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公會聖雅各小學

半山堅尼地道一座新穎的建築物,便是聖公會聖雅各小學。這座擁有63年歷史的學校,培育了不少傑出的學生。而在學校服務25年的校工堅叔及工作了36年的資深教師岑秀雲副校長,與我們一起分享聖雅各的昨天與今天。

破舊立新,新校舍新設施

從前的聖雅各,校舍樓高四層,沒有升降機,也沒有圖書館。校工堅叔笑說每當搬運學生簿冊上樓時都很吃力。他說不要小看這四層樓,那時的聖雅各分上、下午校,每級共有四班,整所學校的學生人數頗多,簿冊數量真不少。每當下課鈴聲一響,學生們便跑到位於地下的操場小息或到地庫的圖書角進行閱讀。小息完結,又立即跑回課室去,非常熱鬧。跟以前相比,於2013年完成重建的校舍地方寬闊、明亮,設有圖書館、升降機等,設備完善,不但有利校內人員進行各項工作,也有利學生學習。

而在設備的改善過程上,受益的不但是人類,還有聖雅各的寵物雅各龜,堅叔說校園內飼養小動物的本意是讓學生學習珍惜生命。現在的三隻烏龜已是原生家庭的數代子孫了,舊校舍重建前,牠們的祖先屈就於用小磚頭砌成的小水池中,搬到臨時校舍時,更只能居於用塑膠箱弄成的「蝸居」。現在,牠們居於學校新建的水池中,既寬敞又整潔,學生們還常常到操場探望,又跟牠們起了名字:雅賢、雅博及雅健,更突顯牠們在聖雅各的地位。在空餘時,他都照顧着牠們,堅叔也補充每逢颱風下雨,令他憂心的除了學生的安全,還有的便是牠們會否「缺糧缺水」了。

聖公會聖雅各小學
小記者與校工堅叔在油印房前合影

Chalk and TalkSTEAM課程用心教學36年

岑秀雲副校長在聖雅各工作了36年,見證聖公會聖雅各小學各個階段的變化和進步,回想從前,岑副校長表示只用一支粉筆便能發聲,上課的主導性在老師身上,學生只要專心聽課便可以了,但現在老師要求學生要學會學習,正如古語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老師需讓學生自己去找尋答案、鼓勵學生有探究精神,正如現在聖雅各致力推動STEAM,也是讓學生做主導,提升學習動機,鼓勵主動探究、動手去做的課程。

聖公會聖雅各小學
小記者與岑副校長在電子白板前合照

機遇與挑戰  以英語向世界分享國家文化和繁盛 

岑副校長亦談到學校在教學政策的角度上也有很大的轉變。在香港回歸祖國以前,聖雅各的老師或是家長,都較注重英語能力的提升和訓練,希望讓學生能面向國外,拓寬眼界,所以常邀請同學接待由國外來訪的來賓,又會組織交流團到新加坡,提升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而自從香港回歸祖國之後,老師、家長和學生便多了一份責任,期望將中國悠久的歷史、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傳統和高速發展的科研技術等與世界分享,所以,聖雅各近年多讓學生到國內不同景點參觀,又讓大家與國內姊妹學校的同學一起參與課堂活動,讓聖雅各的學生真切認識國家的強大,以及國家在科研上卓越的發展。回港後,雅各孩子便可以在本地運用英語向外國遊客介紹中國。這是雅各孩子的機遇,也跟現在教育提倡的「知、情、意、行」模式如出一轍。因此,她期望聖雅各的孩子能在學習之餘,常存探究的心,繼續拓寬視野,把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迎接更多的機遇與挑戰。

聽了堅叔和岑副校長的分享後,可以理解他們在崗位上面盡心盡力幫助同學的信念。當然聖雅各的團隊,不論處於哪個職位,都各盡其職,一起合作,互相取長補短,難怪能把學校所有的項目都做好。

文:李澔霆、余靜悠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