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世界在不斷變化,網絡盛行、斜棟族湧現、初創成風,青少年的生涯發展有着很多可能性,不再局限於單一行業,惟工作的不穩定性亦隨之增加。青少年不但要緊貼職場發展,更要未雨綢繆及準備好替代方案,從多元出路資訊中學習愈見重要。南豐發展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南豐紗廠創辦人張添琳小姐寄語青少年,要謹記「希望最好,準備最壞」,在生涯發展路上的關鍵時刻能冷靜應對,並且靈活變通,自然成功在望。

南豐紗廠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曾是香港紡紗生產商的龍頭,及至八十年代紗廠跟隨經濟轉型把生產基地轉移到內地及其他地區。原本為廠房的建築群在2014年起由張小姐帶領下,活化成為集創新、文化及學習體驗於一身的人氣文創地標,地標式保育項目見證了香港輝煌時裝紡織歷史,其規劃性的活化亦印證了張小姐職涯的發展。張小姐分享學校、商界及家長如何協助自己有系統地規劃生涯發展路線圖,探索職涯。
及早認清興趣及能力 探索升學及就業方向
張小姐擁有景觀規劃設計碩士學位,加入南豐集團前,也曾任職園景設計師。她向我們分享,因為自己對景觀設計有興趣,同時希望能透過這個領域為社會出一分力,帶來正面的影響,於是選修了景觀規劃設計碩士。學校灌輸的知識及職場的實際體驗為她日後主理南豐紗廠的活化項目提供了實踐的基礎,有助她和團隊思考更多創新概念以拓展現有及未來的各種項目。在張小姐的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升學的方向確實影響青少年日後的職涯路。如青少年在初中階段了解自己興趣及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科目,便能在眾多出路中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掌握軟硬知識 妥善規劃生涯
此外,如同傳統的紗廠活化轉型一樣,張小姐認為青少年要具備符合社會需要的軟、硬知識,以便更妥善地規劃生涯發展。軟知識包括溝通能力、創新求變的精神和應變能力。她解釋,青少年現在處身於一個VUCA時代,所謂VUCA是Volatility(不穩定)、Uncertainty(不確定)、Complexity(複雜)及Ambiguity(含糊)的統稱,因此平日需多訓練自己在關鍵時刻能冷靜應對。
硬知識方面,張小姐建議學校推動跨學科學習,讓青少年對誇學科有良好的理解,把不同學科的知識融合並加以思考,培養對事物獨特的見解。「學校可推動STEAM(教育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及數學),或在不同學科滲入生涯發展元素,配合未來市場與工作所需的競爭力。另外,整合運用這些學科知識對個人層面有莫大裨益,如提升批判性思考和解難能力,有助處理未來在生活或工作上面對的難題。」學校課程與生涯發展教育的聯繫,有助學生以生涯發展的角度去考慮選科。

善用專長 增值自身技能
除了處理業務外,張小姐對教育滿有熱誠,她曾在專業進修學院任碩士課程講師,常與青少年接觸,她感覺這一代青少年對於新科技的接受程度較高,堪稱「數碼原住民」(digital natives),「能有效地運用這些工具在工作上,更能事半功倍;亦可教導職場前輩使用電子產品或程式,助他們融入科技世界」。惟在網絡世界裡,青少年的溝通或表達方法都較為直接;在職場上則需要因應不同場合調整溝通技巧,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學懂於商業環境下獨特的待人接物方式,是青少年投身職場的重要一課;這需靠學校教育、課外學習及職場體驗互相配合。」
「另外,現時普遍學生對職業的理解或期望並不深,可能會認為從事特定行業,才算走上康莊大道。現今世代並無單一成功定義,亦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超乎想像的多元工種,如咖啡師、電競選手,甚至是『斜棟族』(Slasher)等」。她認為,學業固然重要,但絕對不是唯一決定未來的因素,故此學校可透過不同途徑讓學生理解及接觸其他增值自身技能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能幫助學生了解自身潛能,探索及思考日後的發展方向。

商校合作 構建啟發空間
張小姐有感香港中學的課程比較集中於討論傳統行業,未必能涵蓋社會上各種新興職業或其他選擇,部分同學或會被「就業」的固有形象影響,繼而選擇與自己能力或興趣不符的工種。作為商界的一份子,她盼望能向青少年多介紹傳統以外的工作世界。因此,她積極帶領團隊,不時與學校合作,例如舉辦比賽、共同設計校本課程和活動、提供實習機會等等,讓同學多方面認識自己,並獲取更多經驗。未來,她亦計劃會透過與不同團體和組織合作,策劃不同跨領式活動,為青少年提供資源,支持他們生涯發展。
寄語
張小姐鼓勵青少年勇於嘗試不同事物,不要害怕失敗或「撞板」,好好規劃自己的生涯。過程中,除了學校及企業,家長的角色亦甚為重要。家長要以同理心及抱開放態度細心聆聽子女的想法,支持他們選擇的路向,並給予適當指引,與子女一起探索他們的興趣和能力,從旁協助發掘自己的長處和建立自信心。張小姐深信各持份者對青少年未來的發展起著不容小覷的積極作用。讓我們攜手,協助青少年順利從學涯過渡到職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