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
學術體藝多軌並行 強大支援促進學生發展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br/>學術體藝多軌並行 強大支援促進學生發展

【OpenSchool專訊】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下稱浸大王錦輝中小學)於2006年創校,在十數年間迅速成為直資學校的新貴,除了是因為一條龍學制的優勢,更在於教學團隊秉承以學生為本的宗旨,實踐全人教育的理念,讓學生在學術、體藝及個人成長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學生由小學開始已有大量機會涉獵不同的體藝項目及各種第三語言,使學生在成長最為關鍵的十二年間,打好基礎,享受學習;加上中小學教學團隊共同規劃不同學習階段的課程與活動,為學生提供強大堅實的成長支援,促使學生在各方面的成績也愈見突出,難怪每年均吸引數以千計區內外家長為學童報讀。

中華基督教會扶輪中學
貫徹核心價值 推廣中華文化

中華基督教會扶輪中學<br/>貫徹核心價值 推廣中華文化

【OpenSchool專訊】推廣中華文化、加強國民教育是現今教育界的重要課題。中華基督教會扶輪中學(下簡稱扶輪中學)擁有全面的STEAM教學模式和出色的體育成績,近年更積極培養學生的藝術造詣,鼓勵並提供平台讓同學發揮潛能,提升成就感。校方同時於藝術及多個學科範疇中加入中華文化元素,更特設中華文化周等不同活動讓同學深入體會,了解國情之餘,提升身份認同,培養「堅毅承擔、熱愛國家」的成長核心價值。

神召會康樂中學
一所見證主道 講求愛與紀律的學校

神召會康樂中學<br/>一所見證主道 講求愛與紀律的學校

【OpenSchool專訊】位於大埔的神召會康樂中學(下簡稱康中),秉承基督教教育的精神,提供全人教育。校長蔡康年視每名學生如鑽石般珍貴及獨特,希望讓他們知道自己的特點,發揮所長。他以「愛是溫度」為座右銘,關顧學生身心需要,願陪他們走過不同的路。蔡康年校長表示,該校以基督教教育為本,着重聖經加拉太書所說的聖靈所結的果子的特質,即「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和「節制」。學校以愛與紀律為教育的核心,認為每名學生都是獨特及可教的,教師應儘量發掘他們的特點,提供機會讓他們發揮潛能,達到全人發展。

裘錦秋中學(元朗)
善用校內外資源 教導學生研習中華文化

裘錦秋中學(元朗)<br/>善用校內外資源 教導學生研習中華文化

【OpenSchool專訊】裘錦秋中學(元朗)以校訓「自強不息」為辦學方針,竭力協助學生進步,且以卓越人生為奮鬥目標。校方希望學生經過努力學習後,成為文武雙全,具備文學修養、理科思維與體藝才能的年輕人,能立足社會、面向世界。該校於本學年舉辦中華文化周,讓學生從活動裏學習中華文化及學科知識,亦積極推行STEAM教育,甚至跟國際學校合辦英文科活動,藉此提升學生研習英文的興趣。

聖公會蔡功譜中學
以正向推廣中華文化 培育學生有品有德

聖公會蔡功譜中學<br/>以正向推廣中華文化 培育學生有品有德

【OpenSchool專訊】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為讓學生認識自己的民族,傳承自己的文化,發展自己的特色,聖公會蔡功譜中學老師團隊特意設計校本課程,從身邊事物出發,希望學生透過認識中華文化,從而找到人生意義和成功方向,將來能夠立足香港,背靠祖國,放眼世界。

天主教普照中學
引入靜觀課程 盼給學生樂觀・感恩・希望

天主教普照中學<br/>引入靜觀課程 盼給學生樂觀・感恩・希望

【OpenSchool專訊】《禮記・大學》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止於至善」是自強不息不斷追求至善至美的精神,也是油塘天主教普照中學(下稱普照中學)的校訓,學校重視學業成績,也重視品德教育以及學生的心靈健康,尤其在疫情期間,協助學生面對逆境成為重中之重。

博愛醫院歷屆總理聯誼會梁省德中學
品德價值教育結合中華文化元素 推動中華文化學習

博愛醫院歷屆總理聯誼會梁省德中學<br/>品德價值教育結合中華文化元素 推動中華文化學習

【OpenSchool專訊】博愛醫院歷屆總理聯誼會梁省德中學為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將來能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近年致力推行結合中華文化元素的品德價值教育。學校透過包含文化教育及生命教育等導向的多元學習課節,為學生提供多元經歷,從而培養良好品格和文化修養,並裝備各種軟性技巧,有助日後立足社會。

明愛莊月明中學
以數碼人文精神 推動中華文化學習

明愛莊月明中學<br/>以數碼人文精神 推動中華文化學習

【OpenSchool專訊】素來校風淳樸,位於南區一隅的明愛莊月明中學,一直秉承辦學團體的教育宗旨,致力讓學生在六年中學生涯中,培養正確學習態度,從而學懂愛自己並推及他人,以達到成為個人生命領導者的目標。校方深明中華文化重視個人修養,蘊藏溫柔敦厚的氣質,能助學生達到學校的教育目標,因此近年積極推行多元化的活動,鼓勵學生透過不同方式感受中華文化。隨着數碼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學校亦善用各種資源,借助數碼技術推動學習傳統文化,將廿一世紀的先進科技與傳統文化精神融匯結合,體現出學校獨有的數碼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