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enSchool專訊】走進東華三院李東海小學(下稱李東海小學),處處都有學習驚喜。向左看,一大片田圃映入眼簾,不同的農作物正在茁壯成長;望遠一點,有一輛由「雙層巴士」改裝而成的閱讀快車;向右看,雨天操場內有一個「Bunny Home」,既是兔子的安樂窩,也是生命教育的場所;向前看,是剛剛改建完成的圖書館,是閱讀的好場所。探究機會遍布校園,李東海小學致力創造多元化學習環境,鼓勵學生探究體驗,自主學習,配合正向教育,以幸福感推動學生持續學習。
太陽代表活力,而李東海小學坐落於河道旁,校舍其中一邊很空曠,日光充沛,乘先天之利,已是一個孕育正向能量的好地方。近年,李東海小學亦致力推動正向教育。校長盧震河解釋,正向教育包含6個範疇,着重全人發展。「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有助建立學生的正面情緒與思維,以及快樂感,讓他們喜愛上學;高參與度(Engagement)讓學生從動手中學習,鼓勵自主實踐及探究;關係(Relationship)包括同儕關係、師生關係,以至學生與環境的關係,成為地球公民;有意義(Meaning)包含生命教育,同時讓不同的學習都充滿意義;成就(Accomplishment)是讓成功建基於成功經歷,我們一個學年有3次嘉許禮,表揚成績、課外活動及服務優異的學生。」
推動正向教育 遇強愈強
盧校長指,通過以上5個範疇,再配合學校推動身心健康(Health)的發展,讓學生從學習中得到幸福感(Well-being),培養開放性思維,透過學習而得到的快樂是具延續性,有助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和挑戰,遇強愈強。
正向教育滲透各學科,也着重班級經營。「例如在班主任課的『情緒紅綠燈』環節,讓學生用衣夾在紅、黃、綠的燈上夾上自己的名字,反映自己當下的情緒,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感受,有助學生之間互相問候,也理解情緒是中立,無分對錯。如有『紅燈』,老師也能適時跟進個別學生的情況。」
熱愛生命 與動植物一起健康成長
李東海小學把握陽光充沛的先天優勢,開闢土地作為種植場所,農作物甚為豐富,包括絲瓜、西瓜、番薯、士多啤梨、香蕉、向日葵等。活動「全民參與」,學生在小息時協助灌溉,日常亦有專責的「小農夫」負責播種、翻土、除雜草、收成等農務。盧校長表示:「從基本的植物科學到種植技巧,包含五感體驗,啟發學生的好奇心及觀察力,同時有助他們理解及愛護大自然,與環境連結,成為負責任的地球公民。
田圃旁有一個蝴蝶園,是另一個生命教育場所。「農曆新年後,我們接收了不少年桔,與其只作裝飾,不如用來孕育生命。年桔的葉是蝴蝶幼蟲的食物,配合花及水,蝴蝶在溫室中就會自然生長。學生從中觀察蝴蝶的生命週期,如何由蛹化蝶,至今已培育了三代。」
生命力還可見於「Bunny Home」,這裏是三隻兔子「東東」、「樂樂」及「奇奇」的安樂窩。學校發現兔年後,大量兔子被遺棄,於是透過領養及組織「生命小天使」學生義工隊,在早上、小息、午膳及放學後輪流照顧兔子。「義工隊成員約20人,我們由一小撮人開始,將生命教育推而廣之。學生願意委身照顧動物,如清潔排泄物,都是愛的表現,他們的同理心、情緒、洞察力、責任感都有所提升。預計未來會涉及『生老病死』的情況,藉此與學生一起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克服傷痛。」學生還將兔子被遺棄的遭遇製成《澄澄的故事》畫冊,表達尊重及珍惜生命。





特色圖書空間 沉浸閱讀氛圍
閱讀,是認識世界的大門。走進學校新建的圖書館,氣氛瞬間由澎湃活力變成恬然安靜。盧校長分享意念:「閱讀需要氣氛及特別的空間,讓學生享受其中。新的圖書館以『Mario』為主題,活潑之餘,讓學生感覺置身外太空,如走到另一個空間,透過閱讀不同種類及語言的書籍,穿越時空,希望做到特色牆身的『Read Today, Live Tomorrow』主題。」離開圖書館,不遠處還有一輛由退役「雙層巴士」改裝而成的「閱讀快車」,成為另一個有趣的閱讀空間。車身設計亦出自學生手筆,增加他們的歸屬感,體會自己是學校的一分子。
除空間營造外,學校安排多元化活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包括早讀、校長講故事、圖書閱讀大比拼、「活現書中人」比賽、書展等。針對小一新生,由三至五年級生成為伴讀大使,陪伴小一生進行閱讀,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同時融入校園生活。高小則有「跨課程閱讀」,課程主任吳婉萍老師補充:「五年級主題是中國歷史人物,透過中文、常識及圖書科,鼓勵學生以歷史人物進行延伸閱讀,最後在學期末舉行分享會。學生以不同形式,例如秦始皇辯論、張騫粉絲見面會等創意形式,表達閱讀成果。」
為了將閱讀氣氛由校園延至家中,學校特意為家長安排作家講座,例如邀請菜姨姨分享親子閱讀心得,然後在傍晚,家長及學生到地下帳幕,進行「星空下的閱讀」,享受親子閱讀時光。



參考IB課程 初小推行探究式學習
針對初小成長,學校取消小一至小二考試,以均衡課程及多元評估策略代替。愉快學習之餘,也能提升教學成效。盧校長表示,設計參考IB課程,將探究式學習的理念放在初小階段,以主題式跨學科學習形式進行。「透過特定『主題』,以發問、資料搜集、分析及思考,自行找答案,誘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帶着『期望』及『問題』來到課室,以不同的學習經歷,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力、探究精神、發展潛能,提升教室的互動。」他指,學習過程中,能提供高階思維的訓練,例如觀察、綜合、分析、比較等。教師會就相關課題推介圖書,鼓勵學生隨時閱讀,建立自學及閱讀習慣。
吳婉萍主任以一年級主題「親親大自然」說明:「我們帶學生到元朗公園進行實地考察,透過不同的活動運用聽覺、觸覺、視覺、嗅覺及靜觀等認識大自然;教師與學生進行不同的討論,深入探討大自然與人的關係;在課室,放置有關大自然的圖書,讓學生隨時閱讀。透過一連串活動,期望學生學會珍惜、愛護大自然,以及了解大自然與人的關係,感恩大自然的給予;最後一起總結學習『行動』,大家一起提議以『環保』為主題,善用大自然資源,設計畫作。」其他主題包括「各行各業都能造福人群」、「健康飲食在我手」、「自製玩具比購買玩具更好玩」、「規則令人有紀律,但減少自由」等。


英語融入生活 實現「三高」教學
校內的英文課也充滿探究精神,讓學生在「高參與、高互動、高趣味」的學習氛圍中,積極投入課堂。英文科主任勞佩玲老師表示,讓學生從多感官體驗活動中學習英語,比起坐在教室單方面接收,記憶更為深刻,能在日常生活中,活學活用。「例如初小以『動物』為主題,我們將禮堂布置成『Night Safari』,伴隨不同動物的聲音,讓學生帶着電筒探索四周,他們既開心緊張,也充滿好奇心。最後學生帶着動物面具,逐一上台用英語表達動物的特性。」
勞主任指,此模式更能照顧學習差異。「在輕鬆學習環境下,平時能力較弱的學生更願意表達自己,也會主動用英語問教師問題,例如用哪些詞彙表達動物的特性。只要學生有興趣,他們會主動『追住學』。加上學生的知識庫各異,各人取長補短,提出不同想法,學習更為生動。」
為加強語境,學校額外調撥資源多聘兩位外籍教師來配合校本課程。小一亦設雙班主任,一位本地教師及一位外籍教師配合教學,增加學生學習動機,能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英語。她指,學生普遍都有較強的英語會話能力。在家學習方面,配合校本課程,向小一及小二學生借用閱讀筆,協助學生在家中利用閱讀筆,完成英語作業。她指,閱讀筆深受家長歡迎,學生聽着教師讀出句式及詞彙做功課,猶如在學生旁邊伴讀。



全方位活動 常辦境外遊
除注重學業成績外,李東海小學同樣關注學生的成長需要。學校舉辦多元化活動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發揮個人潛能,培養良好的興趣,增加學習的幸福感。在小一及小二,加入常規的小提琴培訓班,培養音樂潛能及興趣;在小二及小三,則安排游泳教練教授游泳普及班,務求人人學懂游泳技能。
吳婉萍主任指,同時會通過不同主題的戶外學習日,將學習的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繫。例如透過海洋公園探索學習之旅,各年級學生參加園內不同主題學習,「自然探索」內容為基礎,探索氣候變化對動物的影響,反思個人行為如何保護大自然。
除本地探索外,學校亦經常舉辦境外遊,擴闊學生視野,例如加拿大的生態遊、澳洲的動物環保教學、韓國文化交流、維也納音樂之旅等。盧校長分享一次在北京遊學的難忘體驗:「得到北京姊姊學校安排,可以參觀胡同如何做到原拆原建,讓居民可原地生活,這些機會很難得,平日不會對外開放,讓學生大開眼界。」



學校資料
東華三院李東海小學
所屬區份:元朗區
校 網:72
辦學團體:東華三院
學校類別:資助
地址:新界天水圍天壇街19號
電話:2446 1188
電郵:lthps@tungwah.org.hk
網頁:www.twghlthlp.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