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聖公會於12月14至15日首度舉辦「聖公會教育展」,一連兩日活動於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展覽共有143間學校參與,場內人流不斷。香港聖公會屬校及機構積極向入場人士介紹學校特色、教育理念,展現香港聖公會辦學團體多年的教學成果。採訪:李寶如

香港聖公會辦學歷史逾170年,至今開辦超過140間中小學及幼稚園,致力為學子提供優質全人教育。香港聖公會教省主教長陳謳明大主教在開幕致辭時表示,是次香港聖公會教育展活動具備三重意義:一、回顧過去,感恩並學習;二、面對現今教育界的機遇,作出反思;三、展望將來,繼續促進香港教育發展。他形容:「聖公會學校是一個教育搖籃,孕育出無數有智慧、有人格、有承擔、有靈魂等優秀人才。希望透過教育展,讓整個社會關注香港教育的專業發展。」陳謳明大主教表示,香港聖公會旗下的辦學團體多年來與官、商、民緊密合作,期望未來繼續齊心協力,共同培育優秀新一代。

緊密連繫各界 全面支援學生成長
開幕典禮邀請署理政務司司長卓永興、教育局局長蔡若蓮作主禮嘉賓。署理政務司司長卓永興在台上致辭時表示:「很高興獲邀出席開幕禮,和大家一同見證香港聖公會作育英才的成果。」聖公會在香港歷史悠久,除了是一個宗教團體,也是社會服務機構和主要辦學團體。聖公會秉承「個別關懷,全面照顧」的服務格言,並以「三頭馬車」理念,透過教堂、學校和社會服務機構三方面,培育學生健康成長,同時為不同年齡層的社會人士,提供以人為本的服務。
署理政務司司長卓永興表示,感激聖公會為香港、為國家培育德才兼備、有視野及抱負的年輕人才。香港特區政府高度重視教育,積極培育年輕一代發揮所長,實現自我。在「一國兩制」下,發揮香港教育國際化和多元化的獨特優勢,促進香港成為國際高端人才聚集高地,為國家、香港的高質量發展建立人才庫。
隨後,署理政務司司長卓永興、何金暉處長、教育局局長蔡若蓮、陳謳明大主教、郭志丕主教、謝子和主教、鄭慕智博士一同舉行剪綵儀式。並由聖公會聖基道幼兒園(葵涌)龍獅隊學生進行舞龍表演,作為典禮的尾聲。香港聖公會教育服務部主席鄭慕智博士致謝辭時表示:「感謝香港聖公會所有同工付出的精力和時間,讓教育展成功舉辦,向外界展示聖公會的使命和理念。」

場內攤位各有特色 分享學校資訊
開幕典禮結束後,龍獅隊學生帶領一眾嘉賓到場內參觀攤位,與參展學校代表及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不同學校特色。展覽共有143間學校參與,包括49間幼稚園及幼兒園、59間小學、34間中學及一間特殊學校。除了眾多香港聖公會的屬校,還有香港聖公會的教省辦事處、檔案館、《教聲》、各社會服務單位、明華神學院、宗教教育中心和香港大學聖約翰學院參展,讓社會大眾全面認識香港聖公會整個教育體系。
展覽吸引不少家長及學生入場,家長可直接與學校對談,了解聖公會辦學團體的學校資訊、辦學理念等。展場內,參展的幼稚園展現了學生在體育、藝術方面的優秀作品。
另外也有小學擺放學生製作的機械人作品,展示學校STEAM教育成果。參展學校均設有大型展板及單張,為入場的公眾人士提供教學資訊。此外,教育展的活動豐富多元,同步設有多場教育專題演講,以及精彩的學生演出。

==========================
聖公會校園記者培訓計劃頒獎禮
香港聖公會教育服務部與明報合辦「聖公會校園記者培訓計劃」(計劃),計劃共有86間中小學的170多名校園記者參加。日前,「聖公會教育展」舉行校園記者培訓計劃畢業禮,為小學組及中學組學生頒發參與獎狀。
計劃目標是訓練學生的溝通能力和訪問技巧,讓他們透過真實採訪,了解更多聖公會屬校的辦學特色,同時培養求真精神及判斷資訊真偽的能力,在資訊泛濫的時代下保持獨立思考。計劃邀請專業講師、資深傳媒人舉行一系列工作坊,向學生傳授採訪與撰稿心得,培養具備潛質的校園記者,增強他們對傳媒行業的認識,並激發他們對發掘校園中的人、事、物的興趣。
學生實踐所學 教育展內大顯身手
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作技巧,計劃一共舉辦3場校園記者網上培訓班課程,讓學生學習基礎採訪、提問、攝影及編輯技能,掌握新聞寫作的基本要求。完成校園記者培訓班後,學生需要實踐所學,在校內採訪校長、老師、職員、工友或學生等,並撰寫一篇介紹校園生活的報道。
學生在「聖公會教育展」中盡展學習成果,部分校園記者由專業導師帶領,參觀不同展覽攤位,與老師和學生進行訪談。一眾校園記者均積極把握機會,訪問參展學校的教學特色,獲取實踐訪問經驗。



==========================
校園記者採訪花絮



==========================
校記作品分享
聖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
校園記者:顏靖滔、馮熙忠
聖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坐落於赤柱黃麻角道,是一所歷史悠久的私立小學。
聖小着重全人發展,積極創造不同的機會讓學生發展潛能,在學術、音樂及體藝等方面向來表現卓越。而聖小更是全港唯一提供寄宿課程的小學,六年級學生須住校一年,訓練自律、獨立和待人接物的技巧。
楊靈曦老師擔任舍監一職已超過十年,最享受與寄宿生相處的時光,見證他們從起初不適應宿舍生活,哭嚷着要回家,到適應下來,至最後依依不捨,帶給他莫大的成功感。他坦言,超過一百名寄宿生,來自超過一百個家庭,有超過一百種生活方式,要將他們的生活習慣歸一,確實需時,極具挑戰。
楊舍監又表示,聖小的寄宿課程隨着時代變遷,除了滿足食宿需要,更切合學生的多元發展。其中,生活技能訓練包括鋪床疊被、縫紉、烹飪、刷鞋、紮營等,旨在培養學生獨立自理。學校更會聘請專業教練團隊,透過各種歷奇訓練,讓學生學習團隊合作、互信互助、勇於接受挑戰及提升解難能力等。
此外,寄宿課程亦重視文化薰陶,會趁不同節慶舉辦中秋晚會、寫春聯、做湯圓、聖誕報佳音等活動,也會帶領寄宿生外出觀賞音樂會、話劇、參觀展覽等,藉此擴闊視野,培養審美能力,以及激發對藝術領域的興趣。(節錄)
==========================
聖馬可中學
校園記者:黃本謙、蘇澄雪
傳承飛獅精神 鼓勵學生多元發展
聖馬可中學自1949年創校以來,一直致力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資優學習環境,並培養學生敏事正道(straightway)的精神。現任校長陳思茵女士表示,希望學生能如校訓一樣,「正確的事應馬上毫不猶豫去做」,並明白他們所做的不僅是為了自己,亦是為了身邊的人,甚至能夠對社會作出貢獻,造福他人。
承傳.創新
馬可人一直引以為傲的莫過於其薪火相傳的精神,這種精神充分地體現在各個學校活動上。每年,聖馬可中學都會在位於中環的聖約翰座堂舉行崇拜,紀念聖馬可日,以令學生銘記學校的重要日子。同時,聖馬可中學亦會舉辦Homecoming Day,讓已畢業的「獅兄」、「獅姐」可以回到母校與現時學生交流,代代的馬可人形成連繫,成為一種精神。這種薪火相傳的印證,亦刻於禮堂門旁的木板上,一列列的名字,只須抬手觸摸,便能感受到時間的分量。去年七月,聖馬可中學舉行七十五周年校慶大型音樂會,全校響應參與音樂會的籌備工作,無數舊生自發組成合唱團、管弦樂團,登台演出。籌辦這些活動讓不同年齡、不同年代的馬可人能夠走在一起,共同享受音樂,為回憶的相冊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更讓剛剛加入聖馬可這個大家庭的「獅弟」、「獅妹」感受到這份熱誠。(節錄)
瀏覽更多校園記者文章:請按此
==========================
主辦機構:
支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