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公會蒙恩小學——《蒙恩「四十」的轉變》

學校的宗旨

位於屯門景峰的聖公會蒙恩小學由1985年3月創校至今,已快接近四十年。學校一直秉承聖公會的辦學理念,以基督教的核心價值培育下一代,遵從校訓:「非以役人,乃役於人」,使兒童在知識和德行方面能均衡發展,在德、智、體、群、美、靈六育裡建立穩固的根基,成為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和創新,役於眾民的社會棟樑。

校慶將至,在這四十年的成長路上,學校有沒有一些轉變呢?本校記者走遍校園各處,訪問了校長、副校長、老師和同學,從他們口中了解學校的轉變。

 陸校長和周副校長對學校變化的說法

陸國森校長分享了設施和文化上的轉變。設施上最大的變化有兩點:第一點是課室的黑板更新為電子顯示屏,同學看起來更清晰,老師也能從電腦、iPad、手機等電子裝置控制,操作起來更方便。第二點是以往有小食部,一到小息,雨操場就「大排長龍」,由於科技發達,小食部就2022年變成了自動售賣機。在文化上,陸校長在2014年到任後,他建立了「校長飯局」,並每年舉行兩次,目的原來是想與同學多接觸溝通,了解他們的需要或學校有待改善的地方,以致學校能持續進步。陸校長亦分享:「以往是乖巧的學生才能擔任風紀等職務,現在老師會讓不同的學生嘗試不同的職務,令學生有不同的經驗,擴闊眼界,並且令他們不會單做一個職務,因而覺得沉悶。」

周惠英副校長則表示,上課時間由半日制轉至全日制。此外,學校擴建了校舍,現擁有三十六個課室,增加了不少學習空間。另外,學校的訓育方式亦變得溫和有效,師生的關係和諧,學生也很受教。學生之間的互助精神十分強烈,會彼此關心,在日常生活中也會展現到良好的品德。這令筆者想起一位六年級的同學曾分享在一次體育課跑步中,她突然摔倒,在前面已超越她的同學卻跑回來扶起她,然後一起努力跑過終點,此事令她覺得十分感動,覺得同學之間很有愛。此外,周副校長指出有約四分之一的老師是本校校友,所以十分熟悉學校,能更好指導學生。周副校長覺得用「蒙恩」來形容學校最貼切,因為蒙恩小學感覺很溫暖,而且「蒙着主的恩典」。

聖公會蒙恩小學——《蒙恩「四十」的轉變》
陸校長還在訪問透露了小時候也有擔任風紀和班長呢!

 既是老師又是校友

接下來的兩位受訪老師也是本校校友,分別是張希文老師和王有為老師。張老師表示蒙恩是一個被愛包圍的地方,讓人感到溫暖。她指剛入職時,感到十分驚訝,因為學生人從以住只有約五、六百人,現在則達至接近千人;而且校舍的設施位置也轉變了,這都讓她覺得學校有點似曾相識又陌生的感覺。幸好,得到同學和老師的支持和關懷,讓她能夠快速熟悉新環境。此外,張老師覺得學校另一重大的變化就是教學方式變得多元化,跨學科學習亦比以前多了許多。而王老師認為學校的最大變化是課室由沒有冷氣到有冷氣,讓同學在舒適的環境裡學習。而教學設施亦從基本的轉變為先進設備,提高了教學質量。

另外,王老師強調愛與品格發展,教師在和諧的氣氛中關心學生。學校作為一間基督教學校,他將信仰融入教學,同時促進學生的服務與責任感,強調基督教信仰在教學中的重要性。

聖公會蒙恩小學——《蒙恩「四十」的轉變》
王老師表示把信仰融入教育能彰顯校訓「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精神。

填詞人的話

學校創校四十年來,經過了成功、亦遇過挫敗,唯持續不斷地追求進步,相信一定能繼續優越地培育下一代。雖然學校在這四十年來經歷了很多轉變,但有一件事可以保證—學校的初心是不會變的。四十周年校慶將至,一系列慶祝活動正在進行,當中更有感恩崇拜及嘉年華會,嘉年華會中會有巨型充氣城堡和不同有趣的攤位遊戲,歡迎各位來臨,一起歡呼慶祝!另外,學校親自填寫了一首主題曲—蒙恩主加冕,小記者們也找了填詞人黃詠芝老師作訪問。黃老師表示,她對填詞很有興趣,而且可以用一種特別的方式來回饋學校,所以她覺得特別有意義。她解釋:「因為倫偉傑先生所作的旋律十分悅耳,所以我很快就聽熟,並且有豐富的靈感填下大部分歌詞,隨後再作細微調整,整首歌曲就出現了。」歌詞提到「求主步近,懷盼望創作新篇」,黃老師希望蒙恩人能在這個溫馨而友愛的校園裏靠着主邁步向前,提升學習能力和持續發放正能量,共同創作新的一篇。

聖公會蒙恩小學——《蒙恩「四十」的轉變》 兩位小記者在學校圖書館透過閲讀林護先生(許蒙恩女士的丈夫)傳記認識學校的歷史。

 文:譚凱怡、陶諾明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