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enSchool專訊】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陳震夏中學(下稱陳震夏中學)踏入25年,多年來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具獨特性的新一代。無論校友還是學生,對學校悉心的栽培心懷感激,學校重視學生的獨特性,因應學生的潛能適切地加以發揮,正如受訪學生所言:「老師能以獨到眼光,發掘學生各方面的潛能。」25年來細水長流的滋育,培植出25年後不同的小果子;學校期望能秉承這種重視學生獨特性的堅持,繼往開來,裝備學生面向未來,共同譜寫下一頁更輝煌的新章。
陳震夏中學在2000年創校,一直與時並進。校長何淑妍認為:「在新時代,社會要求的人才需具備多元能力,能將不同範疇的知識結合,融會貫通。而我們相信每位學生都具備不同才能,不限於學業,還有藝術、語言、邏輯思維、領袖才能,甚至自我反思能力,以及不同的正向價值觀等。在中學的成長階段,學生尚未定型,應讓他們按着新探索、新衝擊而調整發展路向。學校則提供平台及機會,讓學生明白人生有不同的選擇及可能性。」
尊重學生的多元性 鼓勵自發開創
「賦權學生」是學校核心價值之一。何校長指,校方尊重學生的多元性,也相信其能力,因此每年學生只要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及指導教師,便可以申請開辦新學會,招募更多同路人。學生曾自發創辦的學會包括跆拳道學會、Hip Hop學會、圍棋學會等。「最近,有數位熱愛巴士和鐵路的學生,找到同樣是發燒友的教師,成立「城市脈搏」學會,一起研究交通網絡系統。當學生找到熱情所在,便會投入其中,激發創新意念及解難能力,例如想辦法由零開始籌組學會、招募會員、舉辦活動等,猶如白手興家,啟發他們的領袖能力。這種自發性參與,當中的經歷及得着,可用於日後升學及工作。」
提倡小組互助 建立自主互助學習能力
為配合學生的多元性,學校自2012年起實踐「自主互助學習(SRL)」教學法。「學生有各種學習能力及喜好,教師設計不同程度的教材,涵蓋低至高難度,前者提供更多指引,後者則提供挑戰題目,促進不同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甚至追求卓越。學生亦可按喜好,挑選文字、畫畫、片段及錄音等形式,提交功課或匯報。備課安排上,學生可按進度,收看導學片段,節奏可快可慢,促進自主學習。」
SRL教學法推行逾10年,何校長指,當中的「小組學習」元素在課內課外皆充分實踐,有助學生建立照顧他人、與人互動及合作等軟實力。「學生由中一開始便分組學習,即使疫情後,學生的社交能力及溝通能力均沒有大影響,相信是教學法實行10多年的成效。對中一生而言,透過緊密的朋輩互動,更有助他們融入校園、適應新的學習環境。」
踏入25年,何校長指,學校繼續保留優良核心價值,同時發掘更多平台,讓學生走出校園,踏足世界,展現自己。「近來,我們聯繫內地山東及加拿大的姊妹學校,讓學生交流探訪;並組隊參加英國和法國的比賽或展覽,提升國際視野。另外,鼓勵學生在馬鞍山社區推動環保工作,服務社會。期望多方配合,能促進學生全人成長,畢業後抱持正向積極的心,發光發亮。」




校友分享
王嘉輝(2011年畢業生)
升學:香港大學牙醫學士課程畢業生/香港大學牙醫碩士(矯齒學與牙頜面矯形學)課程畢業生/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牙齒矯正學院員/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牙科學系院員/英國格拉斯哥皇家醫學院牙科學系院員
現職:牙醫,開設個人牙科診所
嘉輝會考取得28分,高考亦取得3A佳績,之後升讀港大牙科。他指,初中成績只是尚可,後來老師鼓勵學生互相學習,多練習,成績才突飛猛進。「預科時,獲學校推薦參加中大的資優計劃,認識更多校外朋友,討論前程時,更確立志向。」回想母校生活,他感恩遇到良師益友。「當時參加太多課外活動而吃不消,決定退出童軍,老師得悉後,花時間關心我,支持決定外,還鼓勵我做好時間管理,那份關懷超出預期。」他形容,同學之間學習氣氛濃厚,學校鼓勵大家討論,以強帶弱,他更建立到自學能力及批判性思考。「這些能力在升大學後尤見重要,因為大學以problem based learning為主,中學時習慣自學,自己找答案,較適應此學習模式,更順利銜接。」


陳梓軒(2011年畢業生/曾任校友校董)
升學: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學士課程畢業生/香港中文大學EMBA課程畢業生
現職:陳梓軒財務策劃師事務所首席顧問/香港虛擬家族辦公室有限公司高級合夥人/友邦保險(國際)有限公司分區經理
梓軒以《我的快樂時代》歌曲形容中學生活。「歌詞『讓我對這世界好奇/讓我信自己的真理』正好形容中學的得着,母校令我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也培養出自信心。難忘在聖誕聯歡會表演魔術,同學反應熱烈,讓我訓練自信,也得到真摯友誼。另外,學校鼓勵我們多嘗試,負責學生會時,有老師從旁指導,以引導方式讓我們自行探索,多元化發展。」中七畢業後,他入讀中大,並在30歲前修畢中大EMBA。「任何機會都要自己爭取,中學時培養出高行動力及執行力。當初入讀EMBA,也是自己爭取面試機會。」最後獲得取錄,成為該課程最年青的畢業生。「中四時我讀中文班,為順利銜接大學的英語環境,於是向學校作特別申請,感激學校彈性的『應考及授課語言微調政策』,讓我繼續在中文班上課,但使用英文書本及進行考試。」他感謝學校靈活的安排,讓他獲得適合學習模式,成績大有進步,名列前茅。昔日獲得支援,梓軒亦積極回饋母校,參與中文大學和學校合作的「兒童發展基金」及「師友計劃」,透過交流及分享,提攜後輩。「這裡有熱心的教師及校友,絕對可以協助學生如『一條龍』般入讀中大的學士課程,甚至持續深造。」

郭頌賢(2020年畢業生)
升學:德蒙福特大學工商管理系學士課程畢業生
現職:創智科技(香港)有限公司創辦人/香港創科教育學會有限公司合夥人/亞智碼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創辦人/科薈代理公司創辦人
頌賢形容自己非讀書材料,但其創科潛能卻被學校看見,更成為學校創科文化的開拓者。「當時學校的創科成績不太突出,想作出突破,於是老師鼓勵我參加創科比賽。為回應社會議題,當時研發了還未流行的『智能環保回收箱』,自動辨識鋁罐、膠樽等。記得Pitching時很緊張,因在場有不同企業高層代表,事前與老師一起做了很多準備功夫。」最後項目獲得評判青睞,取得港幣30萬研發資金,將意念生產成實物,並成立初創公司。雖然頌賢公開試成績不理想,但憑藉創科才能,破格升讀大學。「母校不局限於學業培育,很鼓勵學生多元發展,尋覓多元出路,對我的成長階段很有幫助。」為回饋母校,他現在會回校與學弟妹交流及分享,例如協助師弟妹參加由創新科技署主辦的「城市創科大挑戰」比賽,亦會不時舉辦STEAM AI的工作坊等。


學生分享
陳澤穎(中五學生)
2024/2025年度體育學會主席、禮社社長、排球及閃避球校隊隊員
澤穎以「充實」形容其校園生活,而閃避球為他帶來不少珍貴回憶。「我最難忘參與學界比賽爭奪冠軍的賽事,起初我們落後,隊員亦受分數影響,當時作為隊長的我便想辦法讓他們重拾信心,鼓勵他們不要着眼於失誤,反而要商討及調整戰術,打好下一球。」最後球隊反超前獲勝,實在讓人喜出望外。這種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面對逆境,正是學校提供機會培訓下得出的成果。比賽以外,澤穎積極透過不同崗位,提升自己。「我性格較內向,透過參與不同崗位,訓練表達能力,流暢地表達意見。」為拓濶眼界,學校曾資助澤穎到海外參與閃避球港隊的比賽,亦透過推薦讓他獲得中大聯會傑出學生獎學金。學校能因應澤穎的性格及才能作適切的培訓,正正就是重視學生獨特潛能的佐證。

陳曦樂(中四學生)
第20屆沙田區傑出學生、2024/2025年度領袖生長
曦樂以「挑戰」形容求學生涯。「小學生活較平淡,但升中後,教師不斷鼓勵我多表現自己,甚至推薦我參加沙田區傑出學生選舉。我最難忘當時有一個團隊比賽環節,小組沒有人想擔任隊長角色,於是我主動帶領大家,參與討論,鼓勵大家表達想法。作為一個領袖,不是獨佔發言,而是令隊員勇敢發表意見,令他們進步才是一個好領袖!」這種領袖特質的體會,正是學校領袖培訓的成果。「能夠勝出比賽及勝任校內職責,讓我充滿成就感及滿足感。學校提供各種機會給我,例如推薦我參加中大的資優課程,讓我擔任領袖生長等,令我能在不熟悉的人面前,表達意見。老師的眼光獨到,能就着不同學生的特質加以發揮;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回饋母校,不負母校栽培之恩。」


學校資料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陳震夏中學
所屬區份:沙田區
辦學團體: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教育基金會有限公司
學校類別:資助
地址:新界沙田馬鞍山西沙路632號
電話:2630 5006
電郵:info@cch.edu.hk
網頁:www.cch.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