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中國醫藥學問更為博大精深,漢族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經歷了長期的實踐與辨證,在醫學發展史上成就了豐碩的成果,是我國優秀的傳統醫學。 中醫藥學有着強大的生命力,具備延展性的特色與優勢,不僅是中華人民智慧的結晶,而且是中國醫藥學的一塊瑰寶,我們應當讓中醫藥學普及與傳承,貢獻社會。
弘揚中華傳統醫學智慧與濟世惠民的優良美德
中醫學包涵「中藥學」,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藥」的傳說。中藥源於距今七千年前的神農時代,中藥的鼻祖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 始祖——神農,他還編撰了我國第一本藥學書籍《神農本草》。
我國出色的中醫師比比皆是,以醫學家華佗及李時珍最為人熟悉。仁愛堂劉皇發夫人小學誠蒙「仁愛堂蔡黃玲玲教育基金」贊助,建設了一所中藥園,園內種植了常見的中草藥作教學之用,並展示了拔罐、艾灸、刮痧板等中醫器具。同期,學校不僅開展了一系列與中醫藥學有關的「當華佗遇上李時珍」的主題教育活動,而且舉辦了中草藥培植班,讓學生學習種植香草、中藥等植物,認識及了解中草藥的特性,還能夠培養學生珍視大自然的情意態度。此外, 學校舉辦了「親子太極養生班」和「親子穴位按摩班」,讓學生在學習中醫學知識的同時,也可以促進親子關係。於下學年,學校已計劃舉辦專題講座,邀請中醫師到校講解如何從 「望、聞、問、切」觀察個人的身體,以及分享養生湯水食譜,學會關顧自己的身體變化,培養健康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學校期望能夠以一系列的主題學習活動,讓學生能學習和欣賞中醫藥文化的同時,弘揚中華傳統的醫學智慧與濟世惠民的優良美德。
「識中秋、賞中秋、品中秋和慶中秋」
除了中醫藥學外,中國亦以多元豐富的傳統節日而聞名於世。根據《通勝》的記載, 一年最少有九個主要節日、二十四節氣和一百四十多個節誕。換言之,在一年中平均兩天 就有一個節誕。這些節日及其習俗文化,也經歷了數百、甚至上千年的世代相傳、繼承和 轉變。在現代社會中,節日文化或會隨着時代的發展潮流而更替,從而萌生各式各樣的 新形態。傳統節日的意義著重文化傳承,因此,學校在眾多的中國傳統節日中,老師會設計富有特色的主題式經歷學習活動,透過營造不同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提高學習動機,並感受一個個別開新面的節慶活動,寓教於樂。中秋節的由來有着久遠源頭, 是流行於中國及世界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為營造濃厚的節日氣氛和讓師生在愉快的 氛圍中共度團圓佳節,學校的禮堂佈置成大型的綵燈會,並設計了多個跨學科的互動學習 遊戲,讓學生在創設的環境中,通過「識中秋、賞中秋、品中秋和慶中秋」,藉此了解中秋節的由來、習俗,以及和中秋節有關的學科知識,從而培養愛中秋的情感。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包涵我國五千年的文明和知識。為弘揚中華文化,學校教師籌辦了一連三日的「中華文化日」,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在活動期間,學生不僅可以欣賞中國傳統的雜耍和皮影戲表演,而且可以一嘗製作臉譜、麪粉公仔、音樂鼓和風箏等,體驗傳統手工藝品的樂趣。「中華文化日」一連串的精彩學習活動,提升了學生對中華文化的 興趣,實踐了自主探究的學習精神,為無限的知識作出了突破性的延伸,為學校促成了中華文化的薪火相傳。
我們深信國家觀念就是建基於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識、認同和尊重,冀望能讓學生從小培養和欣賞中華文化,成為良善、慈愛、德才兼備,對社會有承擔,具備關懷國家和國際視野的年青活力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