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關鍵在同理心

抗疫關鍵在同理心
【OpenSchool專訊】新型肺炎蔓延全球,無論是醫療、民生、經濟均出現了各種危機,社會飄蕩著不安氣氛,在如此亂世下,我們看到瘋搶物資的人類醜惡,同時亦看見無私分享的人性光輝。面對未見盡頭的瘟疫洪流,或許個人能做的不多,但亦不妨以此作起點,反思社會不同階層人士在面對疫境時的種種困難,設身處地、換位思考,除了學會感恩所得之外,亦可學懂關顧別人的需要。正如日本詩人相田光男的名句:「爭不足,讓有餘」,當我們都注意到自身與社會各人的關係,瞭解分享互讓的重要,便能建立起能瞭解別人、體諒別人的同理心。或許這才是戰勝瘟疫,或未來更多社會問題的良藥。

借助疫境實踐生命教育

在疫情期間,我們經常看到老弱者排隊購買或輪候物資,當中有久候不果的,也有為生計而無法花時間輪候的,這些都讓我們看見平日被隱沒了的社會問題,也真切看到老弱者在生活上的困難。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高級講師石美寶博士認為,這些片段都是刻下活生生的生命教育例子,讓學生能透過貼身的議題,學習認知別人的需要,想像別人的感受,正是實踐同理心的重要過程。石博士指出:「同理心可分為認知、情感與行動三個發展層面,要讓學生學懂對別人和社會產生關懷,首先要讓他們在認知與情感層面上,建立同理心。」老師可引用新聞剪報,設下提問帶領學生思考答案,就如眼看老弱輪候物資的新聞,學生便可認識社會上這群人士的困難,繼而瞭解他們的需要,這便是認知層面的概念灌輸。而情感上,則可引導學生易地而處,思考身處當中的感受與想法。

抗疫關鍵在同理心
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高級講師石美寶博士

易地而處 伸出援手

石博士認為,如學生能在認知與情感層面上建立起同理心的思考模式,便可進一步啟發其作出行動回應別人的需要。她說:「在停課期間,老師可按不同程度的學生需要,設計富意義的提問,讓學生在家庭、學校,以至社會等不同層面思考不同人的需要,然後在生活中實踐。」如小朋友能關心在家工作的父母需要,體諒他們不能隨時相伴的難處;亦可想像祖父母輩在物資方面的需要,幫助他們購買和運送等。而學校方面,學生則可想像家中資源較缺乏的同學,或許在網上學習方面有困難,甚至是老師需要在倉促間準備網上教學材料的難度,易地而處又會有何感受?凡此種種,均是跳出自我,學習兼顧他者的同理心初階。

抗疫關鍵在同理心 學生有了基本的瞭解與想像,復課之後,老師便可以專題討論方式,引導較高年級學生總結疫情期間所看到的社會所需,並思考解決這些問題的行動,在未來加以實踐,這無疑是借助疫境,有系統地協助學生建立同理心的好時機。

有不少教育學家均認為,同理心不但是建立人與人之間良好關係的基礎,更加是幫助學生擁有健康、快樂、成功人生與抗逆力的關鍵心理因素之一,因此,老師不妨趁著這段停課的空間,幫助學生就地取材,借用疫境中不同片段引領他們建立同理心,為未來社會需要作好準備。

抗疫關鍵在同理心
生命教育專輯之四刊於2020年3月20日《明報》中國新聞版(A16)。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分享