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紙本 資訊碎片化時代下的閱讀素養

數碼×紙本 資訊碎片化時代下的閱讀素養

【OpenSchool專訊】在資訊碎片化盛行的時代,學生的閱讀習慣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如何在數碼與紙本閱讀之間找到平衡,成為教育工作者需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們訪問了兩位資深教育工作者—— 聖保羅書院圖書館主任及閱讀推廣組召集人蒲葦老師和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主席黃健威老師,邀請他們分享對於數碼與紙本閱讀素養的見解,以及如何促進學生的明辨性思考能力。

數碼×紙本 資訊碎片化時代下的閱讀素養

根據香港教育城2024 年最新調查顯示,學生閱讀呈現碎片化現象,整體逾60% 受訪學生每次閱讀時間少於30分鐘,大多學生表示不一定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同時逾90% 受訪教師認為學生閱讀完整作品很重要,擔憂閱讀碎片化下學生耐性減少及學習深度不足。數碼閱讀的興起為學習提供了新的機會,但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數碼×紙本 資訊碎片化時代下的閱讀素養

資訊碎片化的根源

蒲葦老師指出,資訊碎片化是源於人們的閱讀習慣的變化。隨着社交媒體和數碼平台的興起,人們愈來愈傾向於接觸簡短的資訊,而非深入閱讀長篇大論的作品。他提到,「過去的學生能夠沉浸於小說中,廢寢忘餐地享受閱讀的樂趣,但如今的中學生和大學生卻很少有這樣的耐心和興趣。這種變化不僅影響了他們的閱讀深度,也使得他們的知識面變得零碎,例如對於中國文化的理解,許多經典的金句被孤立地背誦,而忽略了其背後的故事和文化脈絡。」

學習方式的變化

蒲葦老師進一步分析了學習方式的變化。他提到,「過去的單元式學習能夠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例如在學習《再別康橋》時,學生應該了解作者徐志摩的生平和創作背景,而不僅僅是考試的重點。當考試過於偏重技巧訓練時,學生的閱讀習慣便會變得急功近利,這使得他們對於閱讀的投入感降低,甚至認為閱讀不再值得投資。」他認為,這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時代的變遷,以及學生對於自身興趣的探索不足。

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挑戰

談到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時,蒲葦老師表示,雖然碎片化的閱讀方式可以作為啟發學生興趣的工具,但往往知易行難。他指出,「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閱讀完整的篇章,但無法強迫他們去做。當前常見的推廣閱讀帶有評核方式,可能會干擾學生的閱讀趣味,甚至因為需要撰寫讀後感而產生焦慮,這樣的情況會進一步降低他們的投入感。他強調,最終受損的將是因此不願意接觸閱讀的學生,正如古語所言『書到用時方恨少』。」

數碼×紙本 資訊碎片化時代下的閱讀素養
蒲葦老師認為,閱讀應被視為一種美感的經歷,這樣才能真正改善語文能力,陶冶性情,提升修養。

回歸閱讀的本質

蒲葦老師還提到,閱讀應被視為一種美感的經歷,這樣才能真正改善語文能力,陶冶性情,提升修養。他認為,「無論是碎片化的網上閱讀還是傳統的書本閱讀,兩者在本質上都應該被理解為一種學習過程。然而,網上資訊往往偏向庸俗化,內容的真確性和嚴謹性也不如書本來得可靠。隨着數碼資訊的爆炸,學生需要具備更成熟的資訊篩選能力,以便在海量的資訊中找到真正有價值的內容。」

蒲葦老師同意,這一現象的確是由大環境造成的,學生無法完全控制資訊的快速變化和碎片化。他指出,雖然網上閱讀提供了多樣的學習資源,但真正能夠從中找到學習主幹的學生卻不多。只有少數優秀的學生能夠利用這些資源進行輔助式學習,結合文字、畫面和影像,形成自己的觀點。

蒲葦老師最後強調,閱讀的本質不應該是為了考試或功利目的,而是應該回歸到其自身的價值。我們需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去閱讀,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並給予他們接觸優質閱讀材料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讓他們在資訊碎片化的時代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閱讀之路。

善用數碼科技 提高學習效率

另一位受訪者黃健威老師作為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主席,對數碼科技在教育中的應用有着深入的研究。他認為,數碼科技不僅是工具,更是一種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方式。黃老師提到,數碼科技的普及使得學生能夠更方便地獲取資訊,但同時也需要具備一定的媒體及資訊素養。他強調:「學生在面對數碼資訊時,必須學會如何篩選和評估這些資訊的真實性和價值。」

促進明辨性思考方法

為了提升學生的明辨性思考能力,黃老師分享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其一是教師可以設計活動,讓學生在使用數碼資源時,思考資訊的來源、目的和潛在偏見。其次是調整教學方法,在課堂上,應該融入資訊科技的使用,並引導學生如何在數碼環境中進行有效的學習和思考。其三是培養明辨性思考的技巧,黃老師建議學校應該在課程中加入明辨性思考的相關內容,幫助學生在數碼閱讀中發展這項能力。

黃老師建議可教授學生使用「CRAAP測試」、「USER檢視框架」等方法,來評估資訊的有效性,讓學生學會從多個維度分析資料的可靠性。黃老師解說,「CRAAP測試」C指的是Currency(時效性)、R指的是Relevance(關聯性)、A指的是Authority(權威性)、另一A指的是Accuracy(準確性),以及最後P指的是Purpose(目的性)。而「USER檢視框架」則是指搜尋資訊(Understand),接收訊息時,思考訊息背景及含意,思考「我從甚麼人物、地方及何時接收到這個資訊」;辨識資訊(Search),追溯訊息的來源,核實可信性,了解「誰人製作這個資訊,其目的、所傳達信念是甚麼」;分析資訊(Evaluation),評估使用訊息帶來的影響,思考「為甚麼人們『瘋傳』這個資訊,所傳遞的價值觀及想法是甚麼」;創造資訊及使用(Respond),回應訊息時,明白自己應有的責任,評估「轉發這個資訊前,是否明白、了解及認同其含意,以及該資訊會對自己、他人或社會帶來甚麼影響」。

數碼×紙本 資訊碎片化時代下的閱讀素養
黃健威老師期望學生學會從多個維度分析資料的可靠性。

碎片化閱讀的利與弊

綜合而言,碎片化閱讀是指在數碼媒體和快速資訊流的影響下,讀者以較短的段落、片段或簡介的方式進行閱讀。這種閱讀方式有其利與弊,以下是一些主流觀點:

1.快速獲取資訊
碎片化閱讀使得讀者能夠迅速獲取所需的資訊,尤其是在面對大量資料時,能夠有效地找到重點。

2.適應現代生活節奏
現代人生活忙碌,碎片化閱讀符合人們的生活節奏,能夠在短暫的時間內消化資訊,如在交通、排隊等空閒時間。

3.多樣化的內容
碎片化閱讀通常涵蓋多種媒介和主題,讀者可以接觸到不同的觀點和資訊,增強了資訊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4.提高篩選資訊的能力
在碎片化閱讀的過程中,讀者需要訓練自己篩選資訊的能力,學會快速評估資訊的可靠性和價值。

5.促進創意和靈感
短小的片段容易激發創意,讀者可以在不同的內容之間找到聯繫,進而產生新的想法和靈感。

1.淺嘗輒止的理解
碎片化閱讀可能導致讀者對某個主題的理解不夠深入,缺乏全面的背景知識,從而影響思考的深度。

2.注意力分散
碎片化資訊的多樣性和不斷變化容易使讀者的注意力分散,可能導致難以集中精神進行深入閱讀。

3.缺乏批判性思維
在快速閱讀的過程中,讀者可能會忽視對資訊的批判性分析,容易接受不準確或片面的觀點。

4.情感連結減弱
碎片化閱讀缺乏長篇閱讀所帶來的情感共鳴和深入的情感連結,可能導致讀者對內容的投入感減弱。

5.資訊過載
隨着資訊量的增加,讀者可能會面臨資訊過載的問題,難以篩選出真正重要和有價值的內容。

數碼與紙本閱讀的融合

在訪談中,兩位老師都強調了數碼閱讀與紙本閱讀的互補性。他們認為,數碼閱讀能夠提高資訊獲取的速度,而紙本閱讀則有助於深入思考和反思。黃老師表示:「教育者應該設計課程,使學生在數碼與紙本閱讀之間能夠自如切換,從而提高他們的整體閱讀素養。」學校可舉辦讀書會和討論會,讓學生分享他們在不同閱讀方式中的體驗。「數碼閱讀提供了即時的資訊,但紙本閱讀讓學生能夠慢下來,深入理解內容。這兩者需要相輔相成。」

在資訊碎片化的時代,學生的閱讀習慣和學習方式正在經歷變革。數碼閱讀的普及雖然為學習帶來了便利,但也對明辨性思考能力帶來挑戰。通過蒲葦老師和黃健威老師的分享,我們看到促進明辨性思考能力的策略,以及數碼與紙本閱讀融合的重要性。

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教學中靈活運用這些策略,幫助學生建立全面的語文學習經歷和媒體及資訊素養。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21世紀挑戰的閱讀者,讓他們在數碼與紙本的世界中游刃有餘。

認清真假資訊小貼士*

1.留意標題/內容
勿輕信誇張的標題。閱讀全文有助了解事件。

2.查證來源
到相關網頁查閱資訊提供者的背景,以了解來源是否可靠。
假冒網站通常會將真實網站的網址作少許改動以誤導讀者。

3.查看日期/地點
留意訊息是否舊聞重發,並核實有關事件是否真正在所提及的地點發生。

4.查看圖片
查看圖片有否被篡改,以及是否與訊息內容有關。

5.查看語言
若網站上充斥着拼寫及語法錯誤,它所提供的資訊可能是不可靠的。

6.核實訊息
將訊息內容與其他可靠來源的資料作核對,以確定是否有類似的報道。

7.笑話?廣告?個人觀點?
內容太誇張的訊息很可能是笑話/諷刺。還要小心模仿新聞報道的產品促銷廣告,以及評估訊息是否只屬個人觀點。

8.請教專家
可請教專家或到核實訊息網站查證。

*資料來源:教育局資訊科技教育組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