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坊間開始流行用「靜觀」、「正念」等方法來減壓,有些靜觀課程的費用動輒數千甚至上萬元,並非人人也能負擔得起。
靜觀減壓
其實靜觀並非甚麼新鮮的事物,70年代美國科學家Jon Kabat-Zinn(卡巴辛)已經創辦了「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靜觀中心」,推廣靜觀減壓課程(MBSR)。而卡巴辛靜觀課程所依據的理論,就是源於佛教的禪修。
「禪」是梵文「禪那」(dhyāna)的簡稱,意譯為「思惟修」或「靜慮」,它有助我們認識自己、增強化解壓力的能力、提升專注力和培養智慧。
佛教大雄中學佛化科(佛化德育及價值教育科)自2018年起開設禪修課程,讓同學有系統地認識和關顧自己的身體、感受、內心世界。
禪修課程先介紹較易掌握的感官練習,例如「正念鐘聲」、「細味禪」和「行禪」分別對應五根的耳、鼻、舌、身,讓同學較容易理解覺察力的意思。隨後學習坐禪,同學會專注於當下呼吸的變化,了解它與自己身體和情緒的關係。當同學掌握了專注的方法後,便進而學習如實地覺知內心狀態,培養出分辨善惡心的能力,建立起「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的正確價值觀。


寧可短 不可斷
聖嚴法師說過修行的原則是「寧可短,不可斷」,所以本學年開展了「早課禪修」計劃。每天的班主任時段內,全校師生一起進行五分鐘觀呼吸練習,然後才開始英文早讀和上課。既將禪修變成同學的生活習慣,念兹在兹,亦有助他們收攝心神,提升課堂的效能。
除正規課程外,佛化科一直以不同形式推廣禪修,務求給予同學更多親近禪修和佛法的機會。例如「每月禪修」、抄寫《心經》,與視藝科合作「禪與藝術」系列活動,製作茶道杯、黏土觀音和地藏菩薩、陶瓷香座等,在專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體驗禪意,培養同學的審美意趣。
此外,佛化科與家教會定期舉辦「家長禪修班」,教授家長各種禪修方法和知識,讓家長照顧好自己的身心靈健康之餘,也可與子女一起禪修,促進親子關係。
學校深信禪修有助同學面對複雜多變的外在環境,增強面對壓力的能耐,培養作出正確抉擇的能力,活出健康精采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