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任重道遠的事業,培養人才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香港聖公會植根香港超過170年,共開辦約150所中小學及幼稚園,多年來孕育人才無數。他們將於12月14至15日首度舉辦大型教育展,活動在即,筆者與兩位聖公會屬校的畢業生——香港聖公會教省主教長陳謳明大主教及香港聖公會教育服務部主席鄭慕智博士進行訪談,了解聖公會辦學歷史與理念,以及他們對教育的看法。
文、圖:陳詠琪
「高中時期,我曾經因為飯前祈禱被同學嘲笑、戲弄。當時我十分生氣,甚至想作弄對方以作『報復』。後來想到聖經教導我們『寬恕』,我便收起怒氣,沒把它當作一回事。日子久了,同學再也沒有欺負我。」這是香港聖公會教省主教長陳謳明大主教自身的經歷。
在基督徒家庭長大,陳謳明自幼就讀於教會學校。他說從小在學校所學的德育故事,成為他未來人生道路上的「明燈」,讓他懂得分辨是非對錯。作為教省大主教,陳謳明時常有機會到訪不同學校,與老師、學生交流,其中不少經歷也令他印象深刻,感受到從事教育的使命感。
「有一次,某間學校參加校際音樂節,當宣佈結果時,我們的同學得到亞軍。雖然沒有奪冠,但同學懂得站起來為勝出隊伍鼓掌。我認為這就是教育,同學具備這樣的胸襟讓我十分感動,甚至比他們贏得冠軍更開心。」他娓娓道來。

辦學回應社會需求 非刻意打造「名校」
聖公會是本港其中一個最大的辦學團體,早於1851年開辦的聖保羅書院,是本港歷史上第一間在本地創立的學校,亦首次採用西方教學模式,加入英文、歷史、地理及數理等科目。陳謳明解釋,聖公會最初辦學目的是希望培訓本地人從事神職工作,並非計劃訓練精英。但後來學生學有所成,精通中英文,被洋行、大公司吸納,繼而提升社會地位,慢慢地這些早期成立的學校就受到大眾認可而成為「名校」。
及後,聖公會相繼創辦拔萃男書院、拔萃女書院,以及協恩中學等為人熟悉的學校,它們的前身都是為收容孤兒和有需要的兒童而成立。隨着社會發展,聖公會陸續開辦更多學校,當中不少與地區關係密切,照顧區內不同社群。例如在九龍寨城內的「天國義學」,主要教育貧苦兒童;屯門的聖西門小學則專為附近的漁民子弟而設。聖公會又在不同徙置區開辦了數間小學,並增設多所工業中學回應社會需求,更為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創辦了天保民學校等。
時至今日,聖公會共有32間中學、59間小學及超過50間幼稚園及幼兒園,在澳門也有兩所學校(分別有共七所教育單位)。除了名字以「聖公會」開首的學校,其實不少傳統名校也是聖公會屬校。陳謳明認為,「名校」只是外界給予的標籤,在辦學團體的角度,對每間學校都是一視同仁:「半山的中學和鄉村的幼稚園,在聖公會眼中同等重要。每間學校的成立背景、地理位置、學生來源都不同,學校之間不要作比較,更不要盲目模仿他人。我們時常鼓勵學校要做好自己,為當區學生提供優質及適切的服務,這就是教育的使命。」

成立教育服務部 堂、校、社緊密合作
2010年,香港聖公會通過《教育政策文件》,確保屬校在德育及生命教育上,與聖公會辦學方向一致,繼而再成立教育服務部,協助學校實踐辦學願景,協調學校發展和人手調配,並為學校提供各方面支援和培訓,以提升教育的專業質素。
行政會議成員鄭慕智博士,是香港聖公會教省法律顧問,亦是聖公會教育服務部主席。他分享,有別於以往學校各自為政,設立教育服務部能更有系統、更策略性地帶動屬校一同發展。部門由多位退休校長及資深教育工作者組成,是聖公會教育發展重要之舉。身為執業律師的鄭博士也會親自主持培訓講座,讓老師、校長,甚至校監、校董了解聖公會的核心價值。
「教會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關懷社會,在教堂裏關着門了解不到社區需要,因此最好的渠道就是學校。我們將聖公會的精神跟學生、老師及家長分享,關懷他們每一個人。而往往在做這些工作時,需要社福機構幫忙,聖公會的堂、校、社『三頭馬車』之說就是這樣產生的。」鄭博士續說。
《教育政策文件》亦提到,每間聖公會屬校會連繫該區一間教堂,由牧師、教友或義工協助支援同學。具體做法例如每星期一次,教堂的牧師會到校與同學作分享;又設師兄、師友計劃;也曾有熱心教友帶基層學生去聽音樂會。學校亦會與社福單位合作,轉介有需要個案,並適時主動介入學生的情緒危機或家庭問題。
聖公會十分鼓勵教友或畢業生從事教育專業,甚至在不同學校擔任要職。陳謳明大主教、鄭慕智博士,以及教育服務部郭始基總幹事,三人均是聖公會屬校畢業生,現時也在機構中從事教育相關工作。近年,教育服務部更推出獎學金計劃,資助教友或畢業生報讀學位教師教育文憑課程(PGDE),薪火相傳。

「五育四自」教學理念 孕育21世紀人才
擔任神職人員前,陳謳明大主教曾擔任教師,對教育甚有見解。他表示,聖公會學校各有成立背景,因此沒有統一的辦學特色,但屬校須秉持全人教育的理念,關注學生身心靈的發展,不忘初心:「五育中的德、智、體、群、美固然重要,但其實更重要是『向心』,即是建構學生的靈魂。希望學生明白『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道理,更要成為有人情味的人。」
陳謳明又提到,人工智能及科技的發展迅速,因此不能用19世紀的方法,教授20世紀的知識,去培育21世紀的人,而是應該着重心靈上的培養,以及獨立思考能力。「我認為人工智能不能取代人類,電腦有的是分析、記憶、數據、編程能力,但缺乏靈魂。而我們的教學重點正正就是要培養品格良好、有靈魂的人。小朋友不是機器,學習也不應只為了考試。」
畢業於聖公會屬校——聖保羅男女中學,現時是該校校董會主席的鄭慕智博士稱,學校十分重視生命及價值觀教育,讓學生知道誠信很重要,並且要對社會、國家有責任、有承擔:「德育課十分重要,不能隨意刪改,更不能把德育課取消,以換取更多時間教授主科內容。因為少教一課書沒甚麼大不了,但若少一些做人的道理,可能會害到小朋友一生。」
鄭博士認為學生應該追求卓越,但成績並非一切,找到自身長處並加以培訓才是上策:「我深信只要栽培學生『四自』:自信、自學、自律、自強,了解自己在哪方面有天分,找到長處後,便會有自信,自然地就有動力、有興趣學習。」「現在九成學生讀書就是為了奪取5* *、進大學、成為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這樣是非常錯的。難道你沒有5**就等於失敗嗎?」他反問。

首辦教育展 冀大眾認識聖公會教育
12月14至15日,香港聖公會將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大型教育展。鄭慕智博士希望透過展覽,向香港市民介紹聖公會的教育特點,讓大眾知道甚麼是聖公會教育:「假如你將小朋友送來聖公會的學校讀書,你希望他將來畢業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我相信他會是一個愛自己、愛社會、有承擔、有創意,並且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陳謳明大主教則期望活動是一個見證,將聖公會的教育精神、五育及建構心靈的概念,感染前來參觀的市民。

2024香港聖公會教育展
香港聖公會辦學至今已經超過170年,其間一共開辦了32所中學、59所小學及49所幼稚園及幼兒園,除了香港之外,聖公會在澳門亦有2所學校。聖公會學校各具特色,但亦有其一致性,因此可以為不同社群提供適切的教育服務。
聖公會將於12月14及15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教育展,香港聖公會教育服務部希望能夠透過是次的展覽,將聖公會的教育體系介紹給家長、教友及大眾,讓更多人能認識到聖公會學校的獨特性和融合性,了解到聖公會屬下不同的學校能配合不同背景學生的需要,在同一辦學理念下,透過15年的幼稚園、小學和中學教育和培育,讓學生健康成長,迎接豐盛的生命。
今次是香港聖公會舉行的第一屆教育展,一共有143間學校參與,其中包括49間幼稚園、59間小學、34間中學及1間特殊學校。教育展中除了有各間聖公會屬校之外,還邀請了香港聖公會的教省辦事處、檔案館、《教聲》、各社會服務單位、明華神學院、宗教教育中心和香港大學聖約翰學院參展。
地點: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Hall 1A
日期及時間:
2024年12月14日(10:00-19:00)
2024年12月15日(10:00-17:00)
毋須登記 免費入場
聖公會《教育使命宣言》
香港聖公會的教育使命乃推展基督教全人教育的道德觀。藉着分享上帝的愛和福音,協助學生能以基督徒的價值觀,和聖公會的傳統,探索生命的意義和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