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School專訊】喜歡學習是人的天性,但在繁重的功課和考試的壓力面前,大家往往在不知不覺間忘記了為甚麼要學習,失去了學習的熱誠,而這種情況可能早在小學時已出現。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多年來着重多元化課程和生活化體驗,希望學生從小一開始便找到學習的價值,更主動地學習,在六年小學生活中好好裝備自己,迎向世界,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位於大埔的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原為大埔舊墟公立學校下午校,由大埔舊墟、南坑、新圍仔三村熱心教育人士於1964年創辦,於2002年由半日制轉為全日制學校,每級設有五班。學校致力提供優質的全人教育,培養學生德、智、體、群、美、情、靈,七育均衡發展。鼓勵學生主動探索世界,啟發每位學生的潛能。

多元化課程 融入不同課堂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校長葉億兆表示,學校的理念是每位孩子都是獨一無二,每位學生都有他閃亮的地方,只要好好發展潛能,都能邁向成功。該校推出多元化的校本課程和活動,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平台和機會,從中讓教師發掘他們的潛能。在強調多元化教學的同時,學校也重視跨課程的學習,葉校長解釋道:「學習並不是割裂的,生活也不會分科,所以學校透過多元化跨課程學習,將各科知識有系統地整合扣連,讓學生的學習更有焦點及果效,讓學生在校園生活中不知不覺地成長。」
學校也希望讓學生明白,「學習的價值」並非只建基於課本或分數上。校方透過不同的校本課程,使學生感受到所學事物與自己的社區和學校息息相關,學到的知識能應用在生活上,從而令學生更有動力去尋求學習的知識。
在未來世界,學生最需要擁有的就是自主學習能力。葉校長表示:「我們一直思考,如何讓學生進入未來,這取決於多種個人素質:一,有獨立處事能力,懂得自我安排學習;二,勇於面對挑戰和困難;讓學習變成樂事;三,懂得關愛別人,做一個有情感的人,更能投入學習,與同學互相激勵。」
葉校長回憶道:「近期跟學生對話,問他們喜歡學校哪一方面,不出所料,令大部分學生最難忘的都是跟人有關的經歷,例如到富善街做訪問、萬聖節主題活動等。由此可見,學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因此,生活化課程最重要是要有人情味,校方推行很多跨課程協作,並非為跨而跨,正是想令知識更加整全,更能與生活扣連。學校每年會有一星期的課程統整週,學生不用上課,透過一些與生活相關的主題活動,讓學生能夠進入情境中學習,除了感受社會和別人的需要,更能將學習知識靈活運用,讓學習變得更有意義及價值。葉校長強調,學校是一個提供多元化經歷的地方,分數當然重要,但並不是唯一,他又指出:「學生成績好,並不是學習的目的,而是整個學習過程的結果。」


小一課程及教材 讓學生產生歸屬感
學校重視「情」,學生在小一時已完全感受得到。早在暑假時,學校已推出小一適應課程,讓小一學生可與班主任溝通;同時學校又推行「愛心大使」,安排高年級學生帶領學弟妹一起體驗學校生活,例如執書包、畫畫、製作一張介紹自己的卡片等;另外,還有「大哥哥大姐姐伴讀計劃」,高年級學生會在特定時間,跟小一、二學生講故事,並自製書簽或小禮物送贈給學弟學妹。校方亦特別於小一每班設兩位班主任,讓教師有更多時間關心和照顧學生,各種措施,都是讓小一學生感受到學校對他們的關懷。
為了令學生儘快適應,學校也花了不少心思,課室的布置會展示每一位學生的作品及活動照片,讓小一新生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重視與關愛,營造「家」的感覺;而在上學的第一個月,學校並不會安排學生默書,希望小朋友先適應新環境,慢慢投入學校生活。課程也因應學生興趣而調適,其中跨課程閱讀計劃,學校特意挑選一些與他們有關的書籍,如《小雞上學》、《我的肚子裏有蝴蝶》,都是關於一年級剛上學的感受,學生讀起來也會更加投入。在一年級的英文科,學生會自製一本屬於自己的書,記下自己和班級的資料,在小一常識科,又會帶領學生遊覽學校,這些都可加深學生對學校的認識,從而增加歸屬感。葉校長表示:「我們的課程和教材,着重讓學生產生認同感,而這正是七育之中『情』和『靈』的呈現。」


重視解難 讓學生更有韌力
多元化與生活化的理念,滲進學校的不同課程之中。學校的「藝術文化課程」,以培養學生對人和社區的情感入手,當中滲入不同體驗性質和真實情景學習,例如一年級學生製作客家涼帽、參觀客家村落,從而認識大埔的衣食住行。此外,學校也特設校園農田,讓學生種植稻米,過程中體會農夫的堅毅精神,也學懂珍惜食物。這些價值觀,單靠言傳是不足夠的,要透過經驗學習才可真正感受得到。
為了讓過程更有趣味,學習活動的設計也比較遊戲化,副校長楊可琪表示:「我們的校本視藝科着重遊戲化教學,以桌遊及模擬遊戲形式,加強學生在課堂中的代入感及學習的趣味性,學生便會在遊戲中不知不覺地學習了視覺藝術的元素。」以學校近期推出的「創客文化課程」為例,學生以科學原理製作一件樂器,或透過編程製造體溫感測器,都突破了學科的規限框架,讓學生有不同的選擇,從中肯定自我,找到學習的價值。
此外,學生又會製作與大埔相關的棋盤,學生不但覺得很有趣,而且當他們發現自己設計的棋盤可以令更多人認識大埔,便會明白做功課並非只是抄寫,而是有社會意義,令他們更投入學習。
學校更推出不同的資優課程,希望學生透過課程尋找自己,例如校本視藝科的「我是磚家」,學生在教師帶領下,以LEGO砌出各種作品,過程中學生獲得成功感。楊副校指出:「雖然這課程屬資優組,但包括了很多不同能力的學生,他們未必一定成績優異,不過,培育了學生這方面的才能之後,他們會在讀書方面加倍努力,造就了雙贏的結果。」
以上課程都涉及解難的過程,課程主任曾瑞麟老師解釋:「要學生有創新的價值,很難直接教導,要給予學生不同的經歷,或給予學生不同的解難活動,刺激他們思考。最重要是讓學生面對失敗,學生輕易做到,我覺得反而沒那麼珍貴,失敗令他們的學習更有挑戰性,培養他們的堅韌性。」
自主探索也是該校教學的重點之一,視藝科特設「元宇宙VR藝術展覽」,將學生的畫作貼在元宇宙空間內,大家可以在空間內欣賞學生的作品,打破一般實體空間限制,而學生也可以自由地探索,亦推動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
葉校長認為,喜歡學習是人的天性,學習的滿足感應該來自學習本身,只要學生認為那件事物有意義,與生活有連繫,便會主動學習。學校就是要點亮學生學習的價值,讓他們懂得欣賞自己。的確,看着稻田上學生辛辛苦苦種植的農作物,或是學生花盡心機用LEGO砌出的廣福橋,便會感受到,這種學習真的很有價值。




學校資料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
所屬區份:大埔區
校 網:84
辦學團體:大埔舊墟公立學校有限公司
學校類別:資助
地址:新界大埔寶湖道7號
電話:2665 2333
電郵:tpompspc@tpompspc.edu.hk
網頁:www.tpompspc.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