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School專訊】文化,並不限於藝術或習俗等層面,內在的價值觀及行為規範同樣重要。鐘聲慈善社胡陳金枝中學為了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以興趣活動作切入點,透過醒獅及華服比賽等多元化活動,向學生灌輸尊師重道、自律自愛、自強不息等傳統精神,希望他們將來能以學校的座右銘「熱愛母校、家庭、社會和國家」作為人生的指導方向。
鐘聲慈善社胡陳金枝中學是一所全日制政府津貼男女中學,由慈善機構「鐘聲慈善社」主辦,創校於1947年,在1989年由西環遷至屯門。校長劉德銘表示,學校以「謙、恭、勤、慎」為校訓,秉承鐘聲慈善社興學育才、服務社群的辦學宗旨,為學生提供優質教育,使他們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均衡發展,建立正確的人生觀,發揮個人潛能。

全方位學習活動 增強學生歸屬感
校方除了利用正規課程傳遞知識,還透過課外活動協助學生發展「多元智能」及「共通能力」。劉校長及教學團隊積極統整課程,推行「全方位學習活動」,增進學生的知識及技能。學校設立多個學會及興趣小組,讓學生善用餘暇,並增強對學校的歸屬感。
例如「鐘聲醒獅及國術隊」已有二十多年歷史,在區內頗具名氣。學生於練習之餘,亦接受邀請參與各類表演活動,包括政府在屯門區舉辦的社區活動、農曆新年或其他節慶的表演等,亦會到長者中心向長者舞獅拜年。黃汝輝副校長認為,醒獅是中國傳統文化活動,學生可從中學習到尊師重道、待人以禮、虛心好學和謹言慎行等精神。此外,學生參與社區活動,不但可以強身健體,還能夠服務社群、提升自信。
2019年畢業的校友李鈞基,自中一開始接觸「鐘聲醒獅國術隊」後,漸漸對這項傳統文化產生興趣,後來在黃保義師傅的鼓勵下,更在中國內地組成少年醒獅隊,將興趣變成事業。受到醒獅隊啟蒙和薰陶的還有校友譚梓峯,他也是中一時參加醒獅隊,跟隨黃師傅學習,同時也到黃師傅的醫館觀摩,慢慢對中醫萌生興趣。其後,他主動學習針灸,經多年努力後考入南京中醫藥大學,現在已成為香港註冊中醫師,擁有屬於自己的診所。他坦言,從參與醒獅隊所鍛煉的毅力,對他於不同階段的發展甚有幫助。
黃副校長指出,不論在學業還是個人成長方面,該校也在教育工作上努力耕耘,為莘莘學子提供多元化發展。「有些學生讀書較出色,可以考上大學,即使成績普通的,但只要憑着毅力,不斷學習,同樣可以擁有自己的一片天。」



中華文化活動 建立國民身份認同
為了讓學生建立國民身份認同,掌握國情發展,校方每年均鼓勵同學參與各項活動及比賽,例如愛國詩詞朗誦比賽、參觀香港故宮博物館、南京大屠殺學校悼念活動等,加深學生對祖國的認識。該校亦舉辦「新界區『兩文三語』挑戰賽」,透過寫作、討論及演講,協助學生培養良好的中英文表達能力、溝通技巧及關心社會時事的觸覺,迎接未來的挑戰。
近年,學校更主辦屯門區華服(漢/唐)設計及演繹比賽,使學生透過體驗漢唐服飾增添對國家的歸屬感。中文科何家旭老師表示,鐘聲慈善社胡陳金枝中學一向注重中華文化,加上教育方針是推行啟發潛能教育,讓學生從實踐中學習,中華文化強調「衣食住行」,排第一位的正是「衣」,因此,學校從衣着入手,推動學生透過比賽認識中華文化。
相關比賽於上學年首度舉辦,第二屆剛於三月十一日圓滿結束,超過四十間屯門區學校參加,參賽作品超過一千幅。當天亦舉辦傳統文化攤位遊戲,方便學生藉活動學習傳統文化。何老師樂見學生通過比賽,認識古人在服飾上的要求,也了解到當時行為有何規範,從精神層面將中華文化融入生活之中,他期待學生將來能將這種學習經驗轉移至其他學科。



增設鐘藥廊 推廣中醫藥文化
為了讓學生更深入了解中醫藥,認識其藥用價值,去年學校投放資源,在校園內設立「中草藥園」,並命名為「鐘藥廊」,令學生可以近距離接觸中藥種植,加深對中藥的印象及認識,從而增加對中醫藥文化的興趣。
「鐘藥廊」中草藥教育計劃是一個集認識中草藥保健及弘揚中華醫藥優秀文化的計劃,計劃透過認識中草藥教育活動,向學生推廣中藥應用概念和知識。「鐘藥廊」內種植了多種草藥,以便學生能接觸更多不同種類的草藥,增廣見聞,豐富其知識。同時,該校亦希望在中草藥教育過程中,引入中醫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協助培育相關人才,為國家發展出一分力。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除「鐘藥廊」此教學設施外,學校亦設有中文閣。房間內的桌椅及陳設採用仿古設計,窗簾用上竹、紗等傳統材料,加上毛筆、茶具等裝飾,還有寓意「外方內圓」的牆壁設計,令整個房間充滿中華文化氣息。房間除作展示之用,更是課室,學生在這種氣氛下學習中華文化,自然較為投入,學習事半功倍。




學校資料
鐘聲慈善社胡陳金枝中學
所屬區份:屯門區
辦學團體:鐘聲慈善社
學校類別:資助
地址:新界屯門兆麟街20號
電話:2452 4688
電郵:info@csbs.edu.hk
網頁:www.csbs.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