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規劃是學校實踐生涯發展教育不可或缺的條件,「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CLAP@JC)透過「香港生涯發展自評基準」(HKBM),為學界推動生涯發展教育提供清晰的方向與指引。縱使各校校情不同,也能有系統地落實基準以推展生涯發展活動,讓學校建立屬於自己的航道,百花齊放。校長領導各老師的「分工」及「合作」,讓學生們在生涯航道上揚帆啟航。本刊特別邀請四位CLAP@JC網絡學校校長現身說法,分享在引用基準後,教學團隊及學生如何獲益。生涯發展的推動有賴校長們及其優秀團隊,因應社會的變遷及教育的優化,思、知、行合一,並將學校領導理念與實踐融合。

「提供共同語言,條文具體容易實行。」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李建文校長
「是一面鏡子,也是一把尺,幫助學校自我完善。」靈糧堂劉梅軒中學潘慶輝校長
「既可宏觀分析,也可微觀審視,是良好自評工具。」藍田聖保祿中學王美德校長
「指引清晰全面,學校可按步就班實踐。」聖公會白約翰會督中學王力克校長


抱持信念 全校參與 分層支援
潘慶輝校長認為,學校是培育學生成長的園地,除了教授學科知識,更要關注他們日後的發展。學校透過生涯發展教育幫助學生認清興趣與方向,確立升學和就業目標,為投身社會作好準備。推行生涯發展教育不能單靠個別科組老師的力量,而是需要全校老師,甚至所有持份者的合作和支持,全校參與正是關鍵所在。
王美德校長非常贊同,並形容:「全校參與並不是宣傳口號,而是實際需要。」她深信,不同科組老師也能在所屬崗位上發揮所長,通過不同策略支援學生,幫助他們作好生涯發展規劃。各科組老師要抱持同一信念及使命感,以關顧學生的需要與未來發展為依歸,無分彼此,互相合作,共同推動生涯發展教育,自然能夠產生協同效應,取得更大更長遠的裨益。
然而,怎樣才能凝聚老師的力量,建立共識,營造文化與氛圍,落實全校參與模式?校長在這方面應扮演怎樣角色?李建文校長強調,「校長最重要的角色是為學校訂立清晰的生涯發展教育目標,始能帶領老師團隊共同實踐。」王力克校長作補充,「校長要確立清晰目標,讓老師明白生涯發展教育與辦學理念緊扣,並認同其重要性,從上而下帶領團隊。同時,校長亦要與老師砥礪前行,由下而上共同制訂生涯發展教育的策略和計劃。因應他們的需要,適時提供資源及支援。」
潘慶輝校長十分認同支援的重要,「不單是經費或資源的支持,還有日常校曆編排上的配合。」因為即使有良好的計劃構思和再多資源,沒有時間和空間去實行,也不過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面對密集課程,怎樣騰出時間舉辦生涯發展教育活動,同時兼顧教學進度,非常考驗校長運籌帷幄的能力,與各科組協調溝通,才能水到渠成。為表示對老師團隊的支持,潘校長經常出席學校舉辦的生涯發展教育活動,「學生看見我也來參與,自然意識到學校對生涯發展教育的重視。活動過程中,我亦會找機會跟學生對話,分享自已在生涯發展方面的故事。」校長身體力行的參與,對老師和學生而言,都是一種鼓勵。


校長老師同心行 攜手共創生涯路
王美德校長亦談及她與老師之間的關係,「我們是共同創造者(Co-Creator),一同建構、一同發掘更多點子,攜手推動生涯發展教育。」她認為,無論是在策劃至執行,校長也是靈魂人物,除了多參與活動,校長亦要多聆聽,包括老師的意見和訴求,以至學生的心聲,並了解各個持份者的需要。做好協調工作,成為老師團隊的「最強後盾」。
李建文校長補充指,老師有好構思和計劃,需要資源和政策的配合,校長要為老師創造空間,讓他們盡情發揮,過程中累積的經驗,有助促進他們的專業發展和成長。「生涯發展教育是廿一世紀教育的重要一環,學界必須重視。」


HKBM——「有效」和「全面」的自評基準
CLAP@JC為協助學界推動生涯發展教育,特別研發HKBM,作為學校進行生涯發展教育的指引和自評參考的依據。四位校長所屬學校均已引入HKBM,並以十大基準,透過自評,作為契機,持續優化及深化生涯發展教育,過程中得到不少啟發與得著。
潘慶輝校長形容,「HKBM既是一面鏡,幫助校方了解在推行生涯發展教育方面有何優勢和不足之處,找出聚焦點所在,以推行具持續性、前瞻性及發展性的生涯教育。它同時是一把尺,方便校方檢視生涯發展教育的成效,思考如何做得更好。」他以學校自評為例,HKBM強調援引佐證,通過數據分析量化成效。校方參考建議,鼓勵老師在籌辦活動時和結束後,總結經驗作文書記錄,作為日後參考依據。另外,亦嘗試拍下活動過程,以及學生的表現和反應,方便作評估反思。
王力克校長表示,HKBM以英國研發的基準為藍本,根據青少年成長的需要,配合香港教育界實際情況設計而成,既客觀又具參考價值。HKBM十大基準涵蓋面全面,推動不同持份者的合作,基準告知我們生涯發展教育旅途上絕不孤單。清晰的指引讓學校可按校情和發展軌跡,分階段,按步就班,循序漸進,開展具有校本特色的生涯發展教育計劃及方案。
HKBM同時給予校方不同的角度、視野及反思空間,全方位審視學校推展生涯發展教育的成效。王美德校長分享道,「HKBM是良好的自評工具,從宏觀角度出發,可了解學校整體發展,無論是方針、政策,還是策略及措施等方面,有何出色和不足之處。校方亦可以微觀焦距,聚焦於特定的活動或計劃之上,檢視和反思該如何優化或改善。HKBM是良好的自評工具。」她以任職學校為例,透過自評發現,以往忽略了家長作為持份者的角色,以及他們在推動生涯發展教育方面的參與。校方參考HKBM的指引,今後將加強教育及宣傳,爭取家長的支持,成為合作夥伴,為學生的生涯發展提供支援。
李建文校長相信,HKBM有助學界建立共識,營造文化與氛圍,共同推動生涯發展教育。「在學校層面,HKBM提供了一套共通語言,促進不同科組老師之間的溝通與協助,實現全校參與模式。十項基準條文具體,指引清晰明確,容易實行。」王力克校長亦認同共通語言的重要,並指以往沒有統一標準,老師各有各做,難以作宏觀整合,凝聚資源和力量,制訂更有效的生涯發展教育政策及計劃,窒礙發展。「HKBM不但提供了一套統一標準,同時讓不同持份者了解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按部就班,在所屬崗位上發揮,作出貢獻。」


把握課程改革契機 善用騰空課時
教育局公布在九月新學期,推出一系列高中課程優化措施,包括:縮減四大核心科目的課時、刪減公開試部分考卷,以及將通識教育科改革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局方預計可釋放最多250個學時,以便學校將課時用於其他方面,如加強學生其他學習經歷,或推動生涯發展教育等。四位校長表示歡迎,對於如何善用騰出的課時,各有計劃。
潘慶輝校長指,該校接受學生多報讀一個選修科,或選修應用學習課程,發展不同的學習興趣,同時應付升讀大學選科的需要;校方亦正積極研究怎樣將課時運用於加強生涯發展教育方面。「高中課程優化措施提供了一個契機,讓校方可以在過往密集課程編制中找到空間,作更多新嘗試。」他透露,校方計劃在正規課程時段舉辦校外參觀和企業探訪活動,加深學生對本地大學及專上院校的了解,以及親身體驗不同行業的工作環境,為選科擇業作參考。這些活動以往只能在週六舉行,並不是所有學生也能出席,改為正規課程時段進行,所有學生也有機會參與。


與正規課程扣連 豐富其他學習經歷
李建文校長稱,課程改革為學校提供更多彈性。學校會善用騰出的課時,舉辦更多非單一性的課外活動,豐富學生的其他學習經歷。當中職場探訪當然少不了,更會舉辦由不同持份者籌備的活動。「活動除提供全方位學習體驗(well-being learning experience),同時切合學生的喜好和需要。」相關活動包括動畫設計班、體適能教練培訓課程等,當中滲入職涯元素,培養學生的興趣之餘,讓他們認識有關行業和工種要求的VASK(價值觀、態度、技能與知識),為日後投身職場作準備。
王美德校長表示,學校會研究怎樣將生涯發展教育與正規課程相合,在不同科目滲入生涯發展教育的元素。例如:中文科和英文科教導學生撰寫個人履歷及反思;其他科目配合教學內容,舉辦職涯發展相關的教學活動。另外,校方亦會研究針對特定生涯發展教育主題,通過跨科協作,舉辦大型跨學科活動。
王力克校長得知釋放的課時政策,旋即鼓勵老師進一步裝備自己以推動生涯發展教育。調查中知道學生對日語有興趣,便招聘有教學經驗的老師教授日語,有助學生日後在職場上發揮。王校長坦言高中課程優化措施雖然可釋放課時,有利學校在推動生涯發展教育方面作更新嘗試,但同時帶來挑戰。王校長預期,隨著通識科改革,本地及海外的大學和高等院校收生要求和計分方法亦可能作出修訂。學生需要多修選修科目,或報讀應用學習課程,以迎合收生要求的改變,他們在升學選科規劃方面需要更多支援。老師未來要密切留意各院校的動向,掌握收生要求和計分方法的改動,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建議,引導他們訂立升學選科策略。


「鏈結」資源 薪火相傳
每所學校在推行生涯發展教育方面,都有其獨特之處。藉著互相交流,讓各校彼此借鑑,使生涯發展教育的推行精益求精。學校彼此分享心得之餘,促成更多合作。四位校長均認同,學校之間的協作是學界未來推動生涯發展教育的關鍵之一,CLAP@JC為各參與學校提供適切的交流平台。李建文校長認為,在生涯發展教育方面累積豐富成功經驗的學校可充當學校網絡領袖(Hub Leader)的角色,主動與其他學校分享資訊、經驗與心得,助其實踐生涯發展教育計劃。此舉有助營造良好氛圍,鼓勵更多學校無私分享。
王美德校長形容,學校之間也可資源共享,互相補足。她以任職學校為例,由於是女校,較少校友從事以男性為主的行業,以致舉辦就業輔導講座時,出席校友任職行業的覆蓋面未夠全面;而區內另一所男校亦面對類似問題。兩校可合作舉辦就業輔導講座,同時邀請兩校舊生擔任嘉賓,與學生對話,分享經驗。此舉既可彌補校友職業面不夠多元的問題,又可充份運用校友資源。學校在合作過程中,往往能夠激發新構思和新點子。
王力克校長肯定CLAP@JC團隊為學校提供的支援,透過主動聯繫本地各中學,引入HKBM,提供專業支援,另一方面建構學校網絡,促成學校之間的溝通交流、經驗分享,甚至互相合作,有助學界發展可持續的支持網絡。

=============================================
總結
要改變果實,必要先改變它的根,要推動生涯發展教育,必要從根開始。基準引導學校積極邀請各持份者參與,深耕學校組織文化,讓學校持續深化、優化及普及化生涯發展教育。自評可將生涯發展教育提升至另一層次,過往生涯發展或依賴升學及就業輔導組「單打獨鬥」,自評基準告訴學校,透過靈活的全校參與,一起肩負責任,便能達致更佳效果。校長在時代的巨輪及教育的改革下,扮演引導學校發展的領航者角色,以系統策略思考為切入點,轉化為具體的行動,以協助學生在生涯洪流中,找到適合自己獨一無二的航道。
如閣下對「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CLAP@JC)項目有興趣,或欲成爲網絡學校,請瀏覽:bit.ly/2TEMG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