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出版社 把電子元素滲入傳統教育核心

牛津大學出版社 把電子元素滲入傳統教育核心
【OpenSchool專訊】隨手拿起一本英文故事書,吳薇薇便能說起故事來。「與孩子共讀十五分鐘是我們重要的親子時光,比起花半天叫孩子做練習更要緊。」這位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香港區董事總經理的孩子現時已十多歲了,她笑言他們也是閱讀牛津大學出版社的故事書長大的,現時電子教材眾多,孩子按個按鈕就可以聽故事,但她相信家長仍值得花時間與孩子共讀圖書。

在疫情之下,電子教學受到熱切的注視,吳薇薇卻認為傳統紙本的教材和學習模式仍有其不可取代的角色。她看到科技為教學帶來的便利,也看到內容以更多嶄新的方式呈現。與此同時,作為家長,她感受到共讀仍是幫助學生建立理解世界的能力、想像和學習反思的好方法;作為出版社的代表,她看到紙本教材仍是為學生承載和重溫知識的重要載體。在電子學習的大勢下,我們應該如何看傳統教學的承傳和轉變?

牛津大學出版社 把電子元素滲入傳統教育核心
出版社推出的點讀筆,閱讀時,小朋友可以用點讀筆指出字詞,聽讀音及解釋,又能與家長討論,是疫下學習的好幫手,但家長引導小朋友閱讀的角色仍然重要。

電子支援 增動機探進程

牛津大學出版社自去年2月疫情開始以來,免費開放大量的電子學習資源,為家長和教師提供多元化的支援,在約三四年前推出的一站式教學平台iSolution的使用量亦有爆發性增長(約三倍)。很多家長和老師擔心學生上網課時學習動機不足,沒有考測亦令他們憂慮無從跟進學生的學習進程,吳薇薇則認為只要電子資源增加更多的互動元素,同時在網上提供更多的即時評估工具,讓家長和老師可以跟進學生的進度,這種擔心和憂慮是可以緩解的。

內容開發 教育出版不過時

然而,談到教育出版社在疫下轉型的契機,她認為不變的是我們對於知識的渴求,牛津大學出版社承襲了英國牛津大學多年來促進學習和弘揚文化的目標,一直相信教育出版的核心仍是知識傳授、態度培養及技能提升,科技只是輔助學習的工具。「我不認為我們只是書商,我們從事的是內容開發,在任何時候,Content is King。我們是內容創造者和整合者,這是不會過時的,只是呈現的方式改變。」吳薇薇指出,教育出版的專業就是把教學內容以最好的方式呈現出來,令學生能更有效學習,但不會因為科技發展而為變而變,「這行業本身是會繼續向前走的。」

牛津大學出版社 把電子元素滲入傳統教育核心
配合VR(圖左)及AR(圖右)的教學,電子學習可提升學習趣味及效能。

提升效能 不為變而變

近年來他們的教材亦漸漸加入了不少AR和VR元素,小學生戴上VR眼鏡可以看到動物園的虛擬實境動畫,汲取寫作素材,激發創作意念(下圖左);中學生掃瞄QR Code可以在平板電腦看到地殼移動,了解文字難以表達的地理現象(下圖右),她認為這些電子教學能提升學習的效能,但對於未來教科書的想像,仍是以紙本為主軸,輔以不同的電子元素。「不需要所有科目,所有的題材也變為AR和VR,我們選擇學生最難理解的概念,尋求文字以外的方式去表達。我們不會因為AR聽來名字較酷就做AR,而是找一個最有效的方式去做。」

牛津大學出版社 把電子元素滲入傳統教育核心
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香港區董事總經理吳薇薇表示,為協助家長在家跟小朋友共讀和學習,出版社在故事書和教材中加入了使用指引,引導他們使用故事書和教材跟小朋友互動。

她進一步指出,疫情未有大幅度顛覆紙本教科書的地位,在去年三、四月學校選書的時期,即使同款的紙本及電子教科書的價格相同,仍約有九成多的學校客戶選擇紙本教科書,只有約一成多單純選擇了電子書。「有學校選了電子書,之後家長也想買紙本書,因為想可以更清晰地把筆記翻看,紙本書作為保存知識的載體仍有優勢,至少在今時今日仍是大家較為認可的載體。」她說道。

傳統的教材和學習模式仍有未被動搖的角色,在這個科技教育的年代,家長和老師在協助小朋友學習的時候,仍要保持初心,既保存傳統學習的好處,也吸納創新科技的優勢,兩者相輔相成,為學生帶來新時代的學習體驗。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