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沉浸在奧運的熱潮中,短短幾天內已經有很多激動人心的瞬間。其中,最撼動香港人心的,莫過於劍手江旻憓、張家朗奪金的一刻。兩人在比賽中一度落後,但一分一分追上來,最後一劍定江山。我相信,很多香港人和我一樣,在半夜看到這一幕時,大聲叫喊,甚至激動得流下眼淚。
賽後,兩位金牌得主接受訪問時,表現得既有自信,但又謙卑和真誠,難怪一直以來備受香港人喜愛。兩人一步步成為世界頂尖的劍擊選手,這種堅毅和努力固然值得我們學習。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枚金牌,他們不是為了個人榮辱,而是獻給香港。究竟是怎樣的父母,能培育出如此出色的子女?
劍王劍后的成長故事
綜合傳媒報道,江旻憓是家中的獨女,從小就被媽媽安排學習跆拳道、溜冰、古箏、畫畫和芭蕾舞等活動,但她對這些都不太感興趣。直到11歲接觸了重劍,她才發現自己真正喜歡這項運動。儘管劍擊並非媽媽最希望她學的運動,媽媽依然全力支持。
而張家朗的成長經歷略有不同,他的父母是運動員,張家朗從小就與跟父母打籃球。10歲時,他接觸到劍擊,並逐漸愛上了這項運動,父母也表示支持。然而,當張家朗在中四時決定輟學轉做全職運動員,父母一開始並不贊同,認為他只是三分鐘熱度。張家朗用了整整一年時間來證明自己非一時衝動。
父母支持但不過分干預
這讓我想起,江旻憓的父母,像許多香港父母一樣,在她上大學前,要求她將劍擊視為課餘活動,學業才是需要認真對待的。然而,江旻憓非常感謝父母在她考上大學後,完全不干預她的人生規劃,全心全意支持她成為全職劍擊運動員,並感激他們犧牲了自己的夢想,成全了她的夢想。
香港父母出名緊張子女學業,最難的是不干預。江旻憓和張家朗的故事提醒我們,作為父母,要讓孩子嘗試不同的事物,一旦找到他們感興趣的事情,就要全力支持。當然,最終能踏上奧運台上的人少之又少,但若孩子真心喜歡這項事情,不必過分計較獎項,只要能贏得自信和自我肯定已經足夠。父母在這過程中給予適當指導,當他們長大後,就應該放手讓他們自己決定。
很多人說,為人父母要犧牲很多來成全孩子的學業和興趣。誠然,成為父母後我連看電影的時間都未必有,更不用說培養自己的興趣,但我不會將這視為犧牲,因為生育孩子是我的選擇。我覺得孩子帶給我們更多,例如,陪他們在運動場跑圈訓練體能,一起去浸溫泉,見證他們第一次見到下雪的興奮⋯⋯這些都是我人生中美好的回憶。
Eric爸爸
80後Eric,兩孩爸爸,被譽為「神隊友」,最鍾意同大家交流仔女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