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新群像

教學新群像

【OpenSchool專訊】教學從來多變,不再止於黑板和粉筆,面對不同的學生,需要應用不同的教學法。疫情期間,全港師生「停課不停學」,電子學習之門廣開,再度停課、復課、停課……教學新常態對老師而言,不只是要懂得應用科技和電子學習平台,維持教學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不是為了疫情被時代的巨輪推着往前,而是如何裝備好自己,走得更前,甚至推動教育這巨輪再往前轉。這期專題帶大家看看在疫情期間,老師的教學新群像,讓我們看看教育的不同可能性。

「學思達」讓學生成為課堂主角

郭綺智、羅慧中 · 小學英文科老師

何為教學新常態?
改變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令老師從節目主角變為主持人。「學思達」教學法顧名思義就是「自學」、「思考」和「表達」,老師無須再主導課堂,希望同學在課堂討論講義中有系統及有深度的提問,鼓勵學生思考及表達,組員合作並互相學習,提升學生思辨能力。

以學生為本的學習模式多樣化,除了近年來開始應用翻轉教學的老師以外,還有一群老師正在推動「學思達」教學法,參考台灣想改變填鴨式教育的經驗,令老師從節目主角的角色退出來,轉而成為主持人。「學思達」的精粹就是講義的設計,讓我們也來看看這兩位推動「學思達」的英文科老師,如何改變課堂。

課堂上自學思考表達
「學思達」顧名思義就是「自學」、「思考」和「表達」,和翻轉教學一樣希望把課堂還給學生,老師不再主導課堂,其不同之處是着重學生在課堂當中的自學及閱讀,不需要學生先在家中自學。老師在講義中設計了有系統及有深度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堂討論,鼓勵學生思考及表達,組員合作並互相學習,提升學生思辨能力。

學思達於2013年由台灣的張輝誠老師發起,「他說老師的表達能力很高,因為老師天天都在上課時練習,卻埋沒了學生表達的機會,所以他想訓練學生懂得表達。」東華三院姚達之紀念小學(元朗)英文科老師郭綺智說道。

教學新群像
在「學思達」的課堂中,學生會經過「自學」、「思考」和「表達」三個環節,教師設計的講義可以刺激同學思維、引發更多的討論,讓他們可以表達不同的想法。

講義反映教學思維
學思達的講義不是課堂的重點內容摘要,因為傳統教科書當中,部分的資料並不完整,或是表達鋪排上令學生不易消化,故老師要特別為學生設計一套可以讓他們自學的講義,解決他們自學的障礙。講義設計了很多問答題誘導學生思考,進而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在小組中合作討論答案,甚至產生多元的答案,及後學生需要表達,讓老師知道他們的學習進度並進行總結深化。學、思、達三者次序在課堂中可以因時制宜,沒有固定模式卻環環相扣。

郭綺智很快就被這套教學法深深吸引,但在2016年時仍未有老師在香港以學思達去教授英文科,大部分的資料也是中文,她感到十分惆悵,及後聽了不少的講座及工作坊,開始摸索如何在英文課堂中落實學思達。而嘉諾撒聖心學校英文科主任羅慧中後來在學思達Facebook群組看到郭綺智分享的教學講義,感到如獲至寶,馬上聯絡郭綺智,及後二人都在課堂加入學思達的概念,不時互相分享經驗。

「我認為講義是代表了老師整個教學思維,反映教師的切入點放在哪裏、學生需要甚麼活動,講義是很個人的,如果別人取用我的講義,但不明白我的脈絡,他也未必可以發揮得好。」羅慧中這樣說講義的獨特性。

教學新群像
敦綺智(左)及羅慧中(右)老師希望更多老師可以應用「學思達」教學法,在「學與教博覽2019」中二人分享當中的概念和做法。

三軌學思達同質分組
同學在互動及表達的過程中,思想可以互為碰撞,為了可同時照顧高中低三種能力程度的學生,二人也嘗試實行「三軌學思達」,在講義加入較深的挑戰問題,照顧能力較高的學生,上課時採取「同質分組」(一般學校推行合作學習採用「異質分組」,即包含不同水平的學生),上課時首先協助能力低的學生,像補習般進行小組教學,再觀察中級能力的學生,最後顧及高能力學生。在這樣的模式下,課室中不同能力的組別在同一時間分別在進行學、思、達其中一環,完成符合他們能力水平的不同任務。

很多老師會有憂慮,擔心有標籤效應,但她認為事實上弱生反而能減低心理壓力。「如果採用異質分組,高水平的學生容易會壟斷表達機會;相反,低水平的學生很多時候會是被遺忘的一群。」郭綺智說道。「能力高的學生有時會感到十分沉悶,他們上課前已可透過課本自學而完全明白,但上課時卻被迫聽老師再說一遍,而老師無可避免必須先教能力最低的學生,變相能力高的學生苦悶,能力低的學生不敢發問。」羅慧中認同道。

因此,能力高的學生可以學到較深較闊的知識,能力稍遜的也更敢於發問,學生更可以隨能力提升而升級,二人指學生也反映他們喜歡同質分組的學習模式。「我教的班起初中能力學生佔多,幾個月後有兩個中能力的學生可以升到高能力,他們的自豪感很強,一些低能力的學生也升到中能力。」郭綺智道。

同學按自己能力學習
為了刺激學生思維,講義以提問問題為基礎,參考了布魯姆分類學(Bloom´s taxonomy,見圖)學習層次的理論,不讓學生單以死記硬背來認知知識層面,加入高階思考能力的問題,不會有多項選擇題。「沒可能每一課講義都包括布魯姆分類學中的六層,但我每一課講義都有一部分是高階思維,我認為這是學生廿一世紀最重要要學習的技巧。」
教學新群像
郭綺智舉例,例如小四的一個課題是災難,學生們先學習基礎單詞,講義也沒有忌諱加上中文解釋,先讓他們分辨哪些是自然災害、進行小組討論,先思考和表達,再進行自學。當中高能力的學生的提問更需要高階思維,譬如會問到政府可以做甚麼來解決。她指,應用同一份講義,低能力學生只要短答即可,高能力學生則要寫成完整句子,即不是做更多,是做更深。「我們經常對高能力的學生很不公平,他們做得快,便要他們多做十條一樣程度的題目,其實是在懲罰他們。代入他們的角度,我也不想這麼聰明,本來我做完十條題目便完成,但因為我做得快做得好,老師再多給我十題,我也會裝作做不好,所以應該讓高階學生推進得更闊更深。」

疫下難現共同表達場面
學思達着重的共同討論及表達環節,在過往疫情停課下難以實現,也因為課時問題,不得不結合翻轉教學的模式,並用到不同的電子平台讓學生可以表達。但郭綺智指,她曾經有一年嘗試用講義做翻轉教學,即讓學生先在家預習當中內容,然後回來再討論,但效果不好,因為其實講義不容易消化,更出現了抄答案的情況,學生的進步增幅比之前減少,所以她之後沒有再繼續。

在疫下,要繼續進行學思達的課堂難以發揮理想效果,所以她也開始了拍攝教學影片。「現在非每一課都有講義,學生在部分課堂觀看影片自學後,做功課應用,是一個十分純粹的翻轉教學模式,我在另一些課堂才用回學思達的講義。」在這些學思達講義當中,她們也用到二維碼連結影片,讓在課堂中需要影片輔助的學生,用到自攜裝置(BYOD)在課堂中完成自學的部分。

不因疫情放棄做法
如何在教學當中交互應用學思達及翻轉教學,二人仍在摸索當中。「停課太久,學生的學習動機太低,很多課堂互動做不到像以往很精彩的場面。但因為停課做不到這件事,並不代表要放棄,等疫情過後,可以再次發揮。」郭綺智說。「對啊,分不到組,其實是很痛苦。」羅慧中接着說。

在香港,要推動學思達並不容易,羅慧中指自己的學校成立了一個學思達教學小組,但仍只是起步階段。郭綺智續道,始終也跟香港的應試文化有關,要老師轉變運用其他的教學模式而減少操練,不少老師擔心幫不到學生提升成績之餘,也要花費很多時間做講義,還要每年因應學生程度修訂。

即使如此,二人仍然會堅持推動學思達。「我用了學思達後的第二年,完全不擔心學生的成績。教學有趣及有挑戰性的地方,是同一套教材由不同的老師去教,教學效果很不同。中間有很多需要拿捏的位置,老師能否感應到學生的需要,再決定教學內容多少,會令結果很不一樣,講義是不可以完全地複製。」郭綺智說。「我們轉變教學的原因,是我們接受不了一成不變,對有些現狀是有些不滿,想做得更好,才想去轉變。」羅慧中這麼說。

老師需具備全方位適應力

羅其斌 ‧ 小學常識科老師

何為教學新常態?
最重要的新常態是要老師有一種應變力,具備能及時應對不同教學現象的能力。從前在小學階段只有科學,不會做編程、砌機械人,教育局在五、六年前推動STEM,那是當時的新常態。現時的新常態不是做網課或是用Zoom,老師的電子教學能力很強,一直也存在,但新常態重要的是老師的能力如何去適應時代的轉變。

科技教育在近年來愈來愈盛行,學界積極推動STEM教育,電子學習和BYOD已不再是新鮮事,小學生年紀小小便學懂寫程式、製作機械人。STEM教育着重動手做,需要在過程中創新及解難,然而成品不能單純為創造而創造,流於形式化。羅其斌認為科技和科探的活動需要讓學生能活在當下,進行科技研發以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疫情這段期間,也提醒了老師教學原來是需要時常蛻變。

研發STEM疫下產品
羅其斌是在胡素貞博士紀念學校負責推動STEM教學的主要老師之一,他希望學生對科技和研發產生興趣,但他最希望學生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能把科學和自己生活當下的環境連繫起來。學生在停課期間,有很長時間留在家中,也無法回到校園的STEM Lab進行活動,但他仍鼓勵學生在家進行研發和製作,思考在疫情期間,社會中不同人士的需要。學生家長幫忙回校領取製作材料後,學生在家中製作。

同學們認為Zoom教學有一定的限制,遇到問題時,老師無法即時在身邊指導,也難以透過熒幕看到零件上的問題,他們還是喜歡面授課堂,但也很高興能在疫下製作能助人的成品。

教學新群像
同學們知道在疫情期間人們需要減少外出,關心到獨居長者的需要,擔心沒有親人共住的長者在家中跌倒、忘記吃藥也無人知曉,會帶來更大的影響,故研發了智能藥盒、GPS 平安鐘、家長安全提示器等,同學也研發了自動酒精消毒器。

疫情下學生更主動探究
除此以外,羅其斌任教的學校近年推動「21天STEM達人計劃」,學生若對某些STEM課題感興趣,可以隨時向常識科老師提出參加,按自己喜愛的科學或科技範疇,訂立個人有興趣的探究問題,進行研究,並由老師作階段性指導,學習形式更像是大學的畢業專題研習,在疫情期間,參與的學生人數比往年大大增加。

羅其斌對於兩位同學的計劃印象非常深刻,他們把每區的確診人數、原因和地點等記錄下來,分析確診成因及傳播途徑,及後他們更製作了四個影片,成為了小小Youtuber,教授觀眾如何自製口罩、酒精消毒液、如何分辨物料好壞等,當中他們加入了參考的資料來源,又在影片中加入了字幕和剪接效果,令老師十分驚喜。

這段時間,他發現學生的自學能力其實比想像中高。「我們廿一世紀需要具備的能力是甚麼?解難能力其實是綜合不同的共通能力。主動解決問題的態度需要培養,這種態度和積極性也需要從他們的興趣開始,產生不斷去尋求方法解決、不斷嘗試的心,從中就會訓練出一種毅力。」

教學新群像
羅其斌老師希望停課期間同學也可以動手做科探,不因為拍片的便利而令學生失去了學習的機會。
教學新群像
六年級的同學張斯朗、周家兒和梁卓希(學生左至右)過往對STEM和常識科也深感興趣,在停課期間羅其斌老師協助他們完成不同的STEM成品。

不因拍片便利不做科探
至於停課期間的日常教學,羅其斌認為應用電子教學拍攝影片的同時,也需要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科學探究實驗,訓練學生思考和求真,讓他們能以實驗結果學習理論。「STEM不一定要買很貴的器材或是在STEM Lab才能進行,學生可透過學校取得實驗的材料,然後回家觀看影片。影片中老師不會做出實驗結果,只會告訴學生實驗的步驟,讓他們先看Google Form的題目,然後親自做一次實驗,再回答題目。不直接告訴學生結果是甚麼,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

羅其斌認為要運用電子工具、科學與科技來適應轉變並不太吃力,教學策略上需要以生活可觸及的事引起學生的興趣;在技術的層面,同樣要掌握和熟習不同的平台,判斷及篩選對學生學習該課題有用的程式,裝備自己隨時改變教學模式,讓學生隨時隨地也可以有效學習。

教學新群像
在疫情期間,羅其斌老師透過Zoom指導同學製作這些成品,加上數次的小組會面交流,同學們在疫情期間仍然能進行研發。
教學新群像
學生製作了一系列的影片,教授觀眾自製抗疫產品。

花盡心思設計課堂 一個學生都不放棄

趙文浩 ‧ 寄宿中學副校長及通識科老師

何為教學新常態?
「當你十分看重學生的學習時,你需要預備其他的方法。」他說到,這些方法其實就是老師讀教育系時學的基本功,包括如何準備課堂前的前備知識、上課時用甚麼引導的問題、預計學生會遇到的難點是甚麼、課堂的重點在哪裏、起承轉合如何做,課程如何設計等,停課可能只是一個契機讓老師們反思教材和備課的重要性,如何令學生有動機學習。

Zoom課堂的形式可以多變嗎?互動性有多強?過了整個暑假,九月開學的網課會否變得不一樣?記者帶着這些疑問,約了趙文浩副校長九月初在香港航海學校進行訪問。香港航海學校是少有的寄宿中學,平日着重紀律步操訓練、提供海事及其他實務行業課程,透過寄宿生活讓學生建立自律性和責任感等,停課、無法留宿學校,學習又有甚麼不一樣的改變?

教學新群像
趙文浩副校長以往跟學生透過寄宿生活、水上活動及紀律訓練等建立關係,今年開學只能以Zoom跟學生進行網課。進行網課須用上電腦、iPad和手機三寶,他會在電腦熒幕觀察學生反應,在iPad邊跟學生做筆記,在手機的WhatsApp群組邊發放訊息和功課給同學。

記者事前詢問能否觀一節課,看看同學上實時網課的情況。趙文浩在網課中和學生一直保持互動,沒有出現過他單向講授的一刻,看起來網課進行得非常順利,但他及後分享,那是他基於網課的各種限制下,花盡心思去構思課堂設計,才能出現的課堂。這節通識課,趙文浩先讓學生猜了個謎語︰有甚麼動物是早上四條腿走路,中午用兩條腿,晚上用三條腿?第一個學生馬上便答到了是「人」,這是人在嬰兒時、年青力壯時和老年時的不同形態。猜完謎,他又讓大家看影片,影片長度只有二十多秒,極速地回顧人的一生必經階段。他詢問學生看完有何感受,影片想帶出甚麼,問了幾次,沒有學生回應,突然出現技術問題,花了一會處理,他再把問題拆細去問︰「影片是長還是短?」有個學生開口︰「短。」那你在開頭看到甚麼?「一個邪惡的嬰兒。」

沒有距離感的師生交談
說是課堂,他和學生的互動更像是聊天般輕鬆。後來討論完影片,到要講解人的不同情緒的類型,他也不斷提問︰「甚麼時候會出現負面情緒?」「打機有人喺度嘈。」「老豆嚟煩。」後來問到憤怒,他跟學生分享,以往家人曾在他打機的時候把

電腦插頭拔掉,他也很生氣。「那甚麼時候會令你開心?有無課金啊?有無玩一拳超人?」趙文浩和學生之間沒有明顯的師生距離,學生也很放心地回應。課堂後期也有其他的情境提問,他交代學生要完成的功課,一節課便完成了。

課堂看來互動性強,他說這班同學算是頗乖的了。「可以想像一班28人,願意登入的有15、16人已經很好了,有八成學生在這裏已經很厲害了。這是幕前我們在做的教學,幕後呢?很多教學助理悄悄進入了課室,幫這班孩子截屏,交給電腦部點名,接着在背後打電話︰『喂,為甚麼你不上課?』沒人聽就要WhatsApp他們。」他說在自己的學校停課期間遇到的問題,就是一般學校放大的好幾倍。掛機、逃課、失蹤,是他們面對的實況。

老師變為魔術師
「你看到我的教學多變,要看影片、猜謎語、畫公仔,就算功課也好,也要給學生選擇,然後可能有很簡單的問卷功課。」他說以往在課室的教學,有些老師因為教擔沉重,未必有時間準備多元化的材料,來到網課,過去忽視的教學前備工作,便不得不準備更多,否則學生不會有上課動機。「隔着熒幕,學生不願打開課本,你如何長期吸引他們?那你就是魔術師,不斷去想,你要如何變?學生10至15分鐘便開始心散了。」

他提到,自己學校的學生學術上能力未必很高,有些學生的家庭背景複雜,也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學校一直以來希望學生可以學習一技之長,透過步操、紀律訓練、宿舍生活等教育方式和活動,讓學生建立紀律,更特別提供海事課程、鼓勵學生畢業後投考紀律部隊,在高中課程也加入了很多的實務課程,希望學生可以建立自信,走出屬於自己的路,不因為成績不佳而放棄自己。

教學新群像
香港航海學校希望學生可以有學術以外的一技之長,提供海事課程讓學生選擇。圖為趙文浩副校長辦公室的海事擺設。

課堂紀律需要設法拯救
停課期間學生無法寄宿,紀律管理有所困難,要讓學生有興趣上課也不容易。「學生在網課的學習動機很低,上課問問題若是出現冷場,你有沒有方法拯救?你在課室裏有冷場,不要緊,我轉一個形式問;再冷場,我可以立即指一個同學答。他答不到、藐嘴、趴下睡覺,我下課便會捉住他,網課沒有這支歌仔唱。」

「當你十分看重學生的學習時,你需要預備其他的方法。」他說到,這些方法其實就是老師讀教育系時學的基本功,包括如何準備課堂前的前備知識、上課時用甚麼引導的問題、預計學生會遇到的難點是甚麼、課堂的重點在哪裏、起承轉合如何做,課程如何設計等,停課可能只是一個契機讓老師們反思教材和備課的重要性,如何令學生有動機學習。

「其實網課和日常課堂的初心一樣,做法也一樣。如果你是一個好的老師,好的面授老師,你不會是一個差的網課老師。你是好的老師,甚麼環境也能做到教學。」他認為師生關係會因為網課變得疏離,網課始終不能取代面授課堂。「隔着屏幕,老師會更緊張及專注教學方面,反而很多關懷和輔導的工作,在網課難以做到。對能力和動機較弱的學生而言,師生關係是鼓勵學生學習的重要誘因,有時候弱生會學習,不是為了考好成績進大學,而是想到老師的關心,不想辜負老師的期望。停課對這樣的師生關係的建立,是有極大的破壞。」

教學新群像
以往學生在學校的水上課程、團隊及步操訓練等,學得不同的技能,學校生活對於他們來說,無法以網課取代。

師生關係須長期建立
趙文浩和學生在停課前已有WhatsApp群組,不只是用來做學術交流,他還會和學生閒聊,了解學生平常玩甚麼、生活上的點滴和難題。他認為需要相信學生,放下身段,讓學生覺得被信任、被尊重,學生才會更願意發奮。他一直以來,不想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網上學習,也許對他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追趕進度,而是如何讓學生們不放棄自己。

訪問後期,班上有一個學生以WhatsApp傳送了課堂後完成的工作紙。他看完把手機遞給記者,有點苦笑。「沒想到學生會這樣就交來。」工作紙沒有達到他的期望,但他說,他不會罵學生,也不會罰他,他會繼續鼓勵學生。「他願意交已經很好了,一罵他之後,他不繼續上網課,那就更糟。」

單靠聽課難學習 報告為本助吸收

林錦芳 ‧ 初中潛能未展生英文課程主任

何為教學新常態?
學習英文不能把聽說讀寫切割,不能因為是網課就只讓老師講授,對於本身較為弱的學生不會有動機,一定要讓學生有活動可以進行。活動中學習不會因為網課而做不到。

在這節英文課中,不說還不知道,這群初中生看起來像是參加「全美一叮」才藝比賽,在施展渾身解數,發揮自己的小宇宙。有學生拿着硬幣在做魔術表演,化身為魔術師;有學生拿着兩杯水在做小實驗,化身小小科學家。林錦芳老師憶述起來,說自己隔着熒幕也十分感動。他們的「表演」其實是學習成果展現,每人只有一分鐘的時間,把自己學習的主題圖書以不同的形式來告訴同學書本的內容是甚麼,故他們邊表演邊用英文解說。部分學生仍然戰戰兢兢,語句聽起來不太流利,但重點不是那一分鐘,而是他們背後準備展現時所花的心思和時間。

教學新群像
過去的課堂林錦芳老師也會讓學生在體驗及活動中學習,她認為潛能未展生難以單靠講授形式學習英語。

學習語言不能單靠操練,能力較弱的學生若然對英文沒有興趣,甚或對英文有所恐懼,來到網課只會更不想聽課。林錦芳的英語教學經驗豐富,已不再是在校老師,現時負責很多的教師培訓和課程設計工作,在剛過去的暑假,她為480多個初中潛能未展學生擔任英文課程主任,協助老師推行網課,幫這班學生「補底」之餘,以另類的課堂形式令學生重拾對英語的興趣和信心。

因為學生能力較弱,師生比例只有1:6,整個課程以圖書作為引入,字少圖多的圖書涉獵到不同的主題,有經濟、歷史、故事等,其中一個學習目標是讓學生積累詞彙,同時讓他們學到聽說讀寫的所有部分。

報告為本的方法對學
生來說可以幫助學生吸收,例如林錦芳讓學生製作網上海報及手作,甚至要學生預先錄製默片再在實時課堂匯報,在整個過程當中學生需要明白整本圖書想表達甚麼,再選取重點資料作展現,要在限時一分鐘內交代,學生更要清楚知道每個字詞如何讀,組織好句子再表達,為了這個匯報,學生會更主動願意做好準備。「若然只是不斷叫他讀,他並不會讀,加上測驗更不想讀,若可以展現,自然便會讀了。他最後讀得好與不好,我也是很高興的。」她說道。

教學新群像
在疫情期間,林錦芳老師認為還是需要讓學生可以動手做,其中一個項目是讓們按照圖書的內容設計海報。

學習模式影響效能
她提到有老師反映,看到自己的學生拿着自己做的手作作品出來,眼睛發光,很熱情地介紹自己如何製作。「為甚麼是這樣?這牽涉到學習模式的問題,有些人是視覺學習者,看圖畫、看書學習效能會更好;有些是聽覺學習者,要聆聽解釋,聽着音樂才能有情緒做事;有些是需要實踐中學,要觸碰過、做過才會較實在。」

她提到,在課堂當中要用很多的教學技巧讓學生保持參與,例如用到預先寄給學生的實體字卡讓學生做不同的排列、讓學生做一分鐘總結、分組讓學生進行朗讀,正正因為是網課,需要學生有任務做才能讓他們參與。「這些學生本來已經很不喜歡上英文課,覺得很無助,對着老師直接聆聽本來已很難集中,在網上更難。這些都是網課中的問題,也是原來課室中的問題,只是此刻問題被放大了。於是老師的教學中,需要學生動手動腦,比面授課要有更快的回饋。」她這樣說道。

教學新群像
林錦芳會先把字卡寄給學生,再在課堂中與學生以不同的形式進行活動。(圖左)聽說讀寫環環緊扣,她用到Phonics Wheel 讓學生進行說話訓練及考試。(圖中)她的英文課以字少圖多的圖書作為引入,希望能減少學生對閱讀英語的恐懼。(圖右)
教學新群像
學生按圖書內容製作不同的手作,再向全班同學匯報。

為師不停滯 網課更需準備和關懷

馮詠怡 ‧ 中學通識科老師

何為教學新常態?
對老師而言,新常態是要有種不可以讓自己停下來的警覺性。因為你想做到某些課堂效果,比面授課需要更多準備。學生也很容易對同樣的模式生厭,我們需要持續不做千篇一律的事情,持續不斷地創新。新常態下,更不能缺少的是日常跟學生建立關係。

電子學習有很多好處,經歷了幾個月的停課後,很多老師已學會了不同平台的操作及分析其優缺點。然而,馮詠怡發現,有很多過往面授課堂的效果,還是無法透過電子學習做到,而因為網課而造成的學習差異,還是需要在復課後以實體課的模式拉近。在九月初,她分享了在停課和復課後用到的數個不同平台。她認為疫下的教師新常態,是老師要有需要不斷更新自己、不能讓自己停滯不前的警覺性。

教學新群像
馮詠怡老師認為通識科着重的共同知識建構難以在網課中達到效果,存在着即使老師樂意使用科技也未必能解決的問題。

網課難以共同建構知識
馮詠怡是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的幹事,自2011年起任教通識。她認為通識科十分着重互相建構知識,因為不同的人會對同樣的議題有不同的見解,需要在為學生提供基礎知識後,讓大家分享對事情的理解和看法,建立賞析評價的能力。故此,她認為小組討論的環節不容省略。她形容自己現時任教的學校學生能力差異很大,在停課期間,她嘗試以Zoom的分房功能,讓學生分組討論,但發現原來很多學生也不會主動談話,甚至讓他們開咪也有困難。「在網課更難做到一眼關七,我進入一個房間後,便看不到其他同學在做甚麼,直至有別組同學『舉手』,我才知道當時他們遇到問題,但不知道他們的討論過程,難以做到討論點撥。」

委派隊長先行綵排課堂
今年九月網上開學,有些同學她從未接觸過,她對於要學生進行討論也有點疑慮,後來因為知道班中有些學生本來已認識,她在每一個房間委派一個隊長,由他發放一份討論文件,再帶領大家討論。「我發現有些隊長不懂得如何領導討論,很幸運地叫了一些同學先跟我一起綵排過,但也有一些學生還是不作聲,但過一會兒他便要做隊長了。之後我有一些體會,原來想做一些課堂的效果,並不是那麼容易做到。其實我也算是願意嘗試不同軟件的老師,更何況不是每位老師也有這樣的魄力去克服這些問題。」她指出有些老師即使進行網課,也沿用以往傳統講授的做法,忽略了學生在視覺畫面上的需求,令學生欠動力上課。

新常態要不斷變
「我覺得對老師而言,新常態是要有種不可以讓自己停下來的警覺性。因為你想做到某些課堂效果,比面授課需要更多準備。學生也很容易對同樣的模式生厭,我們需要持續不做千篇一律的東西,需要持續不斷地創新。」

同時,在千變萬化的環境中,老師需訓練自己的協調能力,她舉例說,「我在同一時段要出席數個講座,試過最誇張的是同時用上電腦、iPad、手機聽不同主題演講。要訓練自己成為多功能的人,同一時間處理多項任務。還要有不斷更新自己的心理準備,收到學生回饋需要馬上改變課堂設計,我們要有持續地變動的彈性。」

寫筆記及建關係不容忽視
她看重讓學生寫筆記,認為這可訓練學生寫字的準確性和速度,同時也能反映學生在網課當中有否在認真學習,她會要求學生下課前在鏡頭前展示筆記。此外,她嘗試用不同的軟件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用Quizlet製作了詞彙卡,讓學生進行遊戲,但又發現有些能力較弱的學生雖然着緊要勝出比賽,但他們不按規矩去玩。「他們原來沒有理解到字詞的意思,當作玩遊戲機,只把老師希望他們多元學習的原意當成一個遊戲。他們是不是真的能接收到,認真學習呢?」

教學新群像
Quizlet平台包含很多小遊戲設計, 例如配對、True or False等。有一節關於「改革開放」的課堂,教授經濟結構的不同概念,馮詠怡老師希望學生學懂英文詞彙,發現有學生玩配對的時候,用雙手多隻手指在熒幕上進行配對,只為求快,看似當作打機多於認真完成。

在新常態下,她認為更不能缺少的是日常跟學生建立關係。「我現時無法推動部分同學去學習,因為我們之間的關係,仍未到那種他認為老師找他,就必須回應的程度,只是公式化的一種,老師打電話來催促我,就要交功課的關係。我也不想跟同學之間的關係淪落成這樣,希望真的可以幫到學生、令他們更投入。因此我們不能缺少的是背後的關懷,否則教育便會變得沒有意思。」

恢復面授課後,在教學效能和建立關係兩方面,的確有所改善。「其實復課有復課的疲累,但較能感受到教學的成果,知道學生吸收知識的狀態如何。我真的接受不了對着空氣上課呢。」同時,她認為老師仍需要時刻繼續應用更多的電子教學,研究如何克服當中的難點。「一來不知道何時會再停課,二來這該是一種習慣,因為這也是廿一世紀教與學的趨勢。」她說道。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