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終有一天要投身職場,擁有硬知識與軟技巧,預先對行業有所認識,甚至取得實習經驗,對由學涯過渡到職涯絕對有幫助。事實上,各持份者在青少年生涯發展教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CLAP@JC)十個「香港生涯發展自評基準」(HKBM)闡釋每位持份者的重要性及所肩負的責任。其中基準八提及「與工作世界作有意義的接觸」,推動商校合作。CLAP@JC連結學校及學校商界顧問,讓學生瞭解各行各業工作性質及趨勢以及對人才的需求,學校商界顧問的分享及所提供的資訊,有助學生釐清生涯方向與職業興趣。老師則可根據資料制訂更適合學生同時緊貼職場發展的升學就業及課程指引。本刊邀請CLAP@JC網絡學校的校長及學校商界顧問作互動對話,分享商校如何作更緊密的協作,以深化生涯發展教育。


學校全面培育學生 為將來職涯作好計劃及裝備
教育界人士明白學校不應只教導學生考取好成績,也要為他們投身職場做好準備,紛紛致力透過可行的渠道為學生安排與職場接軌的活動。大部分學校均認同校友在推動商校發展的重要性,正如基準八建議學校積極聯繫校友以制訂名單,善用名單以連結不同的支援網絡,安排學生有更多接觸職場的機會。

禮賢會彭學高紀念中學校長鄧文偉積極推動基準八闡述的不同程度的工作機會,學校在每年11月舉辦專為中五學生而設的生涯規劃營,邀請在不同行業工作的舊生與學生分享職場的種種事項,先為學生開開眼界(層次一)。到翌年2月則展開師友計劃,以一對四形式讓舊生與學生會面最少三次,形式包括影子工作體驗,作更深層次的交流(層次二)。

到每年7月暑假前,學校會安排學生到企業作4至7天的工作實習(層次三),「我們要求學生在上班前要主動聯絡僱主,先打招呼,以示禮貌。」老師會為學生提供職前培訓,如檢視學生打算穿着的上班服飾是否適當,也會提醒他們職場上的禮儀,「平日如感身體不適只要不上學便可,但在職場上如要請假必需向僱主報告,同時也要向學校交待,我們不會代為請假。」鄧校長表示,過去曾要求學生在完成實習後製作小冊子,寫下實習時的感受與得著,並親手交給僱主作留念,以示感謝,讓雙方建立長遠的關係。

明愛聖若瑟中學校長張美美表示,學校同樣重視三個層次的工作機會。在中四級引入職場體驗活動,邀請從事不同職業的舊生回校擔任高桌聚餐的嘉賓,在輕鬆氣氛下,與學生分享職場資訊。學校又舉辦師友計劃,因應學生的興趣配對在相關行業任職的舊生作為導師。到中五時,學生可選修一些與職業相關的課程,學校亦與不同的辦學團體合作,安排他們在長假期進行相關的工作實習,如護理、時裝設計、影片拍攝等,讓學生學以致用。
學生對於工作實習顯得非常感興趣,特別是與其選讀課程有關,回到學校上課時也會更為投入。學校亦安排中五及中六級學生參觀不同團體及大學舉辦的職業展覽及創業日,從不同角度了解就業市場,探索更多職涯發展的可能性。校方更會為中六級學生拍攝應徵用的照片,為他們日後的應徵作好準備。
學校視角:校本活動需要商界更多支援
然而,兩位校長都認為無論是舉辦分享活動、師友計劃及工作實習,在安排上都有相當局限。鄧校長坦言,「我們希望所有中五學生也能參加工作實習,但實際空缺不足,現時只有半數學生能夠參與。」他希望商界能持續性地提供實習職位,讓更多學生有機會參與其中。
張校長也理解企業未能提供更多工作實習空缺背後的原因,「有商界人士表示實習期正值其生意旺季,未必有空間可以教導學生工作」。另有些公司只願意讓學生參與影子工作計劃,以參觀和體驗為主,未能安排學生「埋位」工作,始終未夠全面。
鄧校長表示,目前學校提供給學生的工作實習職位主要來自非牟利組織、其他教育機構,或經由舊生或家長轉介。「老實說,非牟利組織或其他學校通常會較善待學生,學生未必能真正體驗職場的實況」。再者,舊生及家長轉介的工種有限,未必能迎合所有學生的興趣。張校長則期望商界可多提供實習職位予少數族裔及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因現時對這兩類學生的支援十分缺乏,多給予實習機會可擴闊他們未來就業的可行性。
她續指,商界支援不只限於學生層面,最理想是老師,特別是非升學就業輔導組的老師也能兼顧。「他們專注於教學,對職涯發展的資訊認識不多,更不熟悉職場的文化與需要。若能有更多參觀,甚至讓他們實習的機會,才可以有更貼地的資訊與學生分享,更能觸動學生。」鄧校長希望,商界能安排代表在老師專業發展日,到校跟所有老師講解不同行業的人才需求、發展前景及晉升機會,方便他們掌握最新的職業資訊,令他們在協助學生作職涯發展規劃輔導時,更得心應手。
商界視角:軟技能需求度日增
學校商界顧問IT解決方案公司林正輝先生(啟航創投有限公司董事)表示,商界僱主在選擇人才時有其一套標準,相對於硬知識,他們更看重軟技能,如可靠度、親和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等。「即使應徵者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較高的工作能力,但無法融入團隊,甚至取信於其他同事,也難以合作共事。」他認為,學生應多了解人與人相處之道,「與別人溝通不妨多代入對方的處境,對不同人的想法有深入了解。」同時,在職場上有許多問題要自己尋找解決方法,若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及相處技巧,即有人脈關係,要找尋答案也會較為容易。
另一位學校商界顧問,招聘中介公司劉家瑋先生(米高蒲志國際(香港)有限公司副經理)也同意,在工作上有自主性,投入且負責任,不需要太多督促也可以妥善完成任務者,最得僱主的歡心。「其實,學生在中學,甚至大學學會的知識,到他們畢業投身職場可能已經過時。」過時卻不代表無用,若然青少年有好奇心,懂得不斷學習,探求知識,在職場發展便無往而不利。他指出,「香港教育制度看重成績分數,過分催谷,較難讓學生投入去追求知識。」他期望學校多舉辦體驗學習活動,甚至減少考試測驗,讓學生培養好奇心及自主學習的能力,更能迎合職場上的要求。
林正輝先生回想自己中學及大學的學習生涯,影響他最深的都是一些實用性較強的比賽或活動等,「以小組形式合作解決真實世界存在的問題,同學之間要緊密合作,加上導師講解,這種形式的學習,能讓學生學得更多更廣」,這就是「學生參與和共同創建」的重要性。他亦認為,學生學術知識及人生經驗有限,若可通過這些活動讓他們知道自己不足之處,即要做到某些技術時要學習哪些知識,對其成長有更明確的方向,「特別現在有這麼多科技衍生的自學工具,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途徑,不難透過自學掌握知識。」

職場生態在變 要求也在變
網絡世代再加上疫情衝擊,職場文化也起了很大變化,不但在家工作成為新常態,愈來愈多青少年喜歡當以兼職為主的「斜棟族」,甚至投身網絡KOL行列。從事人事招聘工作的劉家瑋先生指出,近年經濟環境的確有重要改變,僱主都未必願意聘請太多全職員工,出現許多五花八門的短工或臨時工合約;部分全職工作也未必能保障到僱員有穩定收入。過去一些專業如教師、醫護,甚至紀律部隊的工作模式,也有所改變。
林正輝先生認為,斜棟族湧現對新世代有很大的影響,「不再泊一個碼頭做一份工,青少年可視自己為創業的一人公司,把自己的能力視作服務,銷售給不同僱主。」惟青少年要緊記,當斜棟族變成工作有無限可能性,但時刻要注意自己有何價值的服務,可以貢獻給社會。 無論當斜棟族或KOL,也不是一步登天的捷徑,「所有工作都要花時間及心機去經營,如同澆花一樣,長時間堅持與努力才有收成。」劉家瑋先生認為,青少年一定要找到合適自己的工作定位,不要盲目跟從。如何選擇?重點在於反思自己的興趣、能力和志向。上班一族仍有許多優勢,「公司或有醫療保險,也有法定的假期讓員工休息」,這也是斜棟族或KOL未必能享有的福利。

善用不同點子 引起學生興趣
商校合作舉辦職場體驗活動,確實有助學生及早認識工作世界,為日後投身職場作準備。張校長直言,商界十分支持商校合作,要找來商界成功人士舉辦一次性的講座,分享經驗未必很困難,如何提高學生,特別是學習動機較弱學生的參與率反而是難題所在。「學習動機較強的學生,本身目標正是成為成功人士,會較願意出席講座,但社經地位較低的學生,學習自主性也會稍為遜色,未必願意出席。」她認為可以善用學生喜歡的網絡平台作為宣傳媒介,拍攝大約兩分鐘的分享短片,取代長達個多小時的講座,能觸動更多學生。
林正輝先生也同意,趣味性是吸引學生重要的一環,可邀請受到學生愛戴的明星作為分享嘉賓,配合網絡與實際情景的比賽或計劃等,「如經營年宵市場,再加上社交媒體推廣,能學到難得的市場推廣經驗,定必引起學生參與動機。」兩位受訪者均道出學校應重視每位學生的個人需要,提供適當的支援。
CLAP@JC 構建新時代下 商校協作的網絡思維及模式
鄧校長認為CLAP@JC擔任了中間人及協調角色,學校商界顧問及HKBM團隊按每間學校的校情及不同程度學生的需要,安排合適的生涯發展教育活動。在過往一年與學校商界顧問及團隊對話,共同商討,朝著目標出發。他期望CLAP@JC可通過龐大的網絡,邀請商界及其他界別的成功人士到校分享,最好是以小組形式進行,增加學生與嘉賓的互動。劉家瑋先生也期望CLAP@JC能整合學校商界顧問的人脈及資源,提供趣味性高的活動內容,提升學生的興趣。
明愛聖若瑟中學參加了計劃Take a CLAP Day老師工作體驗活動。張校長指,「計劃為我們安排了的學校商界顧問是一家專營電子銷售推廣的公司,該公司不但安排校內老師到辦公室參觀,更讓他們嘗試當社交平台小編,撰寫推廣文稿,相關工作體驗令老師留下深刻印象。」她表示,商界工作文化與教育界很不同,教師通過有關活動「見識世界」,更深入了解職場文化和要求,日後能為學生提供更透徹的升學職業輔導及多元資訊。
劉家瑋先生希望,透過CLAP@JC,可加深學校支持及鼓勵本港學生的力度,「許多企業都偏向聘請外國留學回港或國際學校的畢業生,作為一個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人,我希望能出一分力,支持本港學生爭一口氣。」事實上,外國企業是否選擇在港成立分公司,很大程度在於能否聘用合適的人才,因此本港未來經濟發展的關鍵,盡在人才之中。
總結
青少年將會從校園溫室,移遷到千變萬化的工作世界,環境及崗位截然不一樣。職涯規劃過程冗長且繁複,學校及商界為其中兩個重要的持份者,在青少年日後職涯選擇的十字路口中,成為他們的GPS。商校合作能進一步協助他們探索自我,體驗求職,猶如齒輪互相帶動,產生更大力量,將生涯發展教育提升至另一層次。商校協作舉辦職業探索活動,提供學生接觸工作世界的機會,確立日後職涯發展路向的同時,培養職場所需的價值觀、態度、技巧和知識(VASK),為投身社會作好準備。青少年自身亦要緊記,要不斷學習,避免成為被「優化」掉的一群。
*部分照片於疫情前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