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公會青衣邨何澤芸小學——自家三姊弟的誕生

「自家三姊弟」一直陪伴著我們,一同學習,一同成長。他們是如何誕生的呢?讓我們一同走訪校園,尋找他們誕生的故事。

「自家三姊弟」是在哪年誕生的呢?他們代表著甚麼?

課程發展李詠怡主任:

2006年,我們在岑延芬校長(青澤第二任校長)帶領下成立了「三自學習核心小組」,設計校本「自律、自主、自發」學習課程,簡稱「三自」課程。「自家三姊弟」就是在當時誕生的。小律代表「自律」的態度,例如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和行為。阿主代表「自主」的學習策略,我們要認識和運用不同的策略,從而建立適合自己的學習技巧。發仔代表著「自發」動機,我們要學得好,不可單靠大人督促和提點,主動學習也很重要。這就是「三自」文化的重點。

聖公會青衣邨何澤芸小學——自家三姊弟的誕生
陪伴著青澤學生成長的自家三姊弟

既然已有第一代的「自家三姊弟」,為何會構思出「新世代自家三姊弟」?

「新世代自家三姊弟」設計者余萃婷主任:

2020年我們遇上突如其來的疫情,完全顛覆了過往的學習模式。由初期的網上自學和實時網課,再到復常,每個階段都在考驗同學的「三自」精神。當時老師很擔心同學的學習成效,再加上資訊科技發展加快,因此「三自」精神更為重要。當時我想讓「三自」文化更生動地呈現在同學面前,希望大家能時刻記住,所以動手為「自家三姊弟」改變形象,希望他們能以更鮮明的面貌,陪伴同學迎接復常後的校園生活。

聖公會青衣邨何澤芸小學——自家三姊弟的誕生
青澤四動

 疫情後,為何又會構思出「四動」?

李佩雯校長:

先要從「童蒙養正 傳承三自」說起。「童蒙養正」強調的是培養孩子的正念,亦就是要有正確的心和正向的價值觀。疫情後,學校在「三自」的基礎上建立了「四動」,希望青澤的孩子在基督信仰下,能透過「四動」維持向來懂欣賞、愛動腦筋和喜歡動手探索發掘新知的特性。

承接著「四動」,為何會出現了「三力」?

李佩雯校長:

本年度青澤開始了2024-2027年度新的學習週期,在構思過程中,我們考慮的不只是三年,而是學生未來五年、十年後的學習。首先是「生命力」,是想讓同學們能夠對中華文化有所認識,同時亦希望同學們能夠透過基督信仰來建立良好的價值觀。然後是「學習力」,在現今的社會裏,只有「生命力」並不足夠,我們一定要有良好的學習態度,不受學科所限,動手去探索和體驗。這一種能靈活運用不同領域知識和技能的特質,是未來學習的關鍵。最後是「解鎖力」,學校希望同學們能擁有健康的身心靈。在學習生活當中,同學們需面對各種不同的考驗,過程中或會感到緊張或辛苦,所以我們希望能幫助同學準備健康的身心,即使在面對困難時,不會退縮亦不會被打倒,這份韌力就是「解鎖力」。

聖公會青衣邨何澤芸小學——自家三姊弟的誕生
李佩雯校長與校園記者合照

校園記者從「自家三姊弟」誕生的故事,不只認識到青澤「三自」文化的起源,還通過「四動三力」見到校長和老師時刻因應時代的變遷和同學的需要制訂學校發展方向,當中充滿了對青澤孩子的愛。本年度是青澤銀禧校慶,希望李校長繼續帶領各位老師和同學更上一層樓,令學校發光發亮!

文:林天朗丁芷瀅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