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盛夏,香港的父母總是忙着為孩子報讀幼稚園和小學,坊間流傳一個選校秘訣:有龍讀龍。然而,全港真正的中小學「龍校」不足20間。因此,不少家長鍾情大型辦學團體旗下的學校,升學時校方會優先考慮。以屯門區的仁濟醫院何式南小學為例,與其聯繫的幼稚園和中學校長異口同聲指出,同一辦學團體的學校不僅教育理念一致,能減少學生的適應壓力;還可以共享資源,經常舉辦聯校活動,讓孩子發揮所長。
根據現行派位制度,資助學校與任何一間幼稚園均不可以結成一條龍,只有私立小學才可實現「幼小接龍」。如選讀資助小學,幼稚園生需經過自行分配學位及統一派位階段,到最後的叩門階段,報考跟幼稚園同一辦學團體的小學,優勢便會顯現,小學可以優先考慮有聯繫的幼稚園生申請。而在小學升中學階段,一些辦學理念相同的資助中小學會有聯繫,形成中小幼銜接的辦學模式。

大型辦學團體學校成家長心水
全港現有400多間資助小學,只有十多間與中學結龍。因此,屬同一辦學團體的小學成為家長的心水選擇。仁濟醫院何式南小學的樂凱欣校長坦承,雖不保證錄取,但「自己人」面試時能「加分」,增加成功機會。
仁濟醫院是本港其中一個大型辦學團體,旗下的仁濟醫院何式南小學(下稱「何小」)致力成為「學術型 Happy School」,實行全方位教學,注重學術特別是英語發展,另提供超過60項課外活動。樂凱欣校長指出,「孩子在同一辦學團體成長,辦學宗旨連貫,不僅有助他們適應,更重要的是促進個人成長發展。」
樂校長以何小擅長的手球項目為例,學生自幼稚園開始接觸手球,到小學和中學都能持續發展。剛剛舉辦的五人手球邀請賽「何式南盃」,何小擊敗拔萃男書院、英華小學等勁旅奪冠,而現時香港男子U12手球代表隊中,不少成員來自何小。而與該校有聯繫的仁濟醫院第二中學(「二中」),其女子手球隊今年首次晉級全港學界精英手球比賽並取得第四名。

中小學教學理念一致培育傑出校友
同樣位於屯門區的仁濟醫院第二中學,與何小一樣貫徹全方位學習,二中校長鍾偉成指出,學校開辦的高中選修科多達16科,數量屬屯門區最多的學校之一,「我們希望學生在學術上可以自主選擇最擅長的科目」。學校也安排學生到海外姊妹學校交流,另外也提供專業的校外課程,例如與土木工程拓展署合辦課程,讓學生了解實際工作狀況。
鍾校長又提到,學生的價值觀和特質都是靠積累而成。他透露二中有不少傑出學生來自何小,舉例已畢業的校友鄧力基,由何小升上二中,一直品學兼優,先後三次入選中文大學資優課程,初中時參與蘇格蘭海外交流計劃,高中時入選AFS國際交流計劃,並獲得全額資助赴瑞士留學一年。現修讀理工大學護理學(榮譽)理學士,因表現優秀獲教授引薦修讀研究生課程,「學生在幼稚園、小學階段打好根基,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價值觀,來自何小的學生都有樸實、堅毅的特質,這是從小累積而成,到中學便可以把握機會,發展所長。」

幼中小學共享資源好處多多
同一辦學團體的學校的其中一個優勢是能夠共享資源,好像屯門區的仁濟醫院友愛幼稚園學生曾到二中參觀中藥園,亦到何小參加英語攤位遊戲,小學生也會到中學參加數理周、國際周的活動。
全日制的仁濟醫院友愛幼稚園,學校在上學前和放學後設延展時段,方便全職家長照顧子女。由於學校提供教育及照顧服務體貼家長需要,因此非常「搶手」。校長李惠芬指出,學校重視健康和愉快學習,課程融合多元化教育活動,鼓勵孩子動手做,例如讓小朋友去超級市場購物,從而豐富感官學習。
「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何小校長樂凱欣提醒家長選擇小學時,可留意孩子在家的表現,「如果孩子放學回家自動自覺完成功課,專注力較高,很多學校都適合;但如果孩子做功課時需要家長『搏鬥』,那麼應選擇一些注重活動式教學的學校。當然,選擇同一辦學團體的學校,如果個別學生出現某些問題,跟之前讀的幼稚園了解會更為方便。」
李惠芬校長建議K2家長帶孩子參觀心儀學校,她分享了一個例子:「曾經有位家長分享,她非常喜歡某所學校,但孩子不喜歡,每天上學都不開心,最終情緒出現問題,家長不得不屈服轉校,孩子也變得喜歡上學了;亦有學生在小學開放日參觀時看到舞獅隊非常興奮,但家長提醒這所學校比較傳統、功課多,如果你能適應,我就讓你參加舞獅隊,結果孩子真的做到了。」李校長還指出,由於該校學生經常參與何小的活動,已有家長表示希望孩子升讀何小。

學校積極吸納內地新生 措施助適應港教學模式
香港出生率近年大幅下降,加上近年移民風潮,不少地區的適齡學童人數出現「斷崖式」下降,很多學校出招自救,招收內地生,以避免因收生不足而面臨關閉的風險。
根據政府統計處在2023年8月公布的香港人口推算,教育局預測,未來7年內香港的6歲小一適齡人口將從49,600人減少至34,100人。此外,12歲中一適齡人口預計將從2024年的68,300人降至2030年的51,500人。
為了解決適齡學童減少的問題,招收內地生是其中一個方法。仁濟醫院何式南小學近年招收了十幾至二十名內地生,主要集中在高年級,部分學生的父母來自人才計劃。小六生楊泰玟本學年與弟弟一同來港入讀何小,他表示選擇到香港讀書,長遠是「為了出國升學」。
楊泰玟稱來港後需學習繁體字和英文,「我班老師挺關心我,同學也會幫忙溫習」,由於他是來自跟香港僅一河之隔的深圳,兩地不少方面也很相似,假期也會返回深圳,他自言沒有太大適應問題。兩兄弟也表示現在大致上聽得懂廣東話,但暫時還未說得好。
為了幫助內地生更快適應香港的教學模式,以及追上學習進度,何小提供了暑期英語班等支援措施。樂校長指出,香港學生與內地生一同學習,可以受到他們認真求學態度的影響,同時內地生也能將更多中國文化帶入校園,例如學校會邀請內地生加入升旗隊,「他們示範的聲線、語氣、姿態,令同學感受到升旗時的莊嚴氣氛,與以前只由香港學生負責的感覺截然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