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教與學的化學——訪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劉勤龍老師

往年陸運會,其中一位筆者有份擔任三級跳項目的學生助手,因此認識到負責這項比賽的劉老師。活動過後,他慷慨地送了數瓶可樂予同學解渴,那時筆者便頓生疑問:儘管同樣在化學實驗室上課,卻從未得對方任教,為何劉老師對自己這麼好?

「因為那時你是中三級插班生,而去年運動會在九月學期初舉行,很早,我怕你第一年過來,認識的朋友不多,坐在運動場上很悶。碰巧我又要找助手,我就找你和其他同學搭檔。」在校園實驗室裏,劉老師如此回應着兩位化學科學生的種種疑問,由可樂到化學,以至師生與校園。

 化學的道路 

劉老師於林護任教了二十一年,問起劉老師為何會選擇教授化學,他便從求學時期說起。「以前我修讀舊制高中課程時,是選純理科的。那時覺得生物科有很多東西需要背記,物理科有很多數式要計算,而化學剛好在兩者中間——有些東西要背,有些東西要計算。」劉老師少時對化學科感興趣,因而花了很多時間學習,而過程中成績亦佳,推動着他去繼續深入鑽研學科。升讀大學時,劉老師選擇化學為主修,而畢業以後便選擇從事化學教育工作。 

任教高中化學科多年,劉老師仍覺得該學科世界非常奇妙,「因為(在化學科)你不是看到一些實際的東西。比較而言,生物學會談及人體,是我們看見的;物理的一些力學,你可能透過一些日常經驗感受過。但是化學裡的很多東西都很抽象,例如我們說的『原子』,平常你見不到的,但卻圍繞着我們。」而這個抽象世界裡的知識又不斷地推陳出新,「像理解一門學問的歷史,觀察整個進步、演變的過程,其實也挺有趣的」。

林護人的培育

由化學知識說到化學科學生,劉老師期望同學除了追求卓越成績以外,亦能夠培育出謙卑之心——認識自己的長處短處、願意接受批評,並且尊重他人。「每個入讀林護的同學都是很厲害的,所以遇到困難時,未必一下子接受人家的意見及指導。」劉老師認為同學若只看着自己優越的方面,便會變得故步自封,難以改善或進步。他舉例說自己教導化學科學生時,經常提醒同學要記住自己錯了什麼,不要讓自己再錯,此道理無論於讀書抑或做人皆通用。「讀書的話,如果計錯了一條算式,下次就不要再犯。即使同學將來讀大學、出社會工作,假如自己曾經犯錯,便要提醒自己切忌重蹈覆轍。」 

謙卑心態以外,劉老師也希望學生具備「林護人」的另一特質:妥善管理時間。他提到每個香港人都有很多事情、工作要做,彷彿一天二十四小時是不夠用的。像學生既需要上學,課後也要參加活動,課餘時間亦有自己的娛樂。然而,劉老師認為大家都有同樣的時間、有那麼多事情要做,能否兼顧得宜,就在乎怎樣運用好時間。於此,身兼行政副校長與高中化學科老師兩職的劉老師便分享其心得:「譬如我有一個行事曆,寫了幾個月內我要做的事與它們的完成期限。我每天早上回校就會看一看,讓自己清楚要做什麼;下班前又會看一看,以清楚另一天我又需要做什麼。」

管理之餘,劉老師亦強調生活與工作時間的「平衡」。他認為同學不可以只顧着讀書而不做其他事,反而要適當地找回足夠的時間讓自己放鬆、休息,或是做自己喜歡的事,例如聽音樂、做運動、看電影等等,這樣才能持之以恆地做每一件事。「如果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只是讀書的話,或者可以做到一個月、兩個月?但是你不可以長時間都這樣做。」恰如劉老師分享自己公餘時會去運動健身,「就算你多忙也好,也要找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推動自己前進」。 

校園的變與不變 

說到學生如何分配時間,劉老師藉此談及林護學生於多年以來的變化。「以前的同學可能會很著重學業成績,會花很多時間讀書;現在的同學除了讀書,亦有很多課堂以外的學習機會。學校有很多的資源給同學,獎學金、贊助他們出去交流、到外國讀書生活,令到他們的眼光闊了很多。」學習機會之外,劉老師亦有感同學的語言表達能力強了很多,「於公開場合發言的同學都表現良好,這都是受益於近年學習模式的轉變,更為著重學生與人的交流和合作,以及表達技巧。」 

變化的除了學生,還有校園。劉老師提到校舍的硬件軟件變化頗大,像近年推行的各種校園優化計劃:興建校史館和STEAM Room,於禮堂更換了新的LED屏幕以及音響設備等等。至於教師,有的老師榮休,有的轉往其他學校任教,有的移居海外生活。變化已成,但劉老師強調校園裡不變的是校園、師生的好,像他提到同事、老師們都默默耕耘,努力地評改學生作業、關心學生;而學生亦不斷進步。

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教與學的化學——訪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劉勤龍老師
學生繪成贈予劉老師的人像素描畫

文:黃玟駱、盧懿綝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