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三一堂小學——聖三一堂小學的傳承與創新 營造溫馨的學習氛圍

在聖三一堂小學,許多畢業生在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到母校,繼續貢獻自己的力量。他們的回歸不僅是對校園的深厚情感,更是希望為下一代創造一個充滿關懷和支持的學習環境。在這裏,每位學生都能感受到如同家一般的溫暖,激發他們的潛力與成長。

愛與教養 相輔相成

去年在IB考試中獲得43分的校友姜沐陽,回顧了她在聖三一堂小學的學習經歷。她認為聖三一堂小學的教師們比其他學校更有熱情與關懷學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溫暖。

姜沐陽回憶起小學時期的一次特別經歷:小一的她懵懂無知,第一次默書時,在抽屜打開了課本,當年的班主任高穎妍主任現為高副校長並沒有當場斥責她,而是溫柔地提醒她不可以這麼做。這次經歷讓她印象深刻,高副校長不僅在她學習期間持續關心她,甚至在她升入中學後仍保持聯繫。

她十分珍惜與高副校長之間的師生緣分,並感激當年高副校長的耐心與指導,讓她在中學求學過程中,即使對未來感到迷惘時,也能找到人生的目標並力爭上游。這段經歷不僅塑造了她的學習態度,也成為她人生旅程中的重要一部分。

此外,姜沐陽提到以前在話劇課上,老師們會給予學生自主編排話劇的機會,這不僅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還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她還談到母校的獨特課程,如多元智能課程,提供了各種學習機會,如烹飪、 縫紉等實用技能,讓學生在一般課堂外也能獲得豐富的經驗。

姜沐陽的回憶不僅反映了聖三一堂小學的教學特色,也展示了教師們對學生的關懷與重視。

聖三一堂小學一直以來注重關懷與支持,這種教育理念使得校友們在成長後仍然與母校保持緊密的聯繫。

 

聖三一堂小學——聖三一堂小學的傳承與創新 營造溫馨的學習氛圍
感謝當年的恩師造就今日的「我」(中大醫科)

在上帝的愛中成長:改變生命

校友謝智樂回憶起小時候活潑好動的自己,總是在教室裏坐不住,總想着做些調皮搗蛋的事情。當年的阮老師發覺到他的情況,便邀請他參加團契,不但可以聆聽聖經故事的分享,還能跟同學一起玩遊戲。沒想到這個邀請,讓上帝的愛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透過團契的學習,他改變了以往的性格,並洗禮成為基督徒。

謝智樂感謝學校提供的各種活動,如福音周、福音營和午禱崇拜,讓他有機會更深入地認識上帝,並學會將這份愛傳遞給其他人。「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這句話深刻地體現了他在母校的成長與教導。

在設施方面,謝智樂對學校的變化感到欣喜。經過翻新的圖書館變得更加美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而之前的五樓乒乓球室也改造成了一個多功能的電腦室,為學生提供了更好的學習資源。 他指出,這些設施的改善使得學生在學習和探索中有了更多的選擇,進一步促進了他們的全面發展。

「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謝智樂的故事不僅展現了聖三一堂小學的教育理念,也體現了上帝的愛如何在學生的生命中帶來轉變。

聖三一堂小學——聖三一堂小學的傳承與創新 營造溫馨的學習氛圍
謝智樂感謝上帝讓他的生命充滿愛,更希望能將福音繼續傳遞下去

昔日學生成今日教師 見證學校蛻變

2003年小學畢業的吳皓謙老師,也是聖三一堂小學的校友。他坦言從大學畢業時並未考慮從教。然而,在一次回校探訪中,與榮休校長高俊鎮校長深入交談後,讓他決定投身教育,回到這個充滿回憶的地方作育英才。

吳老師表示,他在小學時期最深刻的印象是學校的重建過程。他回憶起以前九龍城的社會結構較為貧困,聖三一堂為了幫助有需要的學生,在1952年興建了聖三一堂小學,讓更多孩子能夠接受教育。隨着時代變遷,如今的學生家庭背景已大為不同,校方也因應社區需求,不斷求新求變。早在逾二十年前開始普教中,並將戲劇課程納入常規課程。

此外,吳老師特別提到聖三一堂小學的獨特之處,包括多元化課程、專題研習及國際文化科等,這些特色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也培養了他們的創造力與全球視野。

吳老師的回歸,不僅是對母校的回饋,更對下一代學生寄予厚望。他希望用自己的經驗和熱情,激勵更多學生追求知識和夢想。

聖三一堂小學——聖三一堂小學的傳承與創新 營造溫馨的學習氛圍
兩位傑出「校友」江曉彤主任(圖左)與吳皓謙老師(圖右)

自設廚房 重視學生飲食健康

聖三一堂小學自設廚房,主廚文哥也是校友。他曾在三家餐廳任職,但在 2020年疫情爆發期間,餐廳倒閉,讓他面臨失業。在這段艱難的時期,他得知母校正在招聘廚師,決定應徵,回到熟悉的環境,開始新的職業旅程。

文哥表示:「能夠回到母校工作,對我來說是一種榮幸。看到學生們享受我為他們精心準備的食物,吃得開心健康,有時候更會紛紛嚷着要添飯,令我感到非常滿足。我希望能培養同學們對健康飲食的興趣,讓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自加入母校工作以來,文哥致力於為學生選擇健康、有營養的食材,以低油低鹽的方式創造出色香味俱全的菜餚。他在設計健康飲食餐單時面臨不少挑戰,因為每位小朋友的飲食習慣和口味各不相同,甚至有些人偏食。因此在設計菜單時,需考量如何在確保美味的同時,也能讓學生獲得均衡的營養。

文哥回憶起當年廚房的情況,表示現在的廚房面積是當年的四倍,設備和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他強調,學校對食物健康和美味的重視,讓他能夠提供更好的餐飲服務。這種對健康飲食的堅持,亦能為學生的成長有所幫助。

聖三一堂小學——聖三一堂小學的傳承與創新 營造溫馨的學習氛圍
當年稚氣的小男孩(圖左),如今搖身一變,成為小學的主廚(圖右為當年的高校長)

家校合作 支援學生身心發展

第二屆家教會主席劉安琳女士在四年級時插班入讀本校,並在母校的三年學習生活中收穫了快樂與成長。如今,她不僅讓自己的兒子也就讀於聖三一堂小學,希望他感受到這裏濃厚的人情味和友善的學習環境之外,劉女士還積極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為母校貢獻力量。 她選擇聖三一堂小學的原因之一,是學校在教學方法上的多元化發展。近年來,學校增設了更多專題研習和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更全面地發展。她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進一步提升學校的教學質素,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聖三一堂小學也重視家校合作,積極促進家長與學校之間的聯繫。劉女士提到第一次在校長室跟吳校長見面時,吳校長便希望協助新來港的家長適應香港生活,並強調學生與家長同樣需要融入社區。因此,她在家教會中策劃了多項活動,期望新生家長能積極參與,透過互動與交流,幫助他們更了解聖三一堂小學及本地文化。

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一次早餐會,大家透過分享食物及傾談,討論了國內與本地的口味不同、學習經驗、育兒生活及文化差異。這次活動讓大家共同度過了一個愉快的早晨,增進了彼此的理解與連結。

此外,學校定期舉辦的各類活動,如親子旅遊和「心晴行動」等,吸引了眾多家長的參與,不僅增強了家庭之間聯繫,也增進了學生與家長間的互動。這樣的合作模式讓學生在學校和家庭之間建立了一個支持網絡,為他們的成長提供了更全面的保障。

聖三一堂小學——聖三一堂小學的傳承與創新 營造溫馨的學習氛圍
老師、家長及學生組成難得可貴的「三代同堂」你能猜出誰是老師嗎?

展望未來

聖三一堂小學將繼續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為每位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校友們的回憶不僅展示了學校的教學特色,也體現了教師們對學生的關懷與重視。學校會繼續探索創新教學方法,培養未來棟樑。期待能夠吸引更多的學生,為他們提供一個充滿啟發的學習環境。劉女士和其他校友的支持,亦為學校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李晉軒、李凱婷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