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聖公會教育服務部與明報合辦的「聖公會校園記者培訓計劃開學禮暨交流會」早前順利舉行,屬下80多間中小學,合共約160名校記聚首一堂。活動中,校記先聽從資深傳媒人徐文傑分享採訪及撰稿經驗,再即場參與一場模擬記者招待會,把所學實踐出來,場面熱鬧。筆者在現場訪問香港聖公會教育服務部郭始基總幹事,請他簡介對活動的看法,以及從個人經歷談談教育心得。
文:陳詠琪
圖:陳詠琪

郭始基總幹事解釋,活動是希望學生學會溝通及訪問技巧,並透過採訪,了解更多聖公會屬校的辦學特色,在冷冰冰的人工智能時代,依然感受到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寶貴。他表示:「以往我們每年也會印刷很多有關學校的資料,但那些介紹十分死板,因此我們希望校記透過訪問身邊的同學、老師、家長,甚至街坊,以學校主人翁的身分,多了解自己學校。」
他又分享對校記培訓計劃的期望,以及對參加同學的寄語和支持:「希望校記們在學懂發問的同時,也能抱持正面的求學態度去追求知識。不應只靠書本和電腦的灌輸,而是要多些思考,才能達成理想。」
有校友不知母校屬聖公會 盼校記親身介紹
他笑稱,過往有校友畢業多年,也不知道原來學校是聖公會屬校,故此希望校記在12月舉行的聖公會教育展中,以親身經驗向大眾介紹學校的特色及優點:「聖公會在香港辦學超過170年歷史,目前已有150多間學校,我們不希望大眾只認識我們的名校,其實我們每間學校都有不同的特色。更重要的是,我們很希望讓家長們知道,聖公會除了追求卓越,也十分着重學生的品格成長。若品格不好,學生讀書再好也沒用,只會成為社會的敗類。」
郭始基總幹事1967年畢業於何明華會督銀禧中學,取得教育文憑後開始教育生涯。曾任老師、校長,現為多間中小學的校監,原來在學時期,他已與聖公會結下不解之緣。翻查資料,何明華會督銀禧中學正是香港聖公會為紀念何明華會督擔任會督一職25周年而創辦的學校,而他後來擔任老師的兩所中學,也正好都是聖公會屬校。
不僅如此,今次的活動地點聖公會基孝中學,郭始基總幹事其實也並不陌生。他當年以33歲之齡成為該校校長,而且一當就是十年零四個月之久。他說:「重遊舊地,感覺很熟悉、很高興,特別是看到這個禮堂,因為樑上『上帝是愛』的校訓,正是我當年有份確立的。我覺得這裏的校舍及硬件都沒有甚麼變化,但我看到學生們的發展更多元化,品格上也表現成熟。」
手執教鞭到卸下教鞭 服務學生初心不變
作育英才數十年,近年加入香港聖公會教育服務部擔任總幹事。卸下教鞭,轉換跑道,郭始基總幹事認為多年來不同的工作崗位都是服務學生,但最喜歡的仍然是擔任老師。「現在我的工作是幫助聖公會屬下150多間學校發展得更好,過往曾協助舉辦大型教育講座,到今次史無前例的教育展,也是我以往當老師、校長、校監未做過,也未體驗過的。但說真的,我還是覺得當老師最開心,因為能與同學們相處,一起成長。當年我在基孝(中學)做校長時,雖然工作很忙,但也堅持要教兩班聖經,常常與學生聊天。」
郭始基總幹事對學生的關愛顯而易見。在活動開始前,很多老師、同學排隊與他合照,他來者不拒,更會主動和同學們聊天。他說:「我十分高興,大家都來找我拍照,可能因為近年的工作關係,多了機會到訪不同學校,也與屬校建立了很好的關係。事實上,我們聖公會的中小學及幼稚園,本身也有十分緊密的聯繫,很多聯校活動,因此我也十分期待在12月的教育展中再與他們相見及交流。」
街坊讚學生純品 較讚學生聰明更開心
聖公會素來有「三頭馬車」之說,意思是教會、學校和社會服務機構合作緊密,全面支援學生發展及成長。郭始基總幹事形容,聖公會不只是辦學團體,更不只是以學校的形式存在,而是配合教會及社會服務等支援,陪伴學生成長。「在我擔任校長期間,曾有街坊告訴我,『校長你的學生真純品』。我聽到這句說話很開心,比起他們稱讚我們學生多聰明,有多少人進大學來得更開心。」
他再分享自己的經歷,強調學生品格成長的重要性:「我很喜歡在現場觀看足球比賽,因為很享受與相同喜好的人一同為愛隊歡呼。後來在家中看電視直播,感覺完全不一樣。這是因為群體生活令生命更精彩。面對生命中的甜酸苦辣,並不是靠自己一個人的,而是靠朋友。因此,同學們想品格發展更好,就要學會與身邊的人互相支持。」
校記計劃開學禮過後,各校校記均需完成3堂網上記者培訓班,當中學到基本的採訪、提問、攝影、編輯技巧,以及了解新聞寫作基本要求。他們需要在校內自定採訪對象及寫作題材,用自身的角度出發,撰寫獨特的文章,向大眾介紹學校的特色,藉此激發學生發掘校園中有趣的點滴,作品更有機會被刊登在「明校網」。校記們亦將由專業導師帶領,在12月舉行的聖公會展覽中採訪,再次實踐所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