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賽馬會升小銜接計劃 助孩子愉快銜接升小新階段
【OpenSchool專訊】俗語常說「三歲定八十」,其實在幼稚園升上小學這個學習新階段,正是孩子培養自立能力與學習態度的關鍵時期,甚至影響長遠的個人成就。因此,香港教育大學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下透過「教大賽馬會升小銜接計劃」推出一系列共三套實證為本的資源套,期望協助家長與子女面對環境轉變帶來的焦慮不安,將挑戰化為成長的養分。
【OpenSchool專訊】俗語常說「三歲定八十」,其實在幼稚園升上小學這個學習新階段,正是孩子培養自立能力與學習態度的關鍵時期,甚至影響長遠的個人成就。因此,香港教育大學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下透過「教大賽馬會升小銜接計劃」推出一系列共三套實證為本的資源套,期望協助家長與子女面對環境轉變帶來的焦慮不安,將挑戰化為成長的養分。
【OpenSchool專訊】隨着現今科技和社會急速發展,學生的學習模式逐漸改變,教學焦點不再放在死記硬背上,而是學習如何將知識運用在生活當中並學會解決問題。疫情肆虐期間,學生如何能擴闊國際視野,成為具有創意、領導才能、靈活變通等多元化特質的人才?近年新興、備受推廣的STEAM教育(即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s、數學Mathematics)能啟發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分析及解難能力,旨在令學生「活學活用」,透過以跨學科知識的STEAM教育,讓學生發揮創意、多元發展。
【OpenSchool專訊】近年科技在應用教育方面逐漸普及,不少學校均積極投放資源,以加速科技教育發展,應付未來教學需要。位於將軍澳的博愛醫院陳國威小學,秉持全人發展教學理念,為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該校透過申請優質教育基金(Quality Education Fund)及運用姊妹學校計劃撥款,在公開招標後,夥拍迪嘉創科技有限公司(Decatron Innovation Limited)建立校園創科及多媒體製作中心,引入多種創新科技元素,藉媒體及科技教育啟發創意思維,栽培學生成為21世紀新一代人才。
【OpenSchool專訊】自1954年創校的鴨脷洲街坊學校,坐落於香港南區一隅,依山望海,環境優美,一直是純樸親民的街坊學校。踏入廿一世紀,學校秉承有教無類的精神照顧區內學生,也與時並進,積極為新一代學生需要增設眾多嶄新設施與課程,全面針對現今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需要。當中尤以近年新增的「森林課程」最為吸引家長與學生,學校透過有趣的課程設計,讓孩子以體驗式學習增長書本外的知識,使印象更深刻,並同時提升生活技能與處事態度,為未來發展打好基礎。
【OpenSchool專訊】萬丈高樓從地起,根基的建立至為重要,培育孩子也是同樣道理。孩子在小學階段學會的知識、培養的能力和建立的價值觀,對其成長和日後發展影響深遠。鳯鳳溪第一小學(下稱鳳溪一小)以「四習一核心」為策略,通過「創意與傳統並進」的方法,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基礎教育,促進孩子的全人發展。
【OpenSchool專訊】每個人的個性不同,興趣各異,學習的能力也有所分別,近年尤其受到疫情影響,學生表現難免會有參差,也未必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新會商會學校本着有教無類的精神,無論在學習上和情緒上,都給予學生最大的關顧,務求讓每名學生也有機會發揮才能,縱使大家的起步點並不相同,都可以一同邁向終點。
【OpenSchool專訊】學校是栽培學生的園地,教師的關愛有如泥土中的養分滋養學生,使其茁壯成長。保良局陳南昌夫人小學提倡全人教育,以愛育才,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近年致力提供更多元化、更新穎和有趣的課外活動,讓學生拓闊視野,發掘個人的興趣和潛能。校方同時透過不同的輔助成長措施,讓小一新生儘快適應小學的學習模式和環境,投入多姿多采的校園生活,視學校為第二個家。
【OpenSchool專訊】「多言好動」、「勤學不足」等印在成績表上的負面評語,對某學生來說,未必能作為改善的動力,反而影響了他們的自信及學習動機,更成為童年回憶中的一點疙瘩。樂善堂楊仲明學校以關愛代替懲罰,鼓勵學生要有同理心、做個有品德的人,不要以一張成績表決定人生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