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學校過渡至工作世界,是青少年成長的必經階段。學校老師猶如引路者,指引學生探索發展的方向,而商界提供的機會就是幫助他們通往工作世界的橋樑,兩者的角色同樣重要。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認為,學校與商界共同協作推動生涯發展教育尤為重要,可讓青少年及早接觸及認識工作世界,裝備自己,為投身職場作好準備。

青少年各有抱負和志向,擇業興趣亦各有不同,而且經常在變,理想與現實往往存在落差,惟有通過親身體驗和探索,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涯發展路向。張校長以醫護行業為例,不少學生覺得醫生工作很有意義,但其實他們工作時間很長,更要輪班當值,並非任何人也能應付。他認為,讓學生接觸職場,認識不同工種和崗位實際的工作環境和情況,一方面有助他們衡量自己是否適合在相關行業發展,另一方面可從中掌握行業對人才能力的要求,繼而規劃升學選科的策略。「更重要的,是令學生明白工作世界不斷在變,舊有崗位隨時會被新興工種所取代,甚至淘汰,只有終身學習,不斷自我增值,才有能力應對轉變。」
商校協作 互惠共贏
然而,現時中學生實習機會相對較少,而學校教師未能清楚了解各行各業的最新發展,將資訊帶給學生。所以,張校長建議,學校可主動出擊,通過商會或專業團體與商界建立緊密聯繫,除獲取豐富的資訊外,亦可合辦不同類型的職場體驗活動,如企業參觀和探訪、工作影子計劃及實習,讓學生參與其中。張校長的分享正正道出「香港生涯發展自評基準」第八個基準「與工作世界作有意義的接觸」三個不同層次工作計劃的箇中精髓。
他形容,商校共同協作,可發揮互補作用,不但學生受惠,企業同樣有得著。因為通過這些活動,可吸引對相關工作感興趣的青少年入行,為業界補充新血,同時方便企業物色表現突出、有潛質的學生加以培訓,作為人才儲備。另外,企業也可藉此了解年輕人的想法和喜好,有助開拓年輕人市場。
張校長指出,學校培訓學生的「IQ」;職場則培養他們的「EQ」,兩者成為未來職場的關鍵,從而凸顯商校合作的重要性。
擁抱金融科技 迎接不可逆的浪潮
金融業是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金融業一直發展蓬勃。目前除了香港,大灣區,甚至南中國一帶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殷切,青少年投身金融業不乏發展的機遇。
學校應如何協助學生及早認識金融業?作為知名金融財務學者,張校長認為應從理財教育入手,「不少人都以為投資等如投機炒賣,兩者其實是截然不同的事情,由此反映他們對理財概念的認識不足。」學校應該在某些學科滲入理財教育的元素,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理財概念,這絕對有助他們職涯發展。另外,校方亦可鼓勵學生參加由金融行業機構及團體舉辦的學界比賽,加深對行業的認識,有助他們日後在金融界發展。

把握大灣區發展機遇 搭建商校合作橋樑
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重點規劃,預計可為香港帶來龐大的發展機遇。張校長表示,大灣區內不但對金融服務人才需求殷切,對創新科技人才同樣渴求。張校長建議校方可通過本地商會或中國企業協會,與在大灣區內有業務的本港企業或國企聯繫,即使疫情關係未能組團北上,學校可善用資訊科技,起動商校合作計劃。「以往,學校專注教學和學生培育,較少與商界接觸,現在開始要改變心態,主動出擊爭取合作機會,進一步開拓更廣闊的合作層面,提供青少年多元出路。」商校協作不止於香港,學校可與中港商會及團體合作,進一步擴大青少年的發展空間。
學校高級管理層級 帶領成關鍵
正所謂「船無舵而不行」,張校長認為,校長和學校高級管理層級在生涯發展教育當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商校合作的範疇上,學校對內要幫助前線教師提升專業水平,通過培訓掌握生涯發展輔導的知識和技巧;對外爭取跟企業聯繫,促成商校協作,舉辦職場體驗活動。至於前線教師,不但要懂得生涯發展輔導的知識和技巧,還要具備積極正面的個性、良好溝通能力和開放的態度,才能引導學生作好生涯發展規劃。香港教育大學近年銳意在教師培訓課程中加強共通能力的培訓,提升新一代教師的專業水平,迎合教育界的發展和需求。
總結
未來的世界是屬於青少年的,要讓他們在職業生涯中闖出一片天,商校合作至為重要。以往,學校與商界各自經營,欠缺溝通。老師默默傳授學生知識,教曉他們人生道理;商界則在另一端推動社會發展,提供機遇給青少年。若商校緊密溝通,定會事半功倍,協助學生作知情的職涯選擇。張校長寄語青少年必需終身學習,持續進修,以成就理想。誠言,在今天職場環境,只有不斷更新多種技能,才能在萬變的職場環境中跨領域求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