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公會聖十架小學一直致力推動STEAM教育,裝備學生成為廿一世紀創科時代的主人翁。本校的課程設計著重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發展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透過手腦並用的多元化學習經歷及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究竟本校的STEAM教育有何特色?教育局專家、家長和學生又有何意見?現在請各位讀者跟隨小記者王振立及余政言的腳步一探究竟!

校本航空主題專題研習
本校位於啟德機場舊址,每年學生最期待的學習活動是進行以航空為主題的專題研習周。透過專題研習,學生能了解社區的特色,探究與飛行和航空相關的課題。教育局優質教育基金秘書處的羅戈東先生對此表示欣賞:「學校專題研習的可取之處是一至六年級皆以航空為主題,此特色相對其他學校實屬罕見,且能協助學生有系統地貫穿不同年級的學習。此外,在新學科的課程裏,涉及航太、航空、航天的元素,因此學校的專題研習有助新學科的推行。」

全港首批學校試行人文科及科學科
另外,本校在全港小學的STEAM 教育中走得較前,今年更率先試行人文科和科學科獨立成科。小學生在學習科學科的過程中,如何能學得更好呢?羅先生給我們的「貼士」是:「小學生學習科學科的最佳途徑是動手做,同學們可以多到戶外進行考察、多做科學探究實驗、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科學相關的知識,這就能相得益彰。」
最後,教育局優質教育基金一直大力支持本校的STEAM 教育,經過多年的合作,羅先生對本校統籌STEAM 教育的評價相當正面:「學校一直大力支持及調撥資源,協助優質教育基推動全港性的分享活動,又主動和其他友校分享經驗,促進學校間的學習。而學校也鼓勵同學們自主學習,實在值得借鏡。」
教育局專家對本校的STEAM教育評價相當正面,不知道作為用家的同學們又有甚麼看法呢?四年級沈心悅同學分享:「我每天最期待上科學課!我印象最深刻的科學課堂是分組製作地球模型,同學們分工合作,用黏土製作地殼、地幔、地核,完成後便進行小組討論分析,再和全班同學分享。可以一齊動手做,真的很好玩呢!」


成果展示齊分享
心悅同學表示喜歡課堂上「動手做」,那她又享受學校每年的專題研習活動嗎?心悅同學:「我非常期待每一年的專題研習,每年的活動都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因為我可以和同學們一齊合作,即使經歷失敗,我們也會再嘗試。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二年級的降落傘,因為每班的優勝者可代表自己班在課室外進行比試,這個體驗真是『好正』呀!那年疫情剛剛完結,我們可以在家長成果展示日向到場的家長分享成果,那感覺好有趣!」
學以致用 改善生活日常
心悅同學積極投入學校多元化的STEAM課堂,那你有把所學在日常生活中學以致用嗎?心悅同學:「當然有!我經常和爸爸在家中研究一些小發明。因為爸爸媽媽知道我和弟弟對STEAM很有興趣,所以我們在家中嘗試了很多小實驗,例如我們曾在紙杯底放上紙毛蟲條,我發現原來聲音能產生振動。杯底的共震會向上傳引,使紙毛蟲條轉動。另外,學校增添了兩條守宮新成員,牠們經常來我家暫住。當中,幫守宮更換乾淨的食水是確保牠們健康的重要一環,於是媽媽提議為守宮製作一台專用的水機,我和爸爸便一起動腦筋、動手做。製作專用水機的原理是透過摩打推動小水泵,將水帶到出水管。現在,守宮們有自己的專用水樽喇!」

家校合作 持續發展 培育人才
本校一向重視家校合作,學校、老師、家長三位一體,共同培育、陪伴同學成長,那家長如何支持、協助學校推動STEAM教學呢?心悅爸爸沈先生表示:「學校的STEAM課程內容很豐富,例如三年級的紙飛機比賽,我也很想參加呢!而我認為學校的專題研習與一般課堂的教學模式相比,專題研習著重培育學生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多動手。我認同動手的實驗可以訓練同學於日常生活中應用。而每年的專題研習成果展示日,我都很期待,因為可以親眼看到全校同學的努力成果,又可以聽他們的匯報、和他們交流、切磋。」
心悅爸爸經常在家和心悅研究STEAM小發明,當中有何樂趣和得著?心悅爸爸:「心悅常和我分享在學校所學的STEAM知識,我會和他們在家中進一步探究,這可是一個很棒的親子活動。在過程中看見他們專心的樣子,就覺得成功或失敗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過程中他們有所得益,對他們將來的學習和態度有正面的提升。」
本校的STEAM課程透過資料搜集、動手做、有系統地計劃和管理,讓同學學習不同的科學原理、數學解難等知識及共通能力。而同學們在探究的過程中,也能學會從多角度研究問題或難題。相信各位同學定能把所學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學以致用,不斷改善我們的生活日常,成為未來的創科人才!
文:王振立、余政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