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School專訊】文憑試的放榜日即將到來,現時考生們最大的苦惱應是放榜後的大學聯招改選,一旦未能入讀心儀學科,難免會對將來人生發展感到迷惘,究竟今日學科選擇與將來職業的關係是否密不可分?面對廿一世紀的企業人才需求趨向,學校的生涯規劃又應如何應對?

正面價值觀應對廿一世紀變化
廿一世紀的社會變化急速,為未來工種結構帶來無限可能,「學生不會因為大學學科的選擇而一帆風順,所讀的科目與將來職業的關係將不如以往密切。」香港教育大學(下稱「教大」)校長特別顧問及田家炳基金會董事局副主席戴希立道。
過往職場招聘通常考慮求職者的語言、分析能力等實務技能,現今世代企業愈趨重視態度多於技能,正如中華基督教會協和書院(下稱「協和書院」)朱啟榮校長所指:「企業尋求好學、態度正面、易於與人相處等正面價值觀的人才,這些素質都需要在學校教育中從小培養。」職場需求的改變,使企業及學校教育的重點都轉移,非單純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培訓可以滿足,須回歸生命教育,以生命價值帶動生涯規劃發展,才能培育正面價值觀的人才。
生涯規劃須反思生命價值
教大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總監李子建教授提出,有論者認為應早於初中,甚至高小階段便將生命教育融入生涯規劃,讓學生了解升學不一定要入讀熱門學科,即使不從事傳統社會認為「有前途」的工作,只要能夠發揮自己所長,發掘人生意義,前路也可以十分廣闊。
價值教育是一項潛移默化的工作,作為中學校長,朱啟榮博士更是有一番實際經驗,他叮囑其教育團隊在設計生涯規劃課程的時候,必須有長遠設想,為學生將來待人處事、立身處世作好準備。
協和書院與教大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一同檢視課堂規劃,設計名為「人生大拍賣」的遊戲,與學生探討人生價值觀。遊戲中,每位同學會獲發五張分別代表金錢、健康、事業、家庭、朋友等不同人生範疇的卡牌,老師會要求同學一一抽出拍賣。朱校長解釋:「當我們擁有的時候不會特別在意,也許同學選擇賣出第一個範疇時較容易決定,但到最後只能保留一個範疇時往往難以抉擇。」這為學生創造反思人生意義的機會,重新思考自己最重視的價值。

價值建構源自生活體驗
除了課堂的模擬情境外,生活體驗是另一項價值建構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戴希立提醒:「學生對於生涯規劃比較模糊,往往源於缺乏實際體驗及反思,任何價值觀、態度都非單方面的教學或抽象討論可以建立,必須在實際生活體驗和實踐過程中自行建構。」
對此,朱啟榮校長分享到,協和書院跟社區機構合作,安排同學探訪學校附近的獨居長者,不少同學都與老人家建立了友誼,活動過後依然持續探訪,「他們在服務學習中,透過關心他人,自己也有所得着,從長者的人生閱歷中得到啟發,更有畢業生因此選擇升讀社會工作系,立志服務社群。」價值建構與實質經驗互相扣連,能幫助學生確立清晰人生志向,效果遠勝單向的理論教訓。

生命教育與生涯規劃的最佳結合
要成功將生命教育與生涯規劃結合,除了有賴中學課程及活動推展工作,少不得大學的全力支援,教大過往也積極實踐。李子建教授指出:「師訓課程設立中學校長推薦計劃,挑選學生時着重他們是否有一顆投身教育的赤子之心,教大更把生命教育的『價值帶動』和實踐體驗元素注入在職前及在職培訓教育課程,助教師提升專業,引導學生建立正面價值觀,發揮長處,譜寫有意義的生命歷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