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教室種子萌芽 學習模式往後如何走?

翻轉教室種子萌芽
【OpenSchool專訊】把電子學習結合面授課程,早年已有教育工作者提倡,當中以「翻轉教學」最廣為人知,過往因為種種限制,仍未有廣泛地在學界全面推行。一場疫症,老師們的電子教學技能大為提升,為往後推動翻轉教學帶來了良好的土壤,過往埋下的種子,在學界萌芽起來。翻轉教學並不只是拍片放上網讓學生預習,更講求課堂與預習的緊密結合,學生需要有系統性的學習習慣,課堂才能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以及進行高階思維活動。究竟翻轉教學如何改變沉悶的課堂,讓學生愉快又有效學習?疫情之下,繼續推動翻轉教學有何困難之處?在這個疫下契機,學生將來的學習模式會如何變得不一樣?

以往傳統的教學設計由教師主導課堂,教師先在教室講授基本知識及概念,再讓學生回家做功課,翻轉教學則以學生為本,教師的角色轉為引導者,把傳統的教學場景翻轉過來,學生先在家中主要透過影片吸收知識,再回到校園透過老師的引導進行互動,以深入了解學習內容。

近年來很多老師已試行過翻轉教學的模式,香港真光中學資訊科技科主任夏志雄早於約八年前在自己的課堂推行,更於2016年成立香港翻轉教學協會,進行教師培訓,協助更多學校推動這種教學法。「很多年前我們已開始做翻轉教學,這純粹是為了提升教學效能,照顧學生更加到位。而因為疫情出現,令這些工具得到更多人關注。」

課堂不再單向 提升趣味

翻轉教學能夠釋放更多課時,讓教師有更多的空間可以在課堂中進行互動學習。對於小學生而言,課堂變得更有趣,滲入更多好玩元素,同時鞏固知識。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署理副校長張雪芬分享,她在數學及常識科均有用到翻轉教學的設計,運用「5P」概念(見圖)。
翻轉教室種子萌芽
她以一節教學生三角形特性的課節為例,學生不用只埋首做練習題,他們在家看了影片,認識如何找到三角形的底和高,便能掌握基本知識。回到課堂,他們二人一組,完成影片中的題目並分享影片的重點,老師與他們核對答案,之後他們可以用教具實際操作, 進一步探究三角形的特性,還有小組討論,之後出來分享。「Practice的部分那天並沒有進行,只進行了Project、Peer和Play的元素,Play其實是運用了應用程式考他們三角形特性的知識。」她說道。

在疫情之下難以進行很多討論,但她仍嘗試用不同的方法令課堂活起來。在一節常識課堂中,教學應用程式Kahoot帶來的緊張投入氛圍不受疫情影響,同學們仍充滿競爭之心,投入鬥快答問題的過程,從他們的眼神和肢體動作也看得出他們的認真。而討論分享環節則改以網上平台讓學生先完成自己的作品,再在平台上參考其他同學的答案,跟全班匯報,儘量讓同學參與課堂。

翻轉教室種子萌芽
同學在玩Kahoot時十分投入,在平台上答完問題後也積極回應老師提問,疫情下同學間互動性減少,只能以其他方式令課堂增加趣味。
翻轉教室種子萌芽
在疫情下同學需保持社交距離,互相分享答案時,中間仍被走廊隔着。
翻轉教室種子萌芽
要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加深課堂中學到知識的印象,翻轉教學應用更多不同的課堂活動,包括討論、做中學、教別人等。

令學生有感再深化課題

對於中學生而言,利用影片進行翻轉教學更可以把一些深層次的議題影像化,讓學生有更深的體會再進行課堂辯論。瑪利諾中學通識科主任郭潤山老師分享,在復課後教授市區重建的議題,因為疫情不能帶學生出外考察,但透過實時影片如像把學生帶到現場。「如果他們沒有到過一個跟他們居住的社區完全不一樣的地方,很難知道或感受到社區在經歷甚麼樣的轉變。尤其是小朋友年紀小,不會看到一個十年的社區變化,我們希望他們在上課之前可看到更多影像。」

為了讓學生可以進行討論,老師們在幾天前做好準備,開設了一個網上考察團。「在中午學生放學回家後,有同事分別到了大角咀和荃灣,手執相機一邊走,一邊問同學:『你想我走到哪裏?』其實只花了約半小時,待學生看到一些重建前後的大廈面貌,同學之後再看閱讀材料,會更願意探討資訊性的內容。」

後來在課堂上,同學討論政府的做法有何好壞之處,再重新設計觀塘區的重建項目。同學們假設自己是個城市規劃者,討論之後每人畫出一些部分,拼湊出同學們認為一個好的市區重建項目面貌。通識科老師張展瑋補充,學生的這些作品可以進一步參與社區建設,在不同的場合和社區活動,展示同學的成果,有更多平台貢獻自己的想法。

翻轉教室種子萌芽
郭潤山老師跟通識科團隊以實時影片的方式進行翻轉教學,讓學生在家進行網上考察團。
翻轉教室種子萌芽
學生在課堂中製作出他們心目中觀塘重建項目的面貌,再跟同學分享概念。

學生按自己步調自學共學

翻轉教學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照顧到學生的學習差異,讓學生按自己的能力和空間去選擇吸收多少知識。保良局王賜豪(田心谷)小學中文科老師譚曉嵐以較為極端的例子來看,以前教師印製工作紙,不可能給予能力高的學生三十頁,能力低的學生八頁,他們很明顯地看到自己那本特別薄,會給學生造成標籤效應,但學生的差異的確存在,課堂難以同時兼顧。「翻轉教學可以設定學生必須要看兩段影片,再提供額外的資源和延伸的資料,學生可以視乎自己的能力和空間去決定看多少。」

透過翻轉教學,照顧同學差異的工作,更可交由同學分擔,給予學生同儕共學的機會。瑪利諾中學數學科老師賴家麒分享,以往高中同學做歷屆試題,做完後同學會回來發問不懂的題目,老師再作解答,現時的學習模式有所改變。「一道題目會分為ABCD幾個部分,有同學看完影片便能完成所有部分,但有同學可能只做到A及B。他們回來後可以馬上進行討論,懂得所有部分的同學可以教導只懂A及B的同學,同學們之間可以有所互動。若沒人懂得做D,他們回校後我可集中教授D部分,老師亦可集中教授ABC部分也不懂的同學。」

翻轉教室種子萌芽
賴家麒老師分享,應用翻轉教學時,學生可先在家完成有能力完成的題目,在校教師再針對性地教授學生不懂得的部分,或是讓學生同儕共學。
翻轉教室種子萌芽
數學科不一定只讓學生埋首自己「操卷」,應用翻轉教學可令同學在課堂中有更多空間共學。

影片選材提升學習深廣度

不同科目應用不同類型的影片進行翻轉教學,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中文科老師譚曉嵐分享她利用影片加強學生學習不同文體的影像記憶,以及分辨寫作手法的經歷。「譬如我之前教四年級同學遊記,他們需要寫南蓮園池,有兩段影片需要觀看,拍攝時我帶上一部360相機,在南蓮園池遊了一圈,把它變成了一個縮時的片段,那段影片主要教授步移法,學生看到我們一邊走,景點跟着在改變,加上影片是360度,他們好像真的到訪了那地方。」她之後用了Nearpod和其他軟件,讓學生分析文章段落用了步移法或定點描寫法,再請學生分組後各自用平板電腦,合力寫出一個段落,他們在線上提交答案,可即時駁到電子白板,老師便知道他們哪些方面未能掌握。

翻轉教學的影片不一定要由老師親自拍攝,選材得宜再加上合適的課堂鋪排,可以帶來很不同的課堂效果。通識科老師張展瑋指,有一課是關於安樂死的討論,他認為要討論這一個議題並不容易。「現今社會個人主義盛行,學生本來較大傾向支持病患者的個人自主權,哪怕是安樂死的要求。因此,如果課堂處理得不夠謹慎,學生會在『為何不支持病人決定?』上打轉。」

他在第一條影片簡介容許安樂死的國家及其門檻,令學生更清晰知道何為安樂死,再帶出「個人自主權」、「社會風氣」等核心概念,才進入翌日的課堂討論,他先要同學就是否支持「安樂死合法化」表態。「課堂上全部同學都一致支持。我心裏稍稍感到詫異,不過這更有利課堂開展,我來個順水推舟,扮演反對者跟他們互相激盪。」

他再播放一部由BBC拍攝一名「漸凍人」富翁進行安樂死的紀錄片,片中反映他身旁妻子、醫護人員的情緒變化。「妻子在整個過程都強裝堅強,與快將要進行安樂死的丈夫說說笑笑。到最後丈夫離開了,妻子終讓自己放聲痛哭,身旁的醫護人員也難掩傷心之情。到了此時,我問學生:『若有一天你最心愛的人提出安樂死的要求,你是否仍會毫不保留地支持?』在課堂後段有數位同學改變自己對安樂死的取態,我邀請他們表達想法。」隨着下課鐘聲響起,班上非常安靜,他簡單地作總結,收拾東西後離開了課室。「班上依舊沉默,我知道,這刻的寧靜,是他們生命裏的一個重要時刻。」

由上述老師們的分享可見,拍片只是翻轉教學整個課程設計的其中一環,老師須同時構思及後的互動及高階課堂,才能讓學生深化知識的同時,培養出應用、分析、評鑑及創造力,或是進行價值討論。疫情之下,雖然進行分組及互動有一定的困難,但也不是完全無法推行,眾多老師拍攝的影片,更可成為資料庫,成為往後進行翻轉教學的資源。

翻轉教室種子萌芽
譚曉嵐(左)和張雪芬(右)老師分別在語文及數理科應用翻轉教學。
翻轉教室種子萌芽
張展瑋老師認為通識科課堂應用翻轉教學,可以做更多價值觀層面的輸入和討論。

家長老師配合成關鍵

翻轉教學的好處甚多,但在過往仍未能全面推行,在中小學也面對不同的難點。

在小學階段,家長的支援及接受程度十分重要。譚曉嵐指,以往有些家長會認為教學的部分應在學校進行,老師在每年學期初會舉行家長會,跟家長說明學校會有這種教學法,讓家長接受,她相信疫下家長的心態已有所改變。此外,老師心態上同樣需要轉變和適應。張雪芬指,推行翻轉教學的老師準備功夫會增加,他們亦對學生的自律性抱存疑慮,很難令全體老師都接受這種教學法。為了增加學生看影片的動機,她邀請學生一起拍片,影片長度一般只有三至四分鐘,學生十分樂意參與。「學生拍攝之後會很期待影片,更會不斷翻看有自己出現的影片,十分滿足。之前試過很多方法,包括蓋印章、貼貼紙等,當中讓他們拍片最能增加他們看影片的動機。」

翻轉教室種子萌芽
學生能有時間在課堂上進行分組協作,需要在家先完成基本知識學習,家長認同在家預習的模式對於在小學推行翻轉教學十分重要。
翻轉教室種子萌芽
其中一節初中電腦課,夏志雄老師讓學生在家先學習Coggle(線上製圖工具)腦圖製作步驟,再讓同學在課堂上以「校園中最喜歡的地方」製作腦圖,學生可以在校園遊走,帶着iPad拍照,再進行製作,省去的課時讓學生在課堂中可以有更多走動的時間。

中學生更重影片實用性

在中學方面,數學科老師賴家麒指,學生的專注度有限,影片不能過長。「我們看到Youtube上的數據分析,發現同學看長的影片時,約每10秒就跳一下,不會認真地看完。現在流行的文化是滑動Facebook和IG,二至三分鐘的影片他們才會看,所以我們開始把影片再拆分到更短。」通識科老師張展瑋指,中學生也重視影片的實用性,要讓學生認同看完影片對翌日的課堂有幫助,他們才會去看。此外,和學生建立良好關係也是確保他們做預習的重要一環。夏志雄老師分享,學生不願看影片,及後的跟進工作也很重要,但老師不能只「靠惡」,「學校講求正向教養,糾正學生的行為需要跟他們有情感連結,要對他們仁慈又要堅定。」

影片閱讀相輔相成

除了學生的自律性,對於翻轉教學的另一大疑慮,是經常讓學生看影片,會否減低學生閱讀的動機。譚曉嵐老師指,在語文科會用到繪本或小說教學,使用翻轉教學影片的同時,會推薦繪本給學生,她更會把繪本變成動畫,加上配音,變成一段影片。而閱讀材料和影片之間,更可以有相輔相成的關係。張展瑋指,閱讀艱澀或長篇文章時,老師一般會用大綱式的講解,讓學生有初步概念,否則直接閱讀文章,學習效果也不太理想。「若然老師事前先解釋一次,或是用提問式引導同學邊看邊思考,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就會有方向,影片和閱讀材料的關係,就是用影片來引導學生在閱讀方面做得更好,兩者是一個配合而不是取代的關係。」

翻轉教室種子萌芽
張展瑋老師相信影片和閱讀材料同樣重要,不能互為取代。

疫情帶來翻轉契機

對於翻轉教學的難點,不少老師在疫情期間也有所深思,幾位老師都深信,教學法在將來會更多變,翻轉教學在之後也能推動得更廣。賴家麒認為,疫情改變了一些資深老師的思維,令所有老師也要走進同一個時代。「有些老師本來認為有黑板和粉筆,就可以教書,正正現時不能這樣,就要學習新的工具,這個主動性是我們期望能出現的。」

「以前翻轉教學叫做創新教學,其實並不是為了創新的那一刻,而是為了將來一個仍未發生的情況作出準備。創新的目的是為了甚麼?不是為了那個年代的人去產生,反而可能是為了十年、二十年以後,某個情景發生,這個創新就會發揮它的作用。我現時是這樣理解這件事。」夏志雄這樣總結道。

懂得拍片就是翻轉教學?疫後人人翻轉課堂?

儘管現時近乎全港的老師也懂得拍片,也有用過電子教學,但未必有很多老師也會全面地應用翻轉教學。夏志雄指,翻轉教學不是一種恆常的校政,很多時是由老師從下而上地推動改變,希望漸漸感染到更多的老師去推行,而甚少由校長帶領全校推動。「翻轉教學不等於是電子學習,需要老師把在課堂講授的內容放到網上,讓學生在課堂做其他的互動和深化。」

他任教的香港真光中學中三學生朱子穎分享,在中一時曾上過夏志雄老師的數學科翻轉課堂,喜歡這種上課模式,課堂更添趣味,即使曾因需要出外比賽而無法上課,仍可以透過預習影片跟得上學習進度。她分享,在疫情停課期間,有更多老師使用翻轉教學法,先讓學生看影片自學,再在Zoom進行跟進或深化。

翻轉教室種子萌芽
朱子穎(左)及李柏怡(右)同學分享,翻轉課堂有很多好處,令課堂更加生動有趣。
翻轉教室種子萌芽
夏志雄老師指出,疫情為翻轉教學帶來契機,但要真的能持久推行,始終仍取決於老師的心態。

同班的李柏怡也很喜歡英文科老師在復課後,仍願意拍攝很多不同主題的「精華影片」,讓學生不會因為停課太久而落後進度,老師更願意在課堂加入一些有趣的環節,例如教授假設句式,老師會讓學生分組,找尋有應用相關句式的英文歌曲,再讓學生在課堂中匯報,有同學出來唱歌演出,有同學用其他形式播放歌曲或分析歌詞,令他們對於課題的印象更深刻。然而,到回復面授課堂後,面對種種原因,有不少老師回復傳統講授模式。

夏志雄指,翻轉教學可以影響學生對於一個學科的情意。「如果不用翻轉教學,學生未必會討厭那學科,但這關乎到他們對於學科的印象,有學生會因為老師願意設計更多互動有趣的課堂,而更加喜歡那科目。」雖然是否喜歡一個學科,跟學科成績未必有直接關係,但是喜歡某個科目,至少令學習可以變得更愉快,是無庸置疑的。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