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不少研究顯示,大自然是培育孩子的天然教室,對孩子的學習和身心發展有著正面的影響。福德學校素有「城市中的綠洲校園」美譽,該校善用天然地理優勢,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和充滿不同潛能,學校給予機會和空間讓孩子發揮,以助他們創造無限的可能。
多元演藝課程讓學生閃耀
每一位踏進福德學校的訪客,均被其綠蔭盎然的廣濶校園所吸引。這所屹立於獅子山下七十一年的黃大仙區小學,見證區內的轉變。學生每天在接近大自然的環境中學習,有助激發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並培養身心靈健康。該校早於2008年開始發展演藝教育。學校深信,學生有不同潛能,人人皆是主角。透過演藝教育,讓學生在學術以外,發掘個人潛能。因著孩子有不同個性及學習模式,演藝教育鼓勵學生以不同方式表達自己,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展想像力和創造力,並提升自信心。該校衞智立校長認為,孩子的成長猶如人生馬拉松,能夠鼓動孩子有動力學習,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享受與同學一起經歷、合作解難、分享成果,比起「贏在起跑線」更為重要。

該校的演藝教育於低年級提供基礎舞蹈及戲劇訓練,高年級的演藝課則由學生自選修讀,近年的課程包括中國舞、現代舞、K-POP、音樂劇、敲擊樂、小演員訓練班、魔法學堂、KOL訓練班、獅藝、劍球雜耍等。2A班方玥霖同學的媽媽表示,學校的演藝教育讓女兒明白堅持和努力的重要。她說女兒在舞蹈課學習打側手翻,一開始時打不起來,但她一直堅持不斷嘗試,甚至在公園裡,她放棄玩耍的時間,站在旁邊練習,經過不斷努力,她終於學會了側手翻,甚有成就感。方媽媽說:「我要感謝學校的演藝課程,讓我女兒找到自信,讓她發揮自己的長處。學校真的做到『人人都是主角』。」

學校定期於小息舉辦「福德星閃閃」及「快閃舞台」,加上每年一度的「才藝匯演」及「演藝成果展示日」,均給予學生大量平台和空間展示自己的才華及學習成果,並汲取舞台經驗。學生在開放、充滿正向鼓勵和欣賞的氛圍下,培養敢於夢想、勇於創新的精神。


STEAM × 體驗式學習
福德學校重視學生在STEAM教育過程中,能主動地發現問題、搜集資料、以團隊合作方式制定解決方案。學校融入大自然的先天環境優勢,鼓勵學生在其中自由地觀察探索,並發揮創意。學校近年參加多項校外協作,包括賽馬會運算思維教育(CoolThink@JC)、優質教育基金「主題網絡計劃」(Quality Education Fund Thematic Networks),透過優化校本課程及建構專業學習社群,推展人工智能(AI)於STEM教育及社會智能應用(SI)。而透過機械人學習活動,有助促進高小STEAM教育。
學生近年也參與不少大學的STEAM活動,針對本港老齡人口,為腦退化症和肌肉萎縮的長者設計日常生活的小工具。本年度四年級的學生,因應學校於雨季時渠道常被落葉堵塞,大雨時地面出現水浸,故思考運用人工智能機械清除雜物,改善堵塞的情況。這種因生活環境發現需要、透過行動以科技解決問題的科探精神,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未來的教育與技能2030」中所提出下一代須應用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共同推動個人及社會的發展和福祉的,不謀而合。衞校長期望學生能透過研習發現學校、社會及世界的問題,利用設計思維、以人本的精神及方法解決問題,從而改變及改善生活。

大自然教室 發展健康身心靈
學校位處小山丘上,校園內有過百種植物品種,是本港難得一見的校園。學校善用這種特色和優勢,發展「植物探知徑」,將校園劃分為七個不同植物園區,包括古稀植物、珍稀植物、食用植物、藥用植物、香味植物、淨化空氣植物及蕨類植物。學校不同學科結合這個大自然教室,學生透過感知體驗,豐富學習經歷。例如常識科三年級課程介紹不同植物的品種和特性,校園內的喬木和灌木、時令植物已提供最佳的學習素材,不需外尋。每年的種植活動,也讓學生有機會作「小農夫」,親身體驗種植、照顧、收割農作物的過程,了解植物生長及自然界的奧妙,學習珍惜和感恩。
事實上,學生在日常的校園生活,常常能看到在花叢中翩翩起舞的蝴蝶、一同注視慢慢蠕動的小毛蟲、隨處拾起落下的雞蛋花和白蘭花等。學校的生命教育和環境教育,就是如此與校園環境作「有機結合」。外國不少研究顯示,大自然環境有助釋放壓力、發展正向情緒,有助孩子身心靈健康。這對今天香港學生的成長,尤為重要。
==========================
福德學校
地址:九龍東頭邨培民街20號
學校類別:全日制津貼男女小學
辦學團體:天主教香港教區
校監:潘樹照
校長:衞智立
電話:2336 0206
網址:http://www.bfordms.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