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態圈再進化

教育生態圈再進化

【OpenSchool專訊】朱子穎校長,不斷推動創新教育,總把「培育面向將來的孩子」掛在嘴邊。陳駿霖先生,是GRWTH平台創辦人,平台全面支援學生成長,連結教育生態圈。二人背景看來不相關,卻同是教育新瞻先軀。要談學習新常態,連結二人的就是教育科技,前者辦線上學校;後者以科技連繫各界。他們如何看新常態所帶來的契機?

多年前的前瞻性促結緣

電子設備已成為新常態下的必需品,原來德萃小學總校長朱子穎早在仍是一名資訊科技科主任的時候,已是電子書包的先行者。在2005 年,他服務的小學成為全港第一間應用電子書包作全科教學的小學,當時的他認為教育理念的本質要從學生出發,希望裝備學生進入未來二三十年的科技世界,早早已有了「BYOD(自攜裝置)」的概念,走在最前引領學界改變。此前在教育科技公司做內聯網平台開發的陳駿霖,剛好在開發電子書,於是透過一間公司接觸到朱子穎,他們就這樣,在2004年已相識了。

教育生態圈再進化
陳駿霖(右)就GRWTH平台的電子貨幣項目跟朱子穎(左)交流,他憶述當時朱子穎給予很多意見幫助,讓GRWTH PAY能實現以五花八門電子貨幣交費的模式。圖為2018年GRWTH PAY啟動禮。

即使當時二人的合作沒有成事,他們亦因此結下了緣。陳駿霖對朱子穎的第一印象,是他總能跳出現有的框框限制,用新的想法去解決問題。後來他們在不同的項目當中也不時有合作,認識至今已十多年。「朱校長能把學校需要的教育結果,跟商業的運作模式銜接。」陳駿霖道。而朱子穎對他的第一印象評價,是他作為IT人,也很着重用家的感受,感受到他的熱情是利用科技去解決當下真正的問題。就着教育科技的不同議題,二人可以聊得很投契,私下也會「傾偈飲嘢」,陳駿霖會去探朱子穎的兒子,而朱子穎也會去看陳駿霖玩遙控飛機。

網上學習不為取締面授課

在疫情下,教育科技對於學界尤為重要,他們如何理解這個教育新常態? 朱校長不直接回應這個問題,卻以網購作為比喻。「網購可能比超市購物貴,還要購物滿一定價格才能送貨。那為何你仍然會網購?因為網購不是要取代去超市購物,而是一件value-added(增添價值)的事。我不用趕在超市關門前衝到樓下,可以即時看到鮮肉的產地來源及評價,再作出決定。」他指出,網上學習不是因為學生無法上學而出現,也不是要取代面授課堂,而是這個模式可以衍生更多新的價值,令學習變得更個人化,更能以學生為本。
教育生態圈再進化
有見學界很容易會把網上學習的重心側重於追學習進度上,他卻認為教育的核心包含知識、技能、態度和社交關係四大主線,網上學習也應涵蓋所有方面。正因為有效的網上教學能提升學習效能,老師便能騰出更多空間做德育課堂,以小組形式讓師生交談以建立關係。「始終育人要講求愛、人生價值、真誠、善良等,這些價值需要透過建立關係去傳遞。」他認為不管科技如何改變,這些教育的核心並不會改變。他以自己的學校德萃小學為例,在線上設「圍爐取暖」小組,讓一組不多於六名學生跟老師閒談,確保小朋友的社交發展;又特別設計德育互動劇場,學生可在線上投票主宰角色的命運,學生從中學習正確處事態度,這些也是網上學校的特別設計,同時透過線上學校衍生了新的價值。

從轉換步進轉化的年代

陳駿霖的想法跟他不謀而合, 就着學習變得更個人化這點,他認為疫情是一個契機,「我形容這刻是一個transformation(轉化)的階段,以前電子學習是經歷translation(轉換),把看紙本書的經歷放到線上變為閱讀PDF,學習者的感受和經歷沒有變得更豐富,但這是必經的發展過程。現時電子學習變成了必需品,是經歷transformation,把學習的整個場景變為線上進行。學生可以按自己的學習需要去重温網課,透過應用程式和VR技術等,有更多互動學習的體驗,甚至有人工智能在背後運作,譬如學生看過了影片後,完成練習馬上可以得到回饋,系統立即分析學生表現,老師回校便可進行個別差異照顧。」
教育生態圈再進化

新的價值是個人化學習

疫情蔓延以來,很多的新常態做法已在學界被廣泛討論多時,朱子穎認為到了今天,我們該談的不只是如何去做,而是教甚麼?到底知識、技能、態度,何者較重要? 事實上,宏觀地看,香港的教學設備和環境早已為教育科技奠下良好的根基,陳駿霖認為,在學習上現時思考的是有甚麼出路選擇,可以進行個人化的學習。「疫情下,應該讓小朋友如常回校上課,還是留在家中學習,或是帶他們到活動中心?課外活動是否要停一停?」他認為,學習已不再單純是一種由上而下,而是由下而上的概念,就是小朋友不只是學習教育局設定的課程框架內容,家長會再按照小朋友的能力和需要,為他們選擇要學甚麼和最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

帶着二人的默契,朱子穎接着以教學的例子闡述︰小五學生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法,以往在二十五人的課室中,可能有約三分之一的學生早已在家中學懂,而又有大半部分的同學連同分母的課題也未能掌握,兩類學生同時在「陪學」。「我們今天做transformation,即使同樣要學習一個中央統籌的課程,在課室是否可以容許不同的進度?坐在旁邊的同學學習的東西能否有所不同?這就是透過科技可以更進一步做到的事。」他提到,透過大數據的記錄和分析,老師及家長都能定期知道小朋友在學習上的弱點,不用等到考試的時候才滯後地發現,更能因材施教,或是尋找額外的學習資源。

以科技連結教育生態圈

再進一步,學習的場景從來不只停留於學校,陳駿霖認為,以科技連結整個教育生態圈,能真正填補所有學生發展上的需要。「事實上, 在課後讓學生有個人化發展的這套思維一直也存在,反映在家長選擇帶他們到補習班,去游泳還是跳舞的決定上。」他創立的GRWTH平台,就是想讓個人化學習更對焦。「平台可以提供一個智能報表,系統會記錄及分析學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現,呈現學生的特質,讓家長作出最好的選擇。」例如學生在創科和分析能力方面較強,系統可以推薦在居住的社區內的相關活動和課程,家長可以更清楚知道有甚麼資源可以幫到自己的孩子。
整個教育生態圈的概念,到底該包含甚麼? 家長、學生、老師、活動供應商、活動中心的導師這些持份者,以至於小食部供應商、訂校服的過程、訂飯的需要…… 陳駿霖發現,到了此刻其實他仍未知道整個教育生態圈可以延伸到多廣多遠,但在疫情期間,他嘗試把生態圈中的每個空隙填滿鋪平。「我們嘗試一步步在平台上打通不同的牆,先讓老師和家長可在平台上互相發放信息,做到良好的溝通; 之後解決課程的部分,我們提供Video On Demand的雲點播支援計劃,學校有了儲存影片的空間,學生可以隨時觀看教學影片;到了課後的部分,不同活動中心、供應商的服務都能在平台上找到。我們更提供便利的工具,線上收費的方法都打通了,滿足各個持份者的需要,甚至把大部分的學習場景帶進來。」

教育生態圈再進化

學習場景在家中的反思

這些學習的場景,透過線上學校和電子平台,又帶回家中。朱子穎指,在進行網課期間,家長對教育的參與和要求又再提升到另一個層次。「以前家長可能只能在下班後為小朋友檢查功課,今天家長可能在上網課期間坐在孩子身邊,發現老師教錯了,教的內容太淺了,教學太悶了……這是個好的時機,讓我們探討教育的目的是甚麼。學校這刻做的教學,是否在準備小朋友在二十年後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

朱子穎提到,有些家長發現原來會有「聽君一席話也不會想讀書」的課堂。「原來很多過去自己成長時較傳統地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至今天仍出現在教學當中。這樣的衝擊是很大的,他們很明白香港的競爭有多大,深明用這種教學方法,學生長大後『死梗』。」所以他常常都說,教學是為二十年後的城市需要做準備。他指導自己的教學團隊要對準二十年後的社會,而不是為創新而創新。
教育生態圈再進化
同樣作為家長,朱子穎深明在疫情期間,家長有很多的憂慮,走過了艱難的心路歷程。從自身能否照顧好孩子,到令小朋友可以接觸到科技教育,以至於網課會否影響眼睛健康,小朋友會否在上網課時打機,家長都有疑慮。「父母無論
在小朋友的不同階段,總會想辦法去保護他們。如果家長用這個想法去面對新常態,很難適應到整個轉變,反而家長是要陪小朋友一起走下去。」陳駿霖認同這種同行的心態,「家長需要抱持的是growth mindset,擁抱改變,關鍵是家長需要以身作則。小朋友將來面對的世界有更大機會出現比今天更不穩定的情況,教育是教他做一件事的選擇,還是教他一個改變的思維,讓他去克服困難呢?」他認為這也是疫情帶來更深層的課題。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