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公會基福小學(下稱基福)令人想起甚麼?除了鄰近長沙灣地鐵站外,很多人形容這裏「又大又多」。無論是校舍,還是學生人數,甚或是學習活動,都屬於「巨無霸」級別。由於學校有大量機會讓學生尋找自己的價值,因此在這豐盛的學習過程中,不但人才輩出,還釀出令人感動的師生情誼。
聖公會基福小學是一間坐落於長沙灣道555號的全日制基督教學校,它是由聖公會基愛小學下午校及聖公會聖紀文小學下午校合併而成的。學校於2005年9月正式創立,明年便是20週年校慶。從舊校到創校,何健恒主任(下稱何Sir)見證了基福的轉變:
「創校的時候,兩間學校的老師帶著各自的工作文化到基福,幾年後,經過磨合和新老師的加入,大家的隔膜開始消失,融為一體,基福開始有自己的文化。後來,有校友回來做老師,又隨著校友越來越多,這裏便越來越有家的味道。」

基福如婚店 呈現學生最美一面
對於基福大家庭的感覺,何Sir形容這裏不但地方大,而且活動十分多元化:「由於學校很寬敞,我們盡用每一個地方舉辦不同的學習活動,有動有靜。」他笑言基福就如婚紗店,學生可以在這裏試穿不同款式的「禮服」:「他們可以在這裏嘗試不同的東西,選擇自己喜歡的,感到舒服的,試到『最美』為止。」基福的學生也很願意嘗試,何Sir説他們很活潑,對於有新鮮感的事物,他們都會試。
此外,基福還有很多老師是某個領域的專才,有些會教攀石,有些會教彈豎琴,有些會教觀星,有些會教法文……「基福老師的資歷,是非一般老師所擁有。」因此,學生的學習經歷也是相當特別的。


基福小學生 生活細節念恩師
特別的,還有基福的人情味。很多學校的老師,會把學生放在心上。在基福,不但老師如此,連學生心繫老師的情意,也深深地刻在基福老師的心中。
在校任教兩年的潘詠恩老師,憶起帶五、六年級學生到北京交流時,對這一幕很有印象:每次進餐時,學生會主動分派碗筷和飯菜,等老師來到才開始吃飯。本來素未謀面的學生,只相處了幾天,在結束北京交流團後,他們會主動跟潘老師聊天,也於畢業時送上禮物。至於何Sir,他提到這個片段便喜上眉梢:在戶外學習日,學生熱情邀請他一起唱歌,他們總是遷就他,唱何Sir年代的歌,氣氛甚好,場面十分熱鬧,令他覺得學生和老師之間有相同的話題,能夠融為一體。

而最能體現學生「心中有師」的一件事,莫過於朱偉基校長最近接獲的學生申訴。有幾個學生説要找他申冤,他了解過後,引導學生自省,最後他們說會乖點。不過校長就問:「為甚麼要乖點?」他們想都沒想就説:「因為如果我們乖點,老師們就不用生病了!」這句話令校長感到欣慰,因為他沒想到學生竟然會牽掛老師的身體,這種純真的心思,讓人動容。
找人生亮點 榮神益人獻社會
談到基福的學生,朱校長感恩這裏有很多好學生,他覺得基福的學生很熱情,也會主動打招呼和幫助別人。對於學校的計劃和展望,朱校長説:「我只是一個執行者,真正的計劃來自於上帝,那是天國的計劃。我會為學校禱告,讓家長了解基督教信仰,並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長處。」他深信給予學生機會,例如參加交流團,讓同學增廣見聞,可以令他們發揮自己的潛能,找到自己的亮點,提升自信心。朱校長亦希望基福學生能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榮神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