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一年,埔小幸福號會由廣福站,開往幸福站,展開奇妙學習旅程!」在 2024/25學年的開學日,大埔浸信會公立學校校長蕭婷手持「幸福車票」,邀請學生登上「埔小幸福號」。學校根據每月不同的車站主題,安排各類體驗式課程及活動。在充滿關愛與幸福感的環境中,讓學生能夠「從做中學」,充分發揮潛能,促進探索與成長,培養面對未來挑戰所需的各種素質,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

蕭校長回想加入大埔浸信會公立學校一刻,已感受到校園濃厚的關愛與幸福氛圍。「雖然我履新不久,但從學生的表現,便深刻感受到學校充滿關愛的文化。學生開心、熱情與健談,一切源於師生之間長期建立的良好關係。教學團隊的優秀表現,為學生帶來強烈的幸福感與安全感。」
她表示,學校一直重視幸福思維,期望能延續這份信念,將美好的傳統薪火相傳,於是她與團隊自24/25學年,創立「埔小幸福號」的全年幸福及優質教育計劃,以幸福感驅動學習。「列車及鐵路博物館是大埔區最具象徵性的事物,我們希望將真實世界與學校接軌,透過近在咫尺的元素,將幸福概念具體表達出來,並鼓勵學生在校內『從做中學』,同時走出課室,探索及連結社區。」
「埔小幸福號」全年啟動
延續校園幸福思維
「埔小幸福號」在今年9月的開學日正式啟動,每個月設有特定主題,如10月的「堅毅」和11月的「仁愛」,向學生灌輸知識及正向的價值觀。蕭校長分享:「透過跨學科的方式和早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每周三,我們會在社交媒體舉行英文直播活動,由外籍教師和學生共同分享相關主題。此外,在小四至小六體育課中,將單車納入課程,協助學生培養堅毅不屈的精神。」
她補充,學校致力開放校園,讓更多區內學生及家長參與其中。「我們不單止培育校園內的學生,向外分享我們的價值觀也十分重要。例如早前學校在周末開放校園,邀請區內的幼稚園學生及家長到校學習平衡車。當時我看到一位孩子在操場上騎單車,雖然他跌倒幾次,但並沒有哭泣,而是勇敢地爬起來。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正是我們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學習及實踐。」
創意學習 實踐共通能力
學校致力培育學生的共通能力,但當中也有挑戰。蕭校長說:「在傳統課堂中,培養溝通、解決問題、創造力等能力,面臨不少挑戰及限制,因此我們在午息後,創造更多空間,讓學生『從做中學』,參與體驗式課堂。我們引入了以項目為基礎的課程,讓學生在小組中合作,從而學習協作及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她以五年級的「視藝科」為例解釋:「學生需分組創作動畫,製作前,他們必須進行小組討論,構思故事情節。隨著故事的形成,他們使用各種材料將文字及圖畫轉化為立體場景,然後利用應用程式製作動畫。」
對於小五學生能散發出積極的學習熱情和進步,蕭校長深感欣慰。「他們的投入度很高,自發地準備所有物資,準時到達教室。這不僅超越了視藝科的傳統個人創作模式,還讓每位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其中,展現出獨特的想法和故事,展現出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

連結社會 培養學生「勇敢走出去」
「埔小幸福號」的另一個願景是讓學生「走出校園」,實現全人發展。「學生需要勇敢走出舒適區,在校園外學習,豐富自己,全面成長,超越單純的知識傳授。例如三年級的學生會前往附近的元州仔公園,透過感官遊戲,親自認識公園的植物,並在手作和繪畫中表達對自然的感受;四年級的學生則學習野外求生技能,進一步培養他們的勇氣和冒險精神。明年2月的旅行活動,我們計劃讓六年級學生用自己的雙腳探索世界。我們不會安排旅遊巴,反而讓學生自行乘坐巴士前往大尾督,促進他們在生活中成長,從實踐中學習獨立。」

「幸福家長學堂」 推動家庭參與
學校的「列車」也邀請家長「乘坐」。蕭校長指,父母關係對孩子成長影響深遠,學生在校的表現往往與家庭環境有密切關係。「孩子不應承擔超過年齡的重擔,因此我們必須從家庭層面著手,確保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幸福家長學堂」應運而生,學校定期舉辦不同的工作坊、活動及聚會,邀請家長參與。「家長可能會面對不同的育兒挑戰及生活壓力,我們希望協助他們找到同路人,建立支持網絡,重拾自我。例如9月開始了為期兩年的『英文拼音班』,吸引超過40名家長參加,以提升家長對英文朗讀的信心,以支持孩子的學習;10月則有『幸福摩天輪——培養孩子幸福感秘訣』講座,家長學習如何透過繪本尋找小確幸,建立與孩子之間的正向關係。」蕭校長期望,透過創造一個充滿支持及幸福感的學習環境,讓每位孩子在愛與關懷中茁壯成長。
學校資料:
大埔浸信會公立學校
所屬區份:大埔區
辦學團體:大埔浸信會
學校類別:資助
地址:大埔廣福邨
電話:2656 3933
電郵:tpbps@tpbps.edu.hk
網址:www.tpbps.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