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來愈多家長希望子女在年幼階段到海外升學,但基於各種原因,子女未必能即時赴笈海外。因此,選擇香港的國際學校成為不少家長的過渡方案。有升學專家指出,隨著疫情後的逐步復常,香港國際學校的報讀人數回升,他提醒家長,除了學術成績,子女在課外活動方面的表現亦是取錄的重要考量因素。此外,有升學顧問建議,家長應根據子女的特長和興趣來選擇合適的國際課程。
及早入讀以便更早適應
現任國際學校校董會成員、並曾就讀牛津大學及劍橋大學的何紹民指出,香港的國際學校主要提供三類國際課程,包括IB、A-Level 及 AP。他指出,部分國際學校已實行「一條龍」教育模式,從幼稚園到小學及中學一貫制,有助學生提早適應課程。出身傳統名校的他,回憶起當年中五時前往英國寄宿學校,相較來自香港國際學校的學生,雖然雙方在學術水平及英文讀寫能力上相若,但對方在英語聽講能力,特別是對地道方言的理解上更具優勢。他認為,升中一或升中四是轉讀國際學校的黃金時機,學生有充裕時間準備及應對各類考試。

在各類國際課程中,IB 和 A-Level 是最受歡迎的兩種選擇。ARCH Education 合伙創辦人馬賢慧解釋,IB 課程由三大核心和六大範疇組成,包括語言與文學、外語、個人與社會學、科學、數學及藝術。學生必須從每個範疇中選修至少一科,IB 課程強調廣泛的學術基礎。相對而言,A-Level 課程則無必修科目要求,學生只需選擇至少三門科目,並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這讓學生能在考試中發揮所長,並避免學習較弱或不感興趣的科目。

IB強調英語能力及時間管理
在評分方式上,A-Level 更傾向於「一試定生死」,對學生的考試能力要求較高。相比之下,IB 的除了考試成績,學生的日常作業、論文等也會納入評分範圍。因此,IB 課程強調時間管理及英文能力,學生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在平時作業和專題報告上。
針對香港國際學校的入學策略,何紹民將與香港大學客席教授何永釗於10月5日的講座中,分享取錄致勝攻略,並指導如何準備個人檔案。馬賢慧亦將於講座中提供針對性備考策略,助學生提升考試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