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剛進聖公會李炳中學時,常疑惑校訓「取生命的水喝」的意思。這句話,簡單卻深邃,蘊含着基督教的精神與智慧。與三位受訪者深入訪談後,筆者逐漸明白,這句校訓就是學校多年來培養學生、傳承價值的核心精神。
李楚玲老師:39年的堅守,熱愛與奉獻

李老師是學校的中文科主任,已在李炳中學服務了39年,將近退休。當談及她的教學生涯時,李老師的眼中閃爍著光芒。她提到曾經讀過一所善終醫院的調查,調查顯示,許多人臨終時最遺憾的是沒有從事自己真正熱愛的職業。而李老師則感到自己是幸運的,對她而言,教學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她熱愛的使命。
李老師作為中文科主任,又曾任訓導主任,除了教授知識,更著重學生的品德培育。李老師認為李炳最令人難忘的是每年的畢業生感恩惜別會。惜別會上,她回憶著每位學生六年來的成長,令她倍感這份工作的意義。去年一位中六同學是訓導室的常客,沒想到她在惜別會上感恩地說:「如果李老師退休了,將是我們李炳同學的損失。」誰能料到學生也能明白訓導和輔導的出發點都是愛?
李老師坦言,學校的行政工作繁多,活動也不少,但她從不覺得這些是負擔,反而認為這些都是推動學生成長的助力。「每次看到學生在學術上進步,或在活動中展現自信,我都感到無比的滿足。」她的話語中流露出對學生的深厚感情,這種感情正是她教學39年來不斷前行的動力。
李老師強調另一個讓她堅守前線的,是一眾好同事。這些年來,她特別感恩遇到的都是好校長、好上司、好同事。校內很多同事都富教學熱誠,又各有才華,雖然工作艱鉅,但同事們總會互勵互勉。她在李炳結交到不少知心好友,有些同事即使已離職多年,仍會保持聯絡。這些信任和友誼給予她前行的力量。
李老師的堅守,正如校訓中的「水」一樣,滋潤着一代代學子的心靈,讓他們在知識的沃土中茁壯成長。

顏昭洋副校長:從學生到副校長,傳承與關愛

接下來,筆者訪問了顏副校長。作為一位舊生,顏副校的經歷別具意義。從學生到教師,再到副校長,他的成長軌跡與這所學校緊密相連。「李炳中學不僅教授知識,還教會了我如何做人。」顏副校長回憶道。
顏副校兒時不愛讀書,但李炳改變了他。李楚玲老師曾任他的中史老師。他還記得李老師擅長把中國歷史課本變成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他能在不知不覺之間記住課本的內容。他特別提到一位數學老師曾以「不要把數學想得太難,它並不是公式,不是符號,而是圖畫。」啟發了他,從此數學不再是難題,他因而建立了學習的信心,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採訪當天,筆者見不少學生主動跟顏副校打招呼,而顏副校問的是他們學習英文的情形,學生們都習以為常。「我最喜歡跟學生聊天,了解他們的想法。」顏副校笑着說。他特別提到,雖然自己是數學科老師,但他經常關心學生的英文學習,畢竟英文會影響同學升學和就業。「這種師生間的信任與親密感,正是李炳中學特有的文化,亦是我在這裡工作多年來最珍貴的禮物。」他補充道。儘管他現在多了行政工作,但他依然保持着與學生的親密聯繫。
顏副校指他常勸勉同學要主動、積極學習,因此他最近在學習普通話,想為同學們做個榜樣,希望讓他們明白學無止境,所有人都要有想進步的心,不能固步自封。
顏副校的話讓筆者深刻感受到,這所學校的價值不僅在於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師生之間那種真摯的關愛。這種關愛,正是「生命的水」,滋潤着每個學生的心靈,讓他們在學習和成長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蔡搌英同學:踏上成長路,感恩與回饋
最後,筆者採訪了中三的蔡搌英同學。作為學校女子籃球隊的一員,她剛隨隊參與學界籃球賽並勇奪銀獎。蔡同學坦言,這段時間的訓練壓力不小,但她慶幸有教練和老師的支持。「除了籃球教練的幫助,今年還有新負責女籃的一位中文科老師羅老師,她毫不介意犧牲自己的課餘時間來替我們加操。」蔡同學感激地說。羅老師不僅在課堂上教學,還在課外活動中全力支持學生,這種無私的奉獻精神,讓蔡同學深受感動。蔡同學亦不吝於分享自己的控球、傳球等技術和應對策略,希望能助團隊進步。
蔡同學最記得中一那年,對數學一竅不通,課上看不懂題目。那時她的老師正好是顏副校,顏副校勸導他們有不懂的一定要大聲說出來,主動求助,這樣老師才能適時提供幫助。此後,蔡同學總會主動向顏副校請教,那年她最終取得了數學科全級第九的佳績。她最難忘的是顏副校常常說:「人生中肯定會遇到很多挑戰和挫折,我們不可以改變外在環境、事情,最容易改變的便是自己的心態。與其責怪他人,不如審視自己,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去克服困難。」此後她亦常以此自勉。
蔡同學特別提到,同學們各有所長,大家在學習上互相幫助,毫不計較成績,從不吝嗇分享自己的心得。「一旦遇到疑問,我們會在朋友或班級群組中提問,大家都會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經驗。」她感慨道,學習的路上並不孤單,因為有許多同學同行,視彼此為夥伴,而非競爭對手。這種互助的氛圍讓她感受到深厚的友情。
除了學習,蔡同學還憶及去年的班級燒烤活動,這次經歷讓她印象深刻。當時,她們小組忘了帶炭,正當大家感到困擾時,意想不到的是,無論是熟識的還是素未謀面的同學,都熱心地伸出援手,主動提供炭火和食物,讓她們順利完成燒烤。這次「雪中送炭」的經歷,讓她深刻感受到同學之間的溫暖與關愛,這份情誼成為她在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
蔡同學的經歷,讓筆者看到,學校不僅是知識的殿堂,更是一個充滿關愛與支持的大家庭。這種關愛,正是「生命的水」,滋養着每一位學生,讓他們在成長路上學會感恩與回饋。

愛與人情味,滋潤生命的水
這次採訪中,三位受訪者都不約而同地提到學校的關愛和人情味。筆者認為,這種愛和人情味其實就是「生命的水」。植物的成長需要陽光和水;人的成長則需要食糧和靈糧。靈糧就是愛,學校充盈著聖公會理念、聖經的真理。校內師生雖不全是教徒,但我們體內都注滿了愛。這種愛,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成為一股扶持我們走過成長路的力量。聖公會李炳中學的40年,是一段以愛滋養生命的歷程,未來的路上,這份愛將繼續流淌,滋潤更多人的心田。
後記
筆者想補充在此次採訪中,深感觸動的兩處巧合。其一,三位受訪者雖然是分別進行訪談,卻在他們的述說中展現了出乎意料的連貫性,緊緊呼應了我校40周年校慶的主題——傳承與感恩。李老師感恩校長、同事與學生的信任與支持,並以愛心繼續培育下一代;顏副校長感恩母校的栽培,回饋母校,並以愛心滋養更多的學子;而蔡同學則感恩學校的愛心教育,並以實際行動回饋,協助女籃隊員,解答同學的學業疑難。這一代代的傳承,如同涓涓細流,滋養著每一位學子,讓他們汲取生命的養分。
其二,李老師和蔡同學的一段說話竟互相應和:
李楚玲老師最愛講述中國歷史的小故事,並希望透過這些故事讓學生認識歷史與文化,分析治亂興衰的原因。隨著科技的進步,李老師自覺影片比單純的講述更具吸引力,因此她開始學習電腦技術,蒐集影片,期望以此吸引學生,讓他們愛上學習。
李老師認為自己應該跟隨時代的步伐進步,蔡同學卻巧合提到:「希望學校的老師們能堅持自己的教學法,保持自己的想法。」當筆者追問時,蔡同學進一步表示,她留意到老師們經常外出進修,並會詢問學生對教學的意見,甚至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她認為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個性與長處,大家都教得很好,無需刻意改變自己。她強調,學生應該用心學習,這才是學生的責任,而老師只需用心去教,這樣的教學方法已經足夠。 |
師生之間的關懷雖然無聲,卻彼此心領神會。學生感受到老師教學的熱忱,心懷感恩;而老師則不斷追求進步,與時俱進,力求將最好的知識與價值傳遞給學生。這份默默無言的關懷與付出,實在讓人動容,令人深感敬佩。
最後,筆者附上兩位老師對同學們的寄語:
李楚玲老師:「希望同學們能珍惜學習的機會!有才華和潛能的你們,也需要好好建立自信,勇敢地展現自己!」
顏昭洋副校長:「希望同學們在學習上能更主動、積極,尤其是語言類,畢竟語言對生活和工作都至關重要。」
文:薛遠津、薛梓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