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濟醫院蔡衍濤小學 舒展心靈 多元發展

仁濟醫院蔡衍濤小學
【OpenSchool專訊】疫情為人們帶來不安,小朋友年紀小,未必能以言語表達自己的內心。透過心靈藝術,小朋友可以接觸自己的內心世界,學習重建心靈和疏理情緒。近年來仁濟醫院蔡衍濤小學着重小朋友的心靈發展,背後希望小朋友在整個高壓的香港教育氛圍下,找到自己的興趣及所長,學校更鼓勵學生不同方面的表達和展現,在多元發展培育下建立自信。在疫情的契機下,學校大膽重新編訂課堂時間表,學生在下午時段不再有任何學術課堂,藉此重拾全日制教學的初心──讓學生找到自我、連結他人,最終能服務社群,成為一個獨特的人。

改變從心靈藝術說起

加入心靈藝術是學校自2017年改革視藝科的其中一環,學校希望設計完整連貫的脈絡,在課程、學習活動和學生作品展示幾方面進行規劃。陳淑兒校長指,學校近年投放更多資源在視藝這個範疇。「藝術創作雖然也講求天分,有些學生能力上未必那麼強,但不代表他們不能做出好的作品,或是享受到藝術。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上視藝課時可以放鬆心情創作,達到以畫抒情。」

小朋友很容易會跟他人比較,就算是視藝創作也不例外。視覺藝術科主任張麗婷指,在課程中加入心靈藝術元素同時希望學生可以稍稍放下畫作是否畫得美、畫得像真的執著。「我們希望學生不要認為自己畫畫比人差,便不去嘗試;只要進入放鬆的狀態,澎湃的靈感便會如泉湧至。在初小的階段,學生會畫禪繞畫,藉着簡單的線條表達自己;高小的學生則會做幾何編織。從平面到立體作品,他們透過線條一編一織,安靜地製作作品時,心境能自然放空,壓抑在心底裡的情緒隨之而被發現,達到探索內心世界的效果。」視覺藝術科主任余耀祖提到,校園更設有很多不同的角落展示學生的作品,希望學生有分享的機會,讓他們的訊息傳遞開去之餘,也能讓學生找到知音人。

仁濟醫院蔡衍濤小學
在製作流體畫的過程中,小朋友不需要跟他人比較,藉着獨一無二的畫作重塑心靈。
仁濟醫院蔡衍濤小學
從學生編織幾何的投入程度和每個動作,例如線條的鬆緊度、圖形留下的空間,都能反映學生的情緒狀態。余耀祖主任分享,有同學在認為錯誤交疊線條後會執著於把線解開,過程中能看到他是否很集中,以及小朋友會否因為小事情很容易鑽牛角尖,老師從中了解學生的心靈狀態。

一脈相承下,學校更設有視藝學會讓感興趣的同學參與,學會的活動更進一步連繫社區。過去學生在周末走訪區內菲籍家傭的休息地方和商店,了解他們在港的生活情況,事前更特地以充滿想像力的插畫製作菲語的拼音字卡,嘗試學習他們的語言,跟他們打開溝通之門。「為何我們要帶學生出社區呢?我們希望藝術可以作為溝通的媒介、關心別人的工具,這樣學生的藝術涵養會更高,藝術更能成為與人溝通、學習尊重、表達自己的媒介。」黃穎詩副校長解釋道。

仁濟醫院蔡衍濤小學
學生們運用創意,以簡單又有趣的插圖繪畫出菲語的拼音字卡。

多元發展尋找自我

學生能透過藝術覺察自我,學校更希望在不同方面滲入正向的元素,使學生懂得如何管理情緒及抱持正面心態面對順逆境。故此,學校今年更進一步引入嶄新的多元智能課程,推廣茶藝、靜觀等不同的活動。「如何教學生去品味一口茶,享受整個製作過程,對普通的事物有所感恩?這些也涉及價值觀,很難直接去講授,需要學生在過程當中直接感受。可惜因為疫情,我們仍未能實踐這些新的項目。」黃副校長續道。

在疫情之下,學校需維持半日制上課,同時觸發到蔡衍濤小學進一步反思全日制教學的真諦。以往傳統的全日制課程下,學生從早上到下午約三時半都在上課,以學術科目為本,蔡衍濤小學認為現今教育不應只着重於學術發展,在知識、技能和態度這三個範疇當中,最需要學校幫助的是技能和態度。故此,學校更進一步改革整個上課時間表,學生在午膳前已完成所有學科學習,在下午會進行體驗學習,每星期均設有閱讀課、語言課、文化日、科學日及周會,豐富學生的全人發展經歷。

仁濟醫院蔡衍濤小學
陳淑兒校長希望學生都能同時涉獵藝術和科學兩個範疇,特別重新安排課堂時間表。學生不論在參與STEM活動還是跟校長分享畫作都十分投入。

這樣的學習從以科目為本,變為以學生為本。「每逢星期二是文化藝術日,星期四就是科學日,我們以前也有多元智能課,但學生一般只參與一個活動,現時星期二可參與歌詠、茶藝、棋藝、繪畫等藝術類活動,星期四就是科學相關的活動,變相每位小朋友都能同時涉獵文藝和科技範疇。」黃副校長說,學生能從中找到自己感興趣和擅長的領域,再進一步提升技能。

仁濟醫院蔡衍濤小學
學校重整教學時間表,當中每星期有一天的下午時段為語文課,全校共聘請了13位外籍老師,讓學生與外籍老師透過烹飪、戲劇等活動,在互動中學習英語。

創新發明解決生活難題

面向將來的人才需要具備共通的技能,蔡衍濤小學相信與人協作、溝通及創造思維能力都能讓小朋友裝備好自己,在常識科中的STEM課程更加強動手做的元素,着重實踐與科學探究。「科學與科技探究除了包含在常識課程內,也會在跨學科STEM專題研習和科技日中展現,過往學生參與創新發明比賽,更取得優秀獎項。」常識科主任鍾德輝指,即使在停課期間,學校也設計了一些實驗工作紙,學生可以運用家中的物料進行科學探究,在實踐中明白科學原理。

仁濟醫院蔡衍濤小學
學校近年希望學生多參與STEM活動,鼓勵學生動手製作,學生過往曾製作智能拐杖,幫助長者解決日常生活面對的困難。

在2016年起,學校推動創客活動,學生觀察日常生活需要解決的問題,再化身成小Maker,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製作創新發明品,把科技應用到生活層面,更在比賽中屢屢奪獎。其中一個有趣的發明,源起是學生發現父母在生日會上切出來的蛋糕大小不一,不公平之餘,不整齊的切邊亦破壞了蛋糕的賣相,感到相當掃興。學生們後來構思用上一個籃球架框、一條結他線和一個轉盤,造出「神奇切餅器」,從此分餅變得輕鬆起來,人人也能開心地享用蛋糕。

仁濟醫院蔡衍濤小學
學校嘗試把藝術(Art)融入STEM當中進一步推動STEAM,如學生學習閉合電路後,製作光影燈座。

這些發明不一定需要很破天荒或是高科技,重要的是學生能從中培養解難能力,也能把科技實際應用到生活層面。學校在正規課程外再在課後提供STEM培訓班、編程班、科學學會等活動,同學均能從中學習解難和協作。

即使同學未有參與這些活動,學校安排每個學期都會進行一個跨學科STEM專題研習,過往學生曾製作出智能拐杖和太陽能船等作品。鍾主任表示,有時候學生的創意和解難能力讓老師喜出望外,例如學生以3D打印製作出太陽能船的船底後,再組裝整艘船,到測試時才發現船無法平衡或是往下沉。有學生加上膠水瓶嘗試讓船重新浮起,亦有學生在船的底座用膠紙貼上兩個橡皮擦。他們本來其實不太知道當中的科學原理,就是不斷嘗試後有新的發現,老師及後會再作解釋,讓他們明白箇中原因。

仁濟醫院蔡衍濤小學
學校每個學期都有跨學科STEM專題研習,同學們製作太陽能船後,在科技日進行比併。

多元學習經歷讓學生閃耀

為了讓學生能正面成長,蔡衍濤小學更推行「讓我閃耀計劃(ALL STAR)」,學生可以在活動中得到不同的學習經歷,例如領袖訓練、境外學習、才能訓練等,結合社區的不同資源和機構,讓學生在體驗中成長。負責這部分非正規課程的輔助課程發展部及英文科主任葉敏眉指,學校更特別根據每個學生的特質、個性和不同方面的表現,成立了資優人才庫,希望不同學生均有機會參與不同類型的活動,不會只集中在某幾位特別出眾的學生身上。

仁濟醫院蔡衍濤小學
「讓我閃耀計劃」包含不同類型戶外活動,當中更有活動跟常識科互相結合,過去學校曾就健康飲食的主題,帶學生去製作一個健康的薄餅。

如此看來,蔡衍濤的學生都能按自己的步伐在不同的領域發展,每位學生都有其獨特之處。踏出校園前,不難看到學生們雀躍地走到校園門口的壁報板,原來他們在看「好學生計劃」的水果樹上面還剩下甚麼獎賞。這些獎賞的特別之處,是校內不同老師精心構想的「非物質獎勵」,當中包括和輔導姑娘一起玩SWITCH遊戲、與老師進行一次籃球射罰球比賽、跟老師DIY巧克力等等。學生在不同的範疇做得好,可以得到獎勵卡一張,以三十張卡就可以換得老師的特別獎賞。小朋友們之所以會如此雀躍,正正是因為學校用心營造了這種鼓勵學生全人發展的正面氛圍。

學校資料
仁濟醫院蔡衍濤小學
所屬區份:大埔區
校  網:84
辦學團體:仁濟醫院
學校類別:資助
電話:26566116
電郵:admin@ychchtps.edu.hk
網頁:https://www.ychchtps.edu.hk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