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背景
為加強同學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及重視,新界喇沙中學於2月舉行「中華文化周」,在校內舉辦為期一周以中華文化為主題的活動。包括透過校園電視台及展板介紹文化知識、進行問答比賽、於午膳時間舉辦「文武狀元大賽」,以及舉行半天「中華文化日」體驗活動。
除了舉辦活動外,課程亦設有相關內容配合,為回應「維護國家安全及推行國家安全教育相關措施工作計劃」,各科在課堂上教授中國傳統文化知識,例如中文科教授燈謎、舞獅、中國傳統年曆、十二生肖等;中史科則介紹與騎射、投壺有關的歷史。另外,生社科、公社科及通識科亦會介紹漢服、茶藝。視藝及體育科則分別介紹剪紙及蹴鞠。
文化周活動內容
「文狀元大賽」
老師會隨機派發不同的提示卡,同學須在指定時間內按照提示拼湊出四字成語,透過活動考驗同學的語文知識。
「武狀元大賽」
老師在龍門架上劃分不同分數的區域,同學有三次射球機會,將蹴鞠拋起並踢到不同區域,可得該區域之分數。透過活動讓同學在體驗中認識蹴鞠與中華文化的關係。
「中華文化日」
活動包括讓學生認識中國民間工藝、參與中國傳統遊戲、體驗漢服文化、品嚐傳統食品,在生活的不同層面了解中華文化。
是次活動共有 26 個攤位,當中 15 個為學校師生設計的攤位,給予學生一展所長的機會。而另外 7 個則為外間機構提供的攤位,教授學生中國民間工藝。另設有 4 個攤位,提供傳統小食、飲品,例如餃子、年桔、龍鬚糖等等,讓同學從更多角度了解中華文化。
是次活動亦加入學校特色,以中華文化作為主題,並呼應學校關注事項,包括鼓勵學生運用英語;在中華文化的智慧中建立正向價值;在宗教培育的過程連繫中華文化;透過 IT、STEM 角度認識中國歷史,揉合科技與傳統文化。
當天亦有不少嘉賓出席,包括教育局北區學校發展總主任麥婉宜、聖若翰堂區主任司鐸明浩峰神父、香港喇沙會代表Br Paolo、聖保祿靜修院院長易素嫻修女、金錢村何東學校吳毓琪校長及各友校校長、老師等,與學校師生同樂。
「中華文化日」攤位介紹
漢服體驗
漢服是漢民族或中原地區的傳統服飾,每個朝代服飾的設計、花紋、布料等各有不同。為了增加同學對漢服文化的認識,活動當天亦提供不同款式的漢服讓同學體驗,並在古色古香的佈景下拍照留念,一嘗穿越時空的感覺。
騎射
騎射,結合騎術和射箭,於古代稱為弓馬。射箭是中國古代儒家六藝之一,體現君子風範。《孟子.離婁上》有云:「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當箭無法正中目標,就是自身的問題,應自我反省,才是君子所為。活動當天設有騎射攤位—射「鵰」英雄傳,由學校射箭隊老師及學生教授射箭知識,同學可嘗試騎射,從中實踐儒家思想。
茶藝
茶藝文化起源於中國,萌芽於唐,發源於宋,改革於明,極盛於清。茶藝對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都十分講究。而茶道亦融入了儒、釋、道思想,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活動當天設有茶藝攤位,同學除了可以品茗外,亦能在配對茶名的遊戲中增加對不同茶類的認識。
STEM – 決戰華容道
遊戲以三國赤壁之戰為背景,講述曹操被蜀、吳兩國追擊,同學要透過控制「掃蕩車」為曹操清理道路上的障礙物,幫助他順利離開華容道。攤位以中國歷史為背景,加入STEM元素,讓學生在體驗中華文化的同時,學習STEM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