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馬可中學自1949年創校以來,一直致力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資優學習環境,並培養學生敏事正道(straightway)的精神。現任校長陳思茵女士表示,希望學生能如校訓一樣,「正確的事應馬上毫不猶豫去做」,並明白他們所做的不僅是為了自己,亦是為了身邊的人,甚至能夠對社會作出貢獻,造福他人。
承傳.創新
馬可人一直引以為傲的莫過於其薪火相傳的精神,這種精神充分地體現在各個學校活動上。每年,聖馬可中學都會在位於中環的聖約翰座堂舉行崇拜,紀念聖馬可日,以令學生銘記學校的重要日子。同時,聖馬可中學亦會舉辦Homecoming Day,讓已畢業的「獅兄」、「獅姐」可以回到母校與現時學生交流,代代的馬可人形成連繫,成為一種精神。這種薪火相傳的印證,亦刻於禮堂門旁的木板上,一列列的名字,只須抬手捉摸,便能感受到時間的份量。去年七月,聖馬可中學舉行七十五周年校慶大型音樂會,全校響應參與音樂會的籌備工作,無數舊生自發組成合唱團、管弦樂團,登台演出。籌辦這些活動讓不同年齡、不同年代的馬可人能夠走在一起,共同享受音樂,為回憶的相冊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更讓剛剛加入聖馬可這個大家庭的「獅弟」、「獅妹」感受到這份熱誠。


近年,聖馬可中學以原有的體制作為基礎,加入了更多新穎的元素。先前陳校長便在早會上與同學分享新觀念,如「5G」(Grit、Greeting、Growth Mindset、Gratitude、Grace)、「ABCDE」(Appreciation、Belonging、Effective Communication、Duty、Empathy),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例如感恩、歸屬感等;亦引入了更多的新隊伍和社團,例如商業學會、校園大使等,發掘同學的潛能,亦令同學們掌握更多工作技能,裝備自己成為未來社會領袖。
學生走出舒適圈 自發舉辦活動
聖馬可中學不但為學生指引正確的道路,還希望學生能夠學會獨立自主,一步步成長,成為未來社會的棟樑。同學們敢於開創,事事親力親為,通過籌劃活動,進一步了解社會。
例如學校的服務隊成員會定期探訪獨居老人,不時在長者中心舉辦活動,教長者彈奏結他、做手指操等等。服務隊同學亦曾到特殊學校探訪殘障兒童,並與他們互動,為他們設計遊戲。同學們不但有機會接觸社會上的弱勢社群,亦學會怎樣有耐性地與不同人溝通。

此外,今年四位學生領袖也發起「童悅」計劃,將閱讀和音樂帶給病患兒童,目的是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也為他們帶來歡樂。這計劃將透過舉辦工作坊、音樂分享等等,親身給予病患兒童支持,鼓勵他們在未來的人生路上咬緊牙關、堅持走下去。


見證着學生的茁壯成長和自主開創,陳校長表示欣慰,但亦指出同學們應正視自我價值,勿過分謙虛,以免錯失一展身手的良機。馬可人一向秉持着踏實做事不自誇的特質,近年學生偶爾陷入自我懷疑,並喜愛低調行事。陳校長期望一眾學生變得更有自信,彰顯馬可人的優良特質,看得更遠,走得更遠。
文:黃本謙、蘇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