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圖書課,你的第一印象是甚麼?學生到圖書館安坐,靜靜地細聽老師説故事?還是在課堂上學習一些閲讀策略,以及圖書館的技能?你有否想過,圖書課也可以令學生樂得蹦蹦跳、繞着桌子團團轉、歡呼不斷?
錦田公立蒙養學校是一所位於錦田區,只有9間課室的鄉村小學,於1926年由本地鄉紳鄧伯裘太平紳士創辦。學校於本學年起,以「全面推展STEM教育,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為三年關注事項,以期培育學生成為具創意、協作、溝通以及慎思明辨能力的人才。

於圖書課中進行實驗活動 發展學生的探究技能
為了裝備學生對科學和科技的認識,圖書科配合STEM教育,選取有關人文科普類的圖書,並配合思維策略進行閲讀,教授學生閲讀説明文類的文章,並適時提取有關科學語體的詞彙,有助日後進行專題研習活動。此外,圖書科亦透過實驗活動,帶領學生印證書本所教授的科普知識,培養學生慎思明辨的能力。
透過雞毛帚實驗了解環境污染對鳥類的影響
圖書課老師配合一年級跨課程閲讀「保護環境」的主題,通過閲讀圖書《Nature at Risk》,並引導學生運用腦圖,思考環境污染對生物及人類的影響。其後,老師跟學生進行雞毛帚實驗,分別用兩根雞毛帚沾上水和油,再請學生觀察兩者對雞毛帚的影響。

「怪不得雀鳥掉在受污染的海上就再也飛不起來……」另一位學生和應道。
簡單的實驗讓學生聯想到海洋污染對生物所帶來的影響,而透過體驗式學習,不僅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掌握得更窂固,亦鼓勵學生學習從多元角度去觀察和思考,培養他們的創意。
透過爆谷實驗思考食物對人體的好處
高年級方面則着重透過閲讀科普圖書,再從日常生活中發掘探究元素。例如四年級學生通過閲讀圖書《Food:What’s good? What’s bad?》先認識甚麼是健康小食,再學習運用選擇與結果(consequences and sequel)思維策略,理解各類食物對人體的幫助。此外,老師請學生分享他們所認識的健康小食,例如紫菜、爆谷和果仁,以及這些食物為我們提供了甚麼營養。其後,老師提議用爆谷進行名為Popcorn dancing的實驗,了解食物之間能產生的化學作用。
「請同學在膠樽內依次加入水、梳打粉、爆谷和醋,並記錄加入水、醋和梳打粉的份量,再觀察爆谷的變化。」老師指導學生按步進行實驗,並帶領學生依循實驗過程的「公平原則」及「變項處理」方式,培養學生探究和解難的能力。


書籤交換計劃 「文以載道」的真實體現
除了在課堂上透過科普圖書及課堂實驗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外,圖書科亦關注透過不同活動培養學生的正向價值觀。本學年,學校參加了由國際圖書館主任協會主辦的書籤交換計劃,透過協會與一所位於賽爾維亞的小學進行配對。兩地學生透過製作書籤進行文化交流。此外,學校亦與元朗公立中學校友會小學進行此活動,透過製作中華經典名句書籤,推廣中華文化。



自千禧年課程改革起,「從閲讀中學習」一直是課程四大關鍵項目之一。近年,學界着力推行跨課程閲讀,期望能進一步擴闊學生的閲讀面,以增強學生的閲讀能力。錦田公立蒙養學校更進一步,在跨課程閲讀的基礎上,以STEM作平台,透過實作學習,發展學生的探究和解難能力,值得學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