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恩書院 教學熱情燃起學生探究之火
多元跨科校本課程體現學以致用

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教育的浪潮席捲香港以至全球,教育界於此著力甚深,務求培育新一代成為具備科學素養及二十一世紀技能的人才。本年度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科學學習領域)嘉許狀得主,救恩書院科學科主任李躐康博士,懷著對教育的熱誠與科學的熱愛,按照學生的特性和需要,融入創意與科技於課程中,推動科學學習。他更從所領導的科學科出發,帶領不同科目合作設計了生活化又富趣味的校本跨學科STEM課程,讓學生於設計與科技、電腦、數學以至家政和英文科,親嚐科研的探究與實作過程,融會貫通各科所學,達到學以致用。

救恩書院 教學熱情燃起學生探究之火<br/>多元跨科校本課程體現學以致用
李博士獲獎,STEM科組教師也感到鼓舞。

李躐康博士除了是個愛以創新思維為學生授業解惑的科學科老師外,也是一個酷愛學術研究的學者,過去曾於學術期刊分享過不少研究成果。然而,他並不如傳統學者般嚴肅,每當提到與學生進行科學研究時便會十分雀躍,鉅細無遺地述說箇中細節和分享自身心得,足見其對教學與科學的投入與熱愛。原來李博士在中學時代也曾是個頑皮學生,愛在課堂大肆發揮科學精神,自行嘗試不同探究。當時的生物科老師不但沒有阻止他,更循循善誘,鼓勵他進行科研,燃點了他對生物科的熱情,也直接啟發了他投身教育,實踐以生命影響生命的使命。

救恩書院 教學熱情燃起學生探究之火<br/>多元跨科校本課程體現學以致用
李博士致力推動創新與科技優化的科學教學 ,藉以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及自主學習能力。

 

用科技 實踐科學探究精神

對不少學生來說,科學理論艱深,且研究過程漫長,他們往往因此難以堅持。初執教鞭時的李博士發現學生學習科學時往往因不得其法而感到沮喪,李博士曾為此懊惱不已,但他細心地代入學生角度,審視學習的難點,累積經驗,然後整理出一套生活化與行動力兼備的「初中科學科校本課程」,透過具創意及科技增潤的科學活動及比賽,讓學生掌握複雜科學概念,並將科學探究與生活連繫,提升學習動機和效能。

 

李博士明白有效的學習亦源於興趣,所以校本課程中首先會讓學生「動手」自建數據收集儀,過程中學習編程及解難,提高學習的成功感。學生亦能利用親手製作的科學儀器配合傳感器,甚或使用平板電腦及手機應用程式,隨時隨地在生活中進行研究,大大提升了學習的興趣。

救恩書院 教學熱情燃起學生探究之火<br/>多元跨科校本課程體現學以致用
以科學為本的「翻轉教學」平台內容豐富,有老師製作的教學短片,亦有學生拍攝的有趣實驗,令同學更投入進行課前預習。

透過以科學為本的「翻轉教學」,令學生在網上預習時經歷「預測→觀察→解釋」,從而有效地吸收科學知識,精進科學過程技能和激發自主學習。李博士指出:「這教學策略先讓學生就一些新奇有趣的科學情境作出預測,然後讓他們進行深入觀測,最後學生要按觀測結果作詳盡解釋。而往往學生觀測的結果可能跟原先的估計有所差異,這便有助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老師亦能在往後課堂幫助學生釐清錯誤的科學概念,提升學習動力。」看到學生對科學學習的態度,由氣餒轉化至積極,從被動變得主動,也為李博士帶來相當的滿足感。

首創遙距實驗室增潤學習

李博士從常見的錯誤科學概念作切入,鼓勵學生多動腦筋和創意,利用小小的科技裝置設計及進行不同的科學探究,並善用環境數據,幫助學生瞭解艱深的科學概念。李博士續說:「我們在學校不同地點設置空氣質素監測站,助學生收集環境數據,例如空氣中的微懸浮粒子(PM2.5)濃度。學生可藉著比對不同時段、位置收集的資料,進行生活化的研究和分析,這既可精進科學過程技能,也助他們培養愛護環境的態度。」

救恩書院 教學熱情燃起學生探究之火<br/>多元跨科校本課程體現學以致用
學生積極進行科學探究,利用自建的數據收集儀和傳感器在校園各處收集環境數據作分析。

 

在疫情下,實體科研實驗停頓下來,但李博士與同工並沒怠慢,在2020年停學初期便在學校建立了全港首個中學「遙距實驗室」,讓學生可在家中進行不同的科學探究,李博士指出:「不少有趣的研究如酸鹼度如何影響植物生長、食物和同伴因素對麥皮蟲生命週期的影響,又或是水中生物在生態球的生活狀況等,都能透過直播及雲端技術,讓學生在網上觀察實驗的過程,並於學校的網上學習平台下載實時環境數據作分析。」學生更可藉著登入已連結伺服器的科學科網頁,在家輪流進行一些可操控的實驗,令學生有如親身經歷完整的科學實驗過程,有助提升科學素養與自主學習能力。這些都反映了李博士與救恩書院,均積極為學生的學習尋求適時、具成效的方法。

救恩書院 教學熱情燃起學生探究之火<br/>多元跨科校本課程體現學以致用
疫情期間,學校以極快速度建立全港首個中學遙距實驗室,讓學生在家中也可進行實驗和探究,達到停課不停學的目標。

科學為本 跨科實踐

救恩書院早在2016-17學年已與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協作設計及推行有關科學的自主學習活動,及後李博士帶領整個STEM教學團隊一同籌備校本的「eLife@KYC」STEM課程,並成為大學支援計畫的先導學校,為本地學校提供專業知識和分享成功的實踐經驗。課程成功之處在於各科合作,讓學生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與不同科目所學的技能,實踐以科學改善生活。例如,中一同學以紅豆製作可翻熱使用的暖包和以油柑葉製作吸濕器,在家政科設計和縫製獨一無二的暖包,在數學科估算抽濕器的效率,在科學科進行科學探究以改善產品效能等。家長也會試用、評價並給予改良建議,務求做出美觀兼實用的產品予社區有需要人士,服務社群。學生從中也明白到,即使是不起眼的植物也極具用處,值得珍惜和善用。中二級則更進一步,與設計與科技科和電腦科合作,讓學生動手製作「點滴栽種器」及「環保噴射船」,從中明白天然資源保育及減少環境污染的重要性。凡此種種,均可見學校在跨科學習上,謹守富趣味、動手做、具創意與正向價值並重的課程設計重心,讓學生逐步進深發展,並從中體現對環境議題、周遭生活的關心,長遠改善人們生活、貢獻社區。

救恩書院 教學熱情燃起學生探究之火<br/>多元跨科校本課程體現學以致用
校本「eLife@KYC」STEM課程將科學探究及工程設計融入價值教育,學生亦會將產品帶到社區,展現關愛精神。
救恩書院 教學熱情燃起學生探究之火<br/>多元跨科校本課程體現學以致用
學生投入參與校本創意科學比賽。
救恩書院 教學熱情燃起學生探究之火<br/>多元跨科校本課程體現學以致用
中二級學生需要設計關乎水資源應用的「點滴栽種器」,並以最低耗水量作為標準,透過編程應用 micro:bit及傳感器探測泥土濕度,藉以控制灌溉水量,實踐跨科學習,融會知識。
救恩書院 教學熱情燃起學生探究之火<br/>多元跨科校本課程體現學以致用
圖中的水道裝置是李博士早年為一名不熱衷學習的學生而製作,目的為鼓勵這個學生參與科學比賽,並為設計進行測試。現在這水道就成為了科學課學生進行探究的場地。

=============

多元化跨科協作計劃 締造英語及科學學習氛圍

校本STEM課程除了讓學生為產品自製中英對照的使用者說明書,同學也會為自己的產品製作英文宣傳短片,這正正考驗學生的設計與解說能力,同時也需要良好英語寫作與演說技巧協助。負責學務的蔡燦青副校長指出:「STEM教育的目標是解決生活上遇到的難題,課程統籌開始時我們便思考如何將英文元素融入當中。」英文科主任鄭詩璐老師補充:「學習語言就是為了表達自己,學生正可透過掌握一些修辭技巧與用字來製作產品說明書和進行演說。」學校教學團隊會首先在學期初的共同備課中提出各科的學習重點,然後再安排相關課題在不同學科的教學次序,「如英語跟科學科協作,我們便先在英文課教授相關的寫作技巧和特點,並提供一些詞彙作參考,然後在科學課便可運用學到的寫作技巧進行解釋,讓學生明白英文在生活上的實際用途,而並非只在英文課堂上才需要的工具。」

救恩書院 教學熱情燃起學生探究之火<br/>多元跨科校本課程體現學以致用
不同科組教師一起備課,設計跨學科課程。

 

課程領導計劃 創意與實用兼備

救恩書院致力營造有趣的英語學習環境,讓同學有更多機會和信心運用英語,提升英語水平。學校為針對學生學習英文的需要,設計高中英文科的必修與選修課程內容,使富創意與趣味的選修內容,如詩歌、短篇故事等的創作手法和特點,得以結合實用寫作,一方面提高學習趣味,另一方面也可藉著不同體裁和內容灌輸正向價值觀。鄭主任續說:「我們會提供一些天馬行空的主題,如『與知名人士過一天』,讓學生發揮創意想像自己與知名人士交流及一起面對挑戰,並會按主題播放一些歌曲,讓學生從中瞭解不同創作手法,留意歌詞運用,從而掌握詞彙再進行屬於學生自己的創作。」學生更可按個人能力與強項來選擇不同的匯報方式,如寫作、拍攝短片、改編歌曲等,教學團隊在過程中看到學生比從前更投入積極,而且為了精益求精更不斷優化內容,反映學生對自己的要求也不斷提升,是學生成長中重要的經驗,也是老師們堅持下去的最佳動力。

救恩書院 教學熱情燃起學生探究之火<br/>多元跨科校本課程體現學以致用
救恩書院周家駒校長(右二)十分重視學生的科學學習,所以一直大力支持李博士(左二)進行課程上的改革,而蔡副校長(左一)就積極穿針引線,統籌不同學科的跨科協作。英文科主任鄭老師(右一)則配合校內以英語授課的科目進行課程規劃,推動英語學習氣氛。

 

=============

學校資料

救恩書院
地址:
大埔富善邨
學校類別:津貼男女校
辦學團體:基督教香港崇真會
校監:黃文事
校長:周家駒
電話:2660 8308
電郵:mail@kyc.edu.hk
網址:www.kyc.edu.hk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