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喜歡欣賞名畫嗎?網上曾舉辦「世界名畫創意命名大賽」,非常有趣。例如一幅名為《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口的拿破崙》的名畫中,騎在一匹直立的烈馬上、手指指向前方的拿破崙,原本神聖威武不可侵犯,但被重新命名為《我去個廁所先》後,拿破崙立刻變得親切貼地很多呢!舉凡《吶喊》、《馬拉之死》、《雷諾瓦自畫像》等無一「倖免」,紛紛變作《12點deadline》、《新月結單》、《阿媽拖地》 ⋯⋯不知大家看完之後有何看法?
或許有人覺得無聊、褻瀆,但我則頗欣賞當中的創意,並且覺得很有意義。因為這個比賽,很能喚起大家對名畫的注意。其實,參賽者要重新為名畫命名,必須要透達名畫的精髓,就以冠軍《漏單》(原名《苦艾酒》)為例,很能夠捕捉到畫中人那種既無奈又坐立不安的神態,以「漏單」形容真的貼切不過。又以觀眾的角度來說,相信在我們當中,不是每人都有興致雅趣欣賞名畫,但這個比賽,正給予我們重新去窺探,甚至研究名畫的機會,所以這個比賽,實有其意義在。由這樣再細想,也給了我一點啟發。
如何可以讓那些被視為枯燥乏味、不值一提的古代名作,重新喚起學子的注意呢?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搞搞新意思,注入創意。例如,以前會考文章有一首古詩是杜甫名作《兵軍行》,主要講述戰爭徵調大批百姓上戰場,令百姓苦不堪言。文章洋洋數百字,加上又是文言文,縱是意義深刻,學子也只覺冗長難讀,苦不堪言。於是有人發揮創意,為詩聖的千古美文注入新意思,一變,就變成考生上試場的情景,譬如「車轔轔,眼超超,文房四寶各在腰。姨媽姑姐走相送,怨聲滿載ICQ(當時流行的社交平台)。」我相信這群考生在創作新詞之先,必先了解原文意思、字詞讀音,字斟句酌間,不經不覺將這篇課文背誦了。因此,我們也可試試叫孩子為古詩配新樂曲,或鼓勵朋輩互相提問,透過一問一答之間,鞏固了彼此的知識,或來個古代渣男選舉,讓孩子從數篇作品中,選出古代渣男之最⋯⋯其實,古詩詞千百年來沒有變,要變的是背誦或理解的方法。
執筆之際,編者正在霸王茶姬中品嚐一杯烏龍茶。茶,於現代年輕人眼中,是苦澀、陳舊的物品,但聰明人就為這樣的古舊文物注入新元素,再改個別開生面名字,便搖身一變,變成了令年輕人魚貫排隊的潮流名物。同樣,作為家長教師,想讓子女學生接受這些醇香如酒、馥郁如茶的古文詩詞?換換新瓶子,會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樂凱欣校長
仁濟醫院何式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