不太好,但學校特別為我和其他插班生安排課後班,兩周一次,教我們基本的廣東話用語,讓我們更容易理解課堂內容。」她指,學校還精心策劃多項活動,幫助插班生融入新環境。「教師帶我們到香港文化博物館參觀,了解本地歷史;還有入學前的兩天訓練營,讓我認識同班同學,透過完成團體遊戲加深彼此了解。」Grace憶起一個名為「鼻尖碰皮球」的遊戲,當時每位同學要踩着其他人的手,被托舉到空中,觸碰高掛的皮球。「在內地很少參與這些合作遊戲,讓我感受到團隊的力量,也加強同學的信任。」
雖然每天花2至3小時在跨境交通,但Grace表示已適應過來,更積極參與課外活動。短短半年,她參加了普通話比賽、舞蹈隊及科學大使等活動,談及普通話講故事比賽時,她記憶猶新。「我選擇《水的希望》為參賽文章,並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一些修改。」Grace最終獲得初中組冠軍,她還把握機會,勇於向他人請教。「雖然普通話是我的母語,但我覺得自己還差一些情感的表達。我發現其他高年級參賽者的普通話不但說得流利,還能細膩演繹,於是我鼓起勇氣向他們請教。他們分享很多秘訣,如多看書、多練習,還建議我聽一些普通話的歌曲,感受語言的韻味。」
Grace最終在上學期考試中,得到全級第二名。她還參加學校舉辦的環校跑比賽,並以4分12秒的成績奪得女子組冠軍。「沒想到自己跑得這麼快,讓我更了解自己的體能,之後我會加強訓練,爭取好成績!」Grace總結,學校支持對她的適應至關重要。「老師會安排我們與校長和外籍老師一起喝下午茶,用英語談天,話題十分輕鬆,提升英語能力外,讓我更有自信用英語交流。」



學校資料
東莞工商總會劉百樂中學
所屬區份:沙田區
辦學團體:東莞工商總會
學校類別:資助
地址:新界沙田大圍積泰里1號
電話:2695 1158
電郵:info@lplss.edu.hk
網頁:lplss.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