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也不偏離。」這句話經常出現在學校或教會內,而教養的過程又是如何進行的呢?聖公會聖提摩太小學透過舉辦無功課日、提小不叮和線上遊學團等活動,建立幸福感校園,讓孩子在愛中成長、學習;又讓孩子參與不同的社區服務,讓孩子將愛傳播,培養良好價值觀。
聖公會聖提摩太小學於1887年創辦,是聖公會首所位於九龍區的小學。學校以聖保羅的學生──聖提摩太命名,希望學生效法提摩太以愛為榜樣,以愛為教導之本,而愛是從「清潔的心,無虧的良心和無偽的信心」孕育出來。
提摩太小學相信,當孩子在愛與幸福感中成長時,才能成為相信自己擁有無限潛能且有能力改變、懂得感恩、明辨是非、具有正向思維、開放胸襟的「Timo Kids」(Timo Kids意思是「提摩太孩子」)。
為此,學校在疫情期間及復常後,都特意為孩子營造各個環境,建立幸福感校園,如舉辦無功課日、提小不叮和線上遊學團等活動,目的是使孩子在忙碌的學習生活中也能稍作休息。而設計思維課程(簡稱DBL)的匯報機會,以及提小大舞台等上台表演的機會,讓孩子能發揮所長,則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為使孩子有更多機會走出課室,建立同理心、勤勞、尊重和仁愛的價值觀,學校亦推動服務學習,包括「大哥哥大姐姐計劃」、SDG義工隊、清潔課室等,其中SDG成員會定期到社福機構進行服務。這不但能使社區人士對我們的學校、孩子有更多了解,更能讓孩子得到更多服務學習的機會。我們將愛,由學校傳到社區,再傳到世界,榮神益人。
在學校裏,小記者訪問一年級學生鄒穎思對校園生活的感受。思思指在老師的關愛及照料下,已適應小學生活及愛上了聖提摩太小學,更表示喜歡上學的原因除了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愛外,也享受跟朋友玩耍。這正是初小學生相親相愛的表現。

而六年級的大哥哥周栢僖表示校訓「非以役人,乃役於人」,讓他知道不是要別人為自己服務,而是要為別人服務。他立志,長大後,要為社會出一分力,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心盡力做好每一件事。這正好與以愛為榜樣,以愛為教導之本的呼應。

此外,為使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田校長以身作則,成為第一期教育局領航校長,到內地進一步了解國家最新教育政策,掌握國家教育改革的目標、方針、發展及成效,培養大局觀;跟兩地校長交流不同的教學方法。他期望學成歸來,讓我們的孩子也能學到更多,從而提升個人素養,共建共享內地與香港優質教學資源,促進大灣區教育融合。

因為愛火相傳,聖提摩太小學的孩子也懂得愛。從相親相愛,到關愛他人,都在一至六年級的學生身上體現出來。
文:鄒詠姿、PANGANIBAN STEPHEN JERIC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