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KS專訊】小學常識科將於2025/26學年起逐級分拆為科學科及人文科。今個學年,部分學校經已率先試行將科學科及人文科獨立成科,本文邀請到聖公會聖十架小學的陳頌康校長及楊裕新主任,分享試行心得。
該校不但於今年試行將科學科及人文科獨立成科,更早於兩年前已將常識科中與科學相關的教學內容結合電腦科,開設校本科目「科學與科技科」;並在STEAM方面,於優質教育基金「學校整體課程規劃與STEAM教育」網絡計劃作為統籌學校,帶領多間學校不斷推動STEAM 教育的創新發展。就讓我們聽聽兩位教育先行者分享箇中經驗,一起探索小學科學科新課程。
下學年起於小一及小四推行
行政長官在《2023年施政報告》宣佈,由2025/26學年起,分階段把小學常識科取消,並開設科學科和人文科,以加強STEAM教育及國情教育,教育局亦分別公佈兩科課程框架。首年會於小一及小四推行,其後逐年推展至其他級別。
新課程提倡多元化教學 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談到小學科學科新課程框架,與現時常識科的科學知識部分,在教學上有甚麼不同?聖十架小學楊裕新主任表示:「新課程下的科學科更強調『科學探究』和『工程設計與創新』,它的課程設計就是要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實驗、觀察及分析,以培養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能力。與以往常識科比較的話,舊課程較為分散,新課程變得更有系統及更深入。」

楊主任續指,「此外,課程提倡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不再局限於紙本授課,例如:『動手做科學實驗』就讓學生得以在實踐中體驗科學原理;『小組合作』就是要培養學生們的溝通及協作能力;『戶外考察』的作用是將學習場景延伸至自然環境,激發學生們對學習的興趣。有了這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學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科學概念,從而將所學應用於生活情境,提升學習動機與興趣。」

促進專科專教 提升教學成效
而教師人手安排,相信是推行小學科學科要面對的一大難題。對於負責科學科的楊裕新主任來說,他認為科學科獨立成科,將會帶來教師分流的優勢。「香港大部分學校現時仍未能實行常識科專科專教,大多數教師皆兼任常識科教學。對於缺乏科學或數理背景的教師,在教授機械或電路等科學概念時,往往感到困難,這無疑影響了教學成效。」
「但新課程實行後,學校將會更有效地安排具備科學專業背景的教師任教,例如已修讀相關培訓課程的教師。專任科學科教師將有更多時間進行教學準備、組織校本教師培訓,並促進教學交流。我相信一個穩定的科學科教師團隊是成功推行科學課程的關鍵。」

螺旋式學習模式 有系統建構科學知識
小學科學科課程框架指出,15個主題中的39個課程會以螺旋式分佈在六個年級。螺旋式的課程安排的特點就是課題會在不同年級中重複出現,楊裕新主任舉例指,「例如以往『光的知識』只分別於二年級及五年級教授,這種安排容易使學生對既有知識模糊,亦影響了學習的連貫性,而新安排會將課程分散於各個年級,讓學生能從低年級開始,逐步建構成完整及有系統的科學知識。」
在新課程框架下,「以第四範疇『科學、科技、工程與社會』為例,此範疇強調跨學科整合,我們在設計課程時就可嘗試結合其他範疇的知識,創作出更具體的工程設計或STEAM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各個知識的脈絡,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以培養更優秀的獨立思考及解難的能力,這亦是STEAM教育的核心目標。」
推出教學資源套 分享STEAM教學實例
從常識科過渡至科學科,並不是一件輕易的事,聖十架小學又是如何面對的呢?楊裕新主任稱:「我們積累了多年STEAM教育的經驗,並已建立了超過30個STEAM活動主題資源庫,其中超過八成是以科學與科技為主的學習內容。這些活動內容所強調的設計循環、動手實作、公平測試等元素,正正與新科學科課程所倡導的學習目標完全一致。」
今年,聖十架小學推出了一套小學科學科課程適用的STEAM教學資源套,當中涵蓋了八個適用於科學科課程的課題,內容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能為學生提供動手動腦的實作機會,培養他們在科學探究和解決問題方面的能力。

「我們目前已將現有的STEAM教育資源與科學科新課程進行改良及修訂,只需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和新課程的學習內容,適當地調整教學活動和工作紙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並將學習過程與PDAR科學探究步驟和PDIR工程設計步驟相結合,那麼從常識科過渡至科學科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
小知識:甚麼是PDAR及PDIR?
PDAR即Plan「提問和規劃」、Do「實施和記錄」、Analyse「整理和分析」和Review「表達和反思」四個步驟,透過PDAR這個科學方法,讓學生有系統地探究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自然現象或事物。
PDIR即Plan「界定問題和規劃」、Do「建立模型和測試」、Improve「改良設計」和Review「表達和反思」四個步驟,透過PDIR,就可有效地引導學生設計模型或產品。
新課程建構的經驗分享
除了課程內容上的過渡,學校資源及評分考試上的安排,亦同樣需要過渡,當中所面對的困難,聖公會聖十架小學的陳頌康校長分享道:「可以分兩方面來說明,硬件上,由於新課程的內容強調活動教學,所以『動手做』的課程將遍佈每一班,以我校為例,原有的器材已不敷應用,需要額外添置;另一方面部分小學校舍屬舊式設計,未有足夠空間成立新的科學室,需要將固有的課室改建為科學室,這些都是我們所需要面對的。」
「軟件上,『動手做』教學全面化,老師不能再單靠講解內容,然後PowerPoint展示那樣就完成教學,而是在備課時已經要自己動手做來熟悉課程內容,這種『動手動腦』的備課,就會耗用更多的時間資源。此外,常識科的考試評分上,過往我們會以學生在實驗課堂上的表現來評分,當時只佔整體分數的20%,名為『進展性評估』。這個學年為了銜接明年的新課程,二至四年級『進展性評估』的佔分將會由20%變成50%。換言之,學生透過平日的上堂表現,就可以獲得50%的分數,其餘50%才是傳統的試卷考試,而一年級的『進展性評估』更加是100%。這對於不善於紙筆考試,卻善於實作的學生來說,是一個有效的評分系統。」
學界齊來面對新挑戰
下個學年就是科學科正式啟動之時,準備工作自然要做足,但放眼未來,還有遙遙長路,只着眼當下,路途未必能夠走得順暢,陳頌康校長表示:「對於未來的展望,我們要將目光放遠一點,例如我們可以讓老師們多參與一些內地或外國對科學科的處理手法,一來可提升老師對科學的視野與興趣,二來可將學習到的新知識引入,加以應用,最終對香港的科學人才培育會帶來莫大的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