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School專訊】當下一場新型肺炎,打亂了大家的生活節奏,對於看不見盡頭的疫情,學生常常問:「何時才可以上學?」、「究竟疫情何時完?」,又或是在疫症初發時,經常在街頭目睹大眾恐慌性搶購防疫用品的情境,這些都反映了我們在疫情面前的無助感。然而與其坐困愁城,何不積極迎戰?面對這場無硝的疫戰,除了要做好個人衛生來抗疫外,更要做好心理裝備,提升抗逆能力。大家就趁著現時前所未有的空間,將抗疫戰場化成生命教育練習場吧!
甚麼是抗逆力?
抗逆力是指我們身處逆境和經歷逆境後,如何面對和能否復原過來的能力,當中包含的因素、所涉的範疇十分廣泛,而針對目前的疫境,大家首要重拾的,是「自我效能感」。這是個人對自身控制與處理問題能力的一種感受,而並不代表其實際能力。當面對無法控制的逆境,如眼見家中口罩儲備日少,仍未買到口罩時,個人效能感往往大減,並產生無助感,這種情況容易削弱我們的抗逆力。然而抗逆能力會減亦可增,只要時常警覺,將焦點從未能控制的事情上轉移到有意義的方面,還是可以一點一滴培養、累積。
善用時間 提升效能感

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首席講師鄭穎怡博士認為:「面對目前疫情,我們首要幫助學生提升個人的效能感,讓他們聚焦在能力控制之內的事情,如做好個人衛生便能減低染病機會,進一步就是控制自己的時間,善用停課的時間和空間,多做平日未有機會做而富意義的事情。」因此,老師可鼓勵學生自訂時間表,將過往因忙於學習與課外活動而未能做的事情陸續實踐,如藉著網上學習提升自學能力、幫助家人多做家務貢獻家庭、進行消閒閱讀、健體運動等等,這些都是學生能控制又有助提升效能感的事情,短期內能助他們度過眼前疫境。
長遠累積 遇挫而不折

然而人生逆境,又豈只眼前的疫情?因此鄭博士認為,刻下亦是幫助學生培養長遠抗逆力的好時機,「抗逆力並非朝夕可成,這必須倚靠每天持續進行的生命教育來累積。」她指出,「凡事有得也有失,人們在逆境中容易集中在數算失去的事情,而忘記了當中的得著,老師不妨向學生灌輸感恩概念,引導他們思考在停課期間的得著。」對於較年長的學生,老師更可啟發他們的深層反思,想想人生的意義、看看個人的強項、思索和計劃未來發展方向等等,這些都對學生有積極的意義,並累積他們面對未知處境時的韌力,以期在人生旅途上,遇挫敗而不會折倒,以致一蹶不振。
疫症來襲,日常生活的確被打亂了,但正所謂「有危自有機」,我們雖無法選擇身處於哪種境況,但仍擁有選擇心態的能力,只要大家能多角度思考事情,將逆境中的無助感轉化為希望,借助疫情培養、推揚這種信念,助新一代累積長遠的抗逆力,正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