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公會基孝中學:塑造未來,從教育開始

聖公會基孝中學,一場特別的對話正在展開,它不僅是關於教育的討論,更是一次跨代的思想碰撞。相對較年輕的兩位老師,王德偉老師和方焯銘老師,帶著他們對現代教育的新鮮見解和熱情,以及兩位經驗豐富的副校長,梁柏鍵副校長和彭英偉副校長,可謂是「年輕的老小子與經驗豐富的年輕人」。

在本次採訪中,我們採訪不同的對象以介紹我們的校園。我們很榮幸能邀請到梁柏鍵副校長、彭英偉副校長、王德偉老師和方焯銘老師接受訪問。

教育無疑是塑造未來的基石,而教師則是這一偉大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領導者。

方焯銘老師主要任教高中的ICT,傳授學生電腦知識,例如網絡安全、數據庫及編程等。他憑著誨人不倦和鞠躬盡瘁的教學精神,以及那幽默風趣的教學方式,深受學生的愛戴。

作為一個IT老師,他認為資訊科技的影響無處不在,學生們在各種學科中都會頻繁使用這些技術。無論是在文科還是理科,學生們都需要運用資訊科技來解決問題。舉例來說,文科學生在尋找資料時需要懂得如何辨別信息的真偽,這無疑是資訊科技的實際應用。此外,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學生們也能夠利用這些技術來輔助學習,比如在線求知和完成作業。

在方老師的教學生涯中,他還擔任資優教育組的統籌老師,專門發掘學術表現優秀的學生。不僅評估學生的學術成績,還觀察他們的領導才能和體藝才能,為他們提供專業的進階課程。透過這些努力,希望每位學生都能在各自的領域中發揮才能。

作為教師,方老師感受到教育環境的變化,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融洽。在課堂中,學生不僅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還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我們經常組織課外活動,比如校園電視台和電子學會等,這些活動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於實踐中。方老師也曾在班上開設過編程工作坊。令他驚訝的經歷是,曾經在他課堂上學習的學生,如今已成為一名教師,能夠回到母校教授新一代的學生。這樣的經歷讓他認識到教育不僅在於知識的傳遞,更在於經驗的共享。

在最後方老師認為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於建構與學生之間的信任。在教授ICT時,如果僅依賴於課本知識,學生很難真正理解。因此,他總是嘗試用自身的學習經驗來引導學生,讓他們了解面對挑戰並不孤單。在實際操作中,他著重於讓學生動手練習,而非單純聽講。參加比賽、深入的參觀學習,亦能夠激發他們的熱情,並幫助他們設立明確的學習目標。   

王德偉老師的教學風格,不是簡單的灌輸,而是激發思考。在課堂上,他總是鼓勵學生們用已學的知識去推敲答案,去推論問題,去探索歷史的奥秘。他相信,歷史不僅僅是書本上的文字,更是活生生的故事,是前人智慧的結晶。他希望學生們能夠通過學習歷史,對國家的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增強國民身份的認同感,提高對史詩和古文字政策的分析能力。

在他的課堂上,歷史人物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高層人物,而是可以代入、扮演的角色。他讓學生們想像,如果擁有那樣的權力,他們會做些甚麼。這樣的教學,讓歷史變得生動,讓學生們可在思考中成長。

他也面臨著挑戰,那就是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内,將複雜的歷史事件和分析性的内容傳授結學生。他知道,死記硬背不是學習歷史的最佳方式,他更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他希望學生們能夠將一大堆信息整理、分析,發現事件背後更深層次的影響。

在校園生活中,王老師不僅是教授知識的老師,也是學生們的朋友。有一次活動,他把全班分了幾組,每組要做一個專題研習,題目就由同學自己決定,做完之後每一組都要匯報。那時候他會跟同學們一起留到很晚,雖然回家時都十點多,但他覺得很愉快,因為可以與自己班的學生一起相處,亦看到他們盡力去完成、努力去記稿、綵排,這些都是他感到快樂的地方。他記得與學生們一起度過的每個瞬間,無論是在課堂上的討論,還是在課外活動中的合作。他珍惜那些與學生們一起努力、一起成長的日子。那些日子,雖然辛苦,卻洋溢著快樂和成就感。

在梁柏鍵副校長的角度來看,在當今教育環境中,科技的應用已經成為提升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平板電腦等數位設備讓學生能夠更方便地接觸世界各地的資訊,並通過App整合學習資源,這不僅提升了他們的知識吸收能力,也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教師在此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者。

首先,他認為教師的任務是有效地將知識傳遞給學生。這要求教師不僅需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能力將這些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繫起來。當學生發現學習內容與自身生活有關時,學習的動機自然會增強。因此,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能更有效地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探討古代中國歷史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事件如何影響今天的社會。

而且,他認為教師的熱情對於學生的學習至關重要。教師需要在課堂上展現對學科的熱愛,只有當教師自己熱愛所教的內容時,才能感染學生,讓他們也愛上學習。如果教師僅把教學視為一項工作,那麼學生也很難保持對學科的興趣。因此,教師應該不斷追求自己的專業成長,提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這樣在教學中自然會流露出對學習的熱情。

除了教學,與學生建立信任關係也是教師的重要任務。學生應該感受到教師不僅是知識的提供者,還是他們生活中的支持者和引導者。當學生面臨困難或疑惑時,他們會主動尋求教師的幫助。教師應該在課外主動關心學生,了解他們的需求,這不只限於學業,還包括情感支持和心理輔導。通過這樣的關係,教師不僅在課堂上工作,還能讓學生在個人發展上獲得更多的指導。

在最後,梁副校認為好的老師是能夠成就他人的人。教育的核心在於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發掘潛能。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理解學生的需求,並努力創造一個包容和支持的學習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學生會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這將大提升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和參與感。

 而彭英偉副校長認為,探討教育理念及其在實踐中的體現非常重要。他個人的教育理念集中在兩個層面:普世價值和個體獨特性。他認為教育應當公平,每個學生都應該有相同的接受教育的機會。此外,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教育不應拘泥於一套固定的模式,而應借鑒不同的文化和角度,促使孩子們在多樣性中成長。

聖公會基孝中學作為一所基督教學校,彭副校認為我們的教育哲學深植根於基督教的教義中。基督教信仰教導我們上帝是愛,教育應當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中進行。這種愛與共融不僅有助於學生的智力發展,更能培養他們的心靈和品德。從基督教的角度看,我們學習以基督的精神來服務他人,重視實施公義與仁愛。

在他看來,學校的氛圍對於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課堂上,大多數學生都表現出對學習的熱情,課堂紀律良好,學生能夠尊重老師,並主動提問。尤其在校外活動中,同學們更是展示了關心和支持彼此的精神。比如擁護學長的活動,幫助低年級的學生,是我在教學過程中觀察到的良好現象。

談及學校的特色課程,我們的學校在地理課程中強調實踐和野外學習,學生們通過實地考察來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此外,學校也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參與不同的教育活動,如參觀大學和參加文化交流活動,讓他們開闊視野,更好地適應未來的挑戰。

他認為家校合作是另一個不可忽視的話題。學校和家長之間的良好溝通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還能夠增強家長對學校工作的理解。通過家長晚會和家庭作業等活動,學校營造出雙向溝通的氛圍,讓家長感受到參與教育過程的重要性。

最後彭副校想強調的是學校的多項傳統活動,它們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也增強了師生之間的情感聯繫。比如每年的歌唱比賽中,學生們的投入和熱情展現了他們的團結及領導精神,作為一個整體的學校文化得以彰顯。此外,師弟妹對中六畢業生的卡片祝福活動,不僅傳遞了溫暖,也讓學生們明白感恩的含義。

在這次訪談,我們不僅深入了解了聖公會基孝中學的教育哲學和教學實踐,還感受到校園生活的豐富多彩和獨特魅力。梁柏鍵副校長和彭英偉副校長,以及王德偉老師和方焯銘老師,他們不僅在學術上引領學生,更在精神和情感上給予學生支持和引導,體現了教育的全面性和深遠影響。

聖公會基孝中學的校園生活特色,在於其對學生個別差異的尊重和對普世價值的強調。學校不僅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課程,還透過多元的課外活動和實踐學習,如地理課程的野外考察,以及參觀大學和文化交流活動,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和適應未來挑戰的能力。另外,學校的傳統活動,如年度歌唱比賽和師弟妹對中六畢業生的卡片祝福活動,不僅增強了師生間的情感聯繫,也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到團結、領導和感恩的重要性。

家校合作同樣是聖公會基孝中學的一大特色。透過家長晚會和家庭作業等活動,學校建立了雙向溝通的橋樑,讓家長參與孩子的教育過程,共同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綜上所述,聖公會基孝中學的校園生活特色在於其對學生全面成長的關注,無論是學術成就、情緒發展或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在這裡,每位學生都能在愛與共融的環境中發掘自己的潛能,成長為具有國際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這樣的教育不僅塑造了學生的現在,也為他們的未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場對話,就像是一場思想的盛宴,年輕的老師們帶來了創新和活力,而經驗豐富的副校長們則提供了智慧和深度。他們的交流不僅跨越了年齡的界限,更是在教育理念和實踐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共同為聖公會基孝中學的未來繪製了一幅豐富多彩的畫卷。

聖公會基孝中學:塑造未來,從教育開始
聖公會基孝中學的外觀淳樸

文:記者鄭芯怡、梁子源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